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教育中如何用数字故事激发幼儿想象力的3大策略
很高兴探讨这个既前沿又充满教育价值的问题!作为一位深入研究数字化教育的幼教工作者,我特别认同华东师范大学郭力平教授的观点:”数字故事不是简单的屏幕替代,而是通过多媒体技术为幼儿创造’想象支点’的创新教育形式。”下面我将从专业角度为您解析具体实施策略:
一、选择与设计:数字故事的”黄金三要素”
北京师范大学冯晓霞教授团队研究发现,能有效激发想象力的数字故事需要具备:
-
互动留白设计(如哈佛大学Project Zero研究的”可见思维”策略)
- 选择具有暂停功能的交互式绘本APP(如”小小优趣”中的故事模块)
- 在关键情节处设置开放式问题(如”你觉得小兔子接下来会看到什么?”)
-
多感官刺激组合
- 清华大学严仲连教授提出的”三维刺激法”:动态视觉(70%)+背景音效(20%)+触觉反馈(10%)
- 推荐尝试Tiggly系列数字物理交互故事
-
非线性叙事结构
- 采用MIT Media Lab开发的”故事积木”技术
- 如”Toontastic 3D”等应用允许幼儿自主安排故事走向
二、课堂实施四步法(基于上海市特级教师徐则民的数字故事教学框架)
-
预热阶段:”魔术袋”游戏
- 展示故事中的1个关键物品(实物)
- 引导幼儿预测:”这可能是什么神奇道具?”
-
观看阶段:分段式呈现
- 每2-3分钟暂停,使用”想象板”记录
- 深圳实验幼儿园的”三色贴纸法”:红色=已有认知,黄色=新奇发现,蓝色=疑问想象
-
延伸活动:跨媒介创作
- 杭州市西湖区学前教育研究中心推荐的”1+1″模式:
- 数字创作(用Pad绘制)+实体建构(积木再现场景)
-
反思分享:”想象力望远镜”
- 使用台湾幼教专家周淑惠教授的”五维评价表”
- 从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等维度进行引导
三、家长合作指南(参考美国幼儿教育协会NAEYC数字工具使用建议)
-
时间管理:
- 3-4岁:每次≤15分钟,每天≤2次
- 5-6岁:每次≤25分钟,每天≤3次
-
质量监测:
-
警惕”伪互动”内容(南师大虞永平教授提出的三个鉴别要点:
- 是否有真实的决策点?
- 是否引发深度对话?
- 是否促进现实迁移?)
-
-
延伸活动建议:
- “故事种子”计划:把数字故事中的元素变成现实探索主题
- 示例:看完《好饿的毛毛虫》数字故事后,一起观察真实蝴蝶生命周期
特别提醒:澳大利亚早期学习框架(EYLF)强调,数字故事使用后必须有”反刍时间”——建议安排15分钟无屏幕自由游戏,让想象力沉淀内化。
最后推荐几个经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认证的资源:
- 优质APP:StoryBots、Endless Alphabet
- 创作者:BBC的CBeebies系列动画
- 教师工具:Seesaw的数字故事创作功能
希望这些策略能帮助您在实践中有效激发幼儿想象力!如果您需要某个环节更具体的实施方案,我很乐意继续深入探讨。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