🌟国学故事”吸睛”教学法:让传统文化活起来的5个妙招🌟
作为深耕幼教20年的教研专家,我发现国学经典就像是藏在时光里的”教育密码”。最近在南京某省级示范园观摩时,看到李娟老师用《孔融让梨》故事开展的”谦让小剧场”,孩子们争相演绎”分梨时刻”的模样,让我更加确信:国学故事的现代打开方式,关键在于“传统内核+创新表达”。
一、 “3秒定律”开场——用悬念钩住注意力
▶️ 案例:讲《司马光砸缸》时不直接说故事名,而是举起玩偶缸问:”这个装满水的缸里掉进了小兔子,没有网兜没有绳子,3秒钟你能想出几个办法?”(杭州市西湖区幼教教研员王芳的悬念教学法)
TIP:
- 用实物道具制造”认知冲突”(比如呈现真的梨和玩具刀)
- 抛出”超龄问题”激活思考(”如果是你,会选大梨还是小梨?为什么?”)
二、 “五感沉浸法”——让故事可触摸
北师大刘焱教授团队研究发现:多感官参与能使幼儿记忆留存率提升60%。
✨ 创新玩法:
- 嗅觉:讲《悯农》时让幼儿闻新米/陈米区别
- 触觉:用陶土还原”曹冲称象”的船与石头
- 听觉:为《三字经》配电子音乐节奏(上海徐汇区某园开发的”国学DJ”活动)
三、 “反转型改编”——打破刻板印象
借鉴深圳梅林一村幼儿园的”故事新编”策略:
📌 传统讲法:”黄香温席”是孝顺
📌 创新提问:”如果冬天有暖气,黄香可以怎么做新式孝心?”
👉 引导幼儿用现代思维解构传统(如帮父母调手机闹钟、整理充电线等)
四、 “游戏化延伸”——从听到做
参考华东师大周兢教授的”游戏链”理论设计:
- 听觉输入:听《铁杵磨针》音频故事
- 视觉解码:观看教师用乐高演示”磨针”过程
- 肢体表达:分组用粗吸管&砂纸体验”磨针”
- 迁移应用:讨论”哪些事情需要坚持?”(幼儿答案常令人惊喜:如”每天刷牙””学轮滑不怕摔”)
五、 “生活锚点”策略——建立行为联结
北京师范大学冯晓霞教授强调:经验链接是国学教育落地的关键。
📝 实操示范:
学完《孟母三迁》后:
① 带幼儿绘制”我们周围的好环境/坏环境”
② 用积木搭建”理想学习角”
③ 生成班级公约:”怎么让教室变成好环境?”
最后彩蛋:广州越秀区名师张薇的”国学盲盒”创意——把故事要素(如岳飞的”精忠报国”字条、木兰的簪子图片)装进神秘盒子,幼儿随机抽取并猜想故事,你会发现: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解读往往比教材更生动!
💡 记住:国学不是老古董,当我们用孩子的语言重新编码,那些流传千年的智慧,自然会在他们眼里闪闪发光。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