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解答:科技文化元素在幼儿教育中的创新融合策略】
一、政策背景延伸解读
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空间”,2023年新颁布的《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更是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纳入关键指标。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虞永平教授强调:”科技不是目的,而是促进幼儿深度学习的催化剂。”
二、实施框架(STREAM教育模型)
建议采用由华东师范大学郭力平教授团队研发的”STREAM”融合模式:
S-Science(科学思维)
T-Technology(技术应用)
R-Reading(文化传承)
E-Engineering(工程思维)
A-Art(艺术表达)
M-Math(数理逻辑)
三、具体实施策略(分年龄段)
▶ 小班(3-4岁)沉浸式体验
- 文化科技融合:使用AR绘本(如洪恩文化的《敦煌奇妙夜》),扫描触发飞天壁画动画
- 智能教具应用:可编程的”Matatalab音乐机器人”,用实物编程块演绎民乐旋律
- 推荐工具:科大讯飞”阿尔法蛋”AI故事机方言文化模块
▶ 中班(4-5岁)探究式互动
- 创设”传统工艺数字工坊”:
- 3D打印笔绘制京剧脸谱
- 用MakeyMakey电路板制作会”说话”的皮影
- 开展”非遗+科技”项目:
案例:深圳莲花二村幼儿园的”智能醒狮”项目,用micro:bit制作会眨眼的LED狮头
▶ 大班(5-6岁)创造性表达
- 编程文化项目:
- 用ScratchJr制作”二十四节气”互动故事
- 利用AI绘画工具生成”未来故宫”想象画
- 建立”幼儿数字博物馆”:
如北京丰台一幼的”文物修复师”VR体验项目
四、教师必备的4项数字素养(李季湄教授提出)
- 技术选择力:会选择适龄的科技工具(推荐”优师教研”APP的资源筛选功能)
- 文化解读力:能挖掘科技背后的文化内涵(如无人机表演中的传统纹样)
- 安全把控力:严格遵循《儿童个人信息网络保护规定》
- 家园协同力:使用”班级优化大师”等APP展示科技文化活动成果
五、创新案例参考
杭州西湖区学前教育指导中心研发的”宋韵数字游园会”:
- 用体感技术玩”投壶”游戏
- 通过人脸识别匹配”最适合你的传统职业”
- 智能语音助手讲解文物故事
【特别提醒】
- 遵循”3个30%原则”(华南师范大学蔡黎曼教授提出):
- 单次活动科技设备使用不超过30分钟
- 屏幕时间控制在活动总时长30%以内
- 保留30%以上的实物操作环节
- 推荐关注:
- 教育部”智慧教育示范区”优秀案例
-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科技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会
- “优师教研”科技环创专栏
科技文化的融合不是简单的”电子化”,而是要像南京师范大学许卓娅教授说的那样:”让科技成为孩子感受文化魅力的魔法棒,而不是隔断真实体验的玻璃墙。”建议教师每月尝试1-2个微型科技文化项目,逐步构建特色课程体系。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