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识点1:什么是幼小衔接?
幼小衔接,顾名思义就是从幼儿园教育转向小学教育的过程。由于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教育条件、生活环境都存在差异,初入小学的幼儿必然会面临许多新的问题,需要学会适应。如果进行了适宜的幼小衔接工作,这个适应过程会更加顺利,幼儿今后的学习、生活、健康、社交等方面也会发展的更好。
知识点2:幼儿园与小学的区别
知识点3:幼 小 衔 接
“衔接”是什么 ?
教育部最新颁布的《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明确指出主要是以下四大方面:
知识点4:幼 小 衔 接
家长如何做?
一、心理有准备
孩子刚上小学,肯定得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我们家长的不良情绪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心理,所以,家长要摆正自己的心态,不焦虑、不急躁、不紧张,以平常心来看待孩子们的幼小衔接。为了让孩子充满自信地去迎接新的环境,从心理上引导孩子做好准备,激发孩子的入学愿望,在平时和他的聊天中,有目的地传递这样的信息“你长大了,就要上小学了,爸爸妈妈真高兴,我们家里马上就要有一位小学生了,好开心呀!”“上小学后会交到很多的新朋友。”“小学的操场很大。”让他自己觉得小学真好,成为一名小学生是一件很自豪的事情。让孩子对即将到来的小学生活充满期待。
二、生活有条理
孩子在幼儿园时,一日的生活中各个环节都会有老师的帮忙,但是到了小学后,学习和生活都需要自己来完成。家长平时非常注意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让他的生活有条理。
首先,在平时的生活中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让孩子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事情。比如说:要按时起床,要按时完成他应该完成的事情,养成不拖拉的习惯,为小学的学习打好基础。
其次,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家长都要让他自己做,培养他的生活自理能力,帮助他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鼓励他自己穿脱衣服、叠衣服,能将自己玩完的玩具收拾好,自己收拾自己的床铺和衣服,家长为孩子端饭还有收拾餐桌,都可以让他自己做,让他养成自我服务和服务他人的能力。在平时的生活中,还要培养他的规则意识。比如:用完的物品一定要放回原处,在公共场所也要遵守行为规范,不能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能随意打断别人的谈话等等。这样的规则意识能够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
特别提醒大家的是,孩子在幼儿园已经养成一个好的习惯,在周末或者小长假的假期里家长一定要保持住,大班幼儿最后1个月的衔接非常重要,关键在于家长。
三、交往有能力
“离开熟悉的伙伴”是不少孩子对上小学最担心的事,也是一些孩子上小学后不适应的原因之一。上小学后,不像在幼儿园里什么事可以找老师,与同伴发生摩擦和矛盾时,孩子必须开始独立解决矛盾。那么,家长可以怎么做,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这个时期呢?
首先,帮孩子做一些必要准备。事先了解家庭周围有没有与孩子同龄同校的邻居,设法让他们认识,约好入学第一天一同上学。有了熟悉的朋友,孩子对小学生活会感到安全多了。有了迅速认识新朋友的本事,孩子就不会担心自己在学校里孤单了。
其次,教孩子学会自己解决与伙伴间的冲突。平时,家长可以和孩子讨论,如果和小朋友遇到争执,该怎么做。比如,怎样和同伴一起玩一件玩具?别人想玩你的玩具该怎么办?你想玩别人手里的玩具时该怎么说?
最后,可以提高移情能力。所谓的移情能力,就是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想问题,能够理解别人的想法、做法。移情能力强的人,更容易与人沟通、交流,也更适应“合作型社会”。培养这种能力有一个简单的办法:在孩子听完或者阅读完一个故事后,家长和孩子一起来交流故事情节,让孩子站在不同角色的立场上叙述同一件事情。
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是通过自觉学习和实际锻炼逐渐培养起来的,也是每个人一生中非常重要的技能。孩子从幼儿园转向小学过程中,家长需要重视的孩子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为孩子往后的优秀品质打下良好基础。
四、学习有品质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北京市平谷区小童星幼儿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