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幼联动共教研
聚力衔接助成长
铜陵中心小学市级课题
《幼小衔接视角下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探析》
教研系列活动
为深入探索幼小衔接背景下数学教学模式的科学路径,促进幼儿与小学低段数学学习的自然过渡,东山县铜陵中心小学与铜陵中心幼儿园于4月2日联合开展“幼小衔接视角下小学数学教学模式探析”主题教研活动。本次活动通过课堂展示、说课评课、专题讲座等环节,共研共思,助力儿童数学思维的连贯发展。
小学课堂:聚焦算法,夯实基础
第一节课,由一年级谢诗岚老师执教《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课堂以“情境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小棒、计数器等直观学具,引导学生在操作中理解“退1当10”的算理,逐步抽象出算法。教师注重语言表达的规范性,如“个位不够减,向十位借1”,帮助学生在思维过渡中建立严谨的数学逻辑。
幼儿园课堂:玩中学,感知数学趣味
第二节课,由幼儿园大班罗舞燕老师带来《二等分、四等分》。孩子们通过折叠饼干、拼凑图形等游戏,直观感知“平均分”的概念。教师巧妙创设有趣的动画情境,让学生“分享披萨”,使抽象数学知识在动手操作中自然渗透,为小学分数学习埋下启蒙种子。
在说课评课环节,两位执教教师分别从设计意图、活动目标及幼小衔接关键点进行反思。听课教师围绕“思维衔接”“习惯培养”“教学方式差异”展开热议:
小学教师反馈:幼儿园课堂的“游戏化”设计值得借鉴,建议一年级教学增加具象化活动,减缓坡度。
黄诗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了丰富多样的活动。小组合作时,孩子们积极交流算法,思维碰撞出火花。趣味练习环节,如开火车口算、摘苹果游戏等,既巩固了知识,又增添了学习乐趣,这与幼儿园的游戏化教学理念相契合,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避免了枯燥的题海战术,维持孩子对数学学习的热情。
郑黎莉:谢老师让学生在“摆一摆、算一算”“比一比、说一说”“问一问、想一想”中,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操作、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运算的经验不断应用,比较的方法不断丰富,探究的能力不断培育,思考的品质不断提升。这样的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在体验中内化,在感悟中提升的过程。
幼儿园教师思考:需进一步关注幼儿倾听能力、任务意识的培养,与小学课堂要求接轨。
朱萍萍:罗老师遵循让幼儿在充分操作中感知、发现学习的教育理念,活动中为幼儿创设反复操作、反复观察、持续比较的机会,支持幼儿大胆、清楚表达自己对图形等分及关系的理解,为幼儿实现已有经验与新经验的转换提供了有效支持。
课题组核心成员黄小娜老师以《衔接,开启自然生长的旅程——低段数学幼小衔接策略》为题开展讲座,提出四个策略:
1.幼小衔接的核心挑战:从“玩中学”到“系统学”;
2.课题设计策略:搭建“生活化”与“结构化”的桥梁;
3.习惯养成:从“随意活动”到“规则学习”;
4.家校协同:构建“幼儿园—小学—家庭”三位一体网络。
本次联合教研打破了学段壁垒,让幼儿园与小学教师彼此看见、相互启发。未来,我们将持续深化合作,以儿童发展为中心,构建科学衔接的数学教育生态,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自然生长”中自信迈步!
文字:黄秀丽
照片:数学组老师提供
编辑:黄诗韵
一审一校:甘铭燕
二审二校:谢志敏
三审三校:许雪芳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dsxtlz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