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温度
“心”的色彩
临安区板桥镇中心幼儿园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阶段是儿童身体发育和机能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也是形成安全感和乐观态度的重要阶段。什么是幼儿心理健康?常见的幼儿心理变化有哪些?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我们可以怎样做?让我们一起学习相关心理知识吧!
什么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积极的心理状态,个体在这种状态下能很好地适应环境、发展自我、充分体现生命的活力,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
幼儿心理健康的表现
发育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其他领域学习与发展的基础。
焦虑
焦虑是指没有任何身体原因却突然心情烦躁,这多是由于对于某事或某物感到恐惧所致。
一般来说,容易感到焦虑的儿童常是缺乏自信心,并且对于外界过于敏感,担心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害怕受到嘲笑。
多动
活动多、小动作多、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冲动、做事不分场合、不计后果、学习困难等。
在注意力形成的婴幼儿时期,不恰当的教育方式破坏了孩子专注力的形成;由于年龄原因孩子的注意转移能力差,对某些事物不感兴趣,成人的要求与孩子的能力之间差异太大都不容易引起孩子的注意。
攻击
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东西等暴力攻击和语言攻击。
大多数的攻击性行为是幼孩子的欲望得不到满足。
口吃
遗传、模仿、突然刺激,成人要求过急,孩子发音或吐字不准时,成人急于矫正而经常打断孩子说话,心里产生压力,一说话就紧张,害怕说错。
“鸵鸟”行为
胆小、犹豫、遇到困难就躲避等退缩行为。
先天适应能力差,不愿接触人,不爱活动;后天抚育不当,过分溺爱、照顾,孩子难以适应时就会采取逃避方式,遭遇重大心理创伤或精神刺激后产生退缩逃避行为。
尊重幼儿意愿
家长要充分尊重幼儿,如果教育方法不正确会影响幼儿心理健康。家长应该采取正确的方法教育幼儿,教育孩子要有要求、有方法,更需要有度。家长要尊重幼儿,鼓励幼儿独立做一些事情。
耐心倾听孩子
有的家长总喜欢在幼儿面前保持威严,习惯用以上对下的态度,用指责或命令式的语气来对待幼儿,这常常让幼儿难以接受。希望家长放下身段,从内心尊重幼儿,不要用命令的口气跟幼儿说话。
丰富幼儿的社会交往
交往与沟通、分享与合作是幼儿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品质。作为家长,要创造条件和机会,鼓励幼儿参加体育活动和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释放消极的情绪,培养自信心,发展兴趣爱好,提升交往能力,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塑造健全完美的人格。
引导幼儿学会接纳自己,释放情绪
如果孩子出现了负面情绪,家长不要怪罪孩子软弱、胆小,而要让孩子知道,成长过程中出现各类负面情绪是很正常的,因此我们应鼓励孩子学会合理对待自己的情绪。
亲子阅读
选择适合孩子年龄的故事书,一起阅读,可以增强孩子的语言能力和想象力。
户外活动
可以邀请其他家庭共同参与,如公园散步、骑自行车、踢足球等,这些活动有助于孩子的身体发展和社交技能,培养运动习惯和安全意识。
创意手工制作
一起做手工艺品,比如绘画、剪纸、制作模型等,创作故事,可以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够激发孩子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探索自然
去动物园、植物园或自然保护区,让孩子亲近自然,了解生态。如大自然寻宝,做自然笔记,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等,
END
学校心理援助热线:0571—58687617
临安区心理援助热线:0571—61109595
学校家庭教育热线:0571—58687618
临安区家庭教育热线:0571—63886698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杭州市临安区板桥镇中心幼儿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