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故事
来自专业教师的教育笔记
“学习故事”是柠檬猫益智课程评价体系内的重要成员。我们希望借此专栏,与大家分享柠檬猫研发团队成员撰写的基于儿童真实游戏行为的学习故事,并希望将它作为起点,将学习故事的接力棒传下去,与全国各地的幼儿园教师共同探讨、分享儿童游戏行为中的学习故事,分享儿童作为自信、有能力的学习者,在游戏过程中的成长轨迹。
让我们携手,真正理解学习故事,无论是站在风口,还是风潮已过之时,关于与儿童共同成长的故事,一直有写下去的动力,与满满激情。
让我们携手,让学习故事通过益智游戏,在中国本土落地生根,通过真实的观察,写出充满反思精神的学习故事,真正体察儿童、真正助力儿童在游戏中的阶梯式发展!
观察对象:中班 花卷 暄暄
观察缘由:梨子班的朋友们第一次见到见缝插针游戏材料就对它充满了兴趣,仙仙老师利用餐前时间向朋友们介绍了见缝插针玩法和游戏规则。孩子们在晨间游戏时间、区角游戏时间都可以自主选择玩这个游戏!一个多星期后,一些常玩的朋友已经对规则比较熟悉了,仙仙老师观察到有孩子在游戏时会根据造型对积木进行命名,很好奇孩子们对积木基本结构的理解会对他们的游戏行为与结果产生何种影响,希望在观察中寻找到更基于儿童视角、贴近儿童理解的支持策略。
投放材料及玩法:两名儿童游戏,一方拿绿色积木,一方拿黄色积木。轮流插入一个积木到棋盘中,最多摆放4层高。积木不能插到棋盘以外,也不能腾空放置。二人都不能再插入积木时,手上剩余的积木总数越少的玩家获胜。
观察要点:
1.规则理解。通过幼儿摆放积木块的方式以及幼儿之间的对话,重点观察幼儿能否理解“不能腾空”、“不能超过4层高”的基本游戏规则。
2.对游戏材料的分析。观察幼儿能否够通过观察、选择、旋转、摆弄积木块发现不同摆放方式以填充不同结构的空缺。
3.对游戏策略的理解。重点观察幼儿在整个游戏过程中选择积木块的顺序以及积木块摆放方式的灵活性。
教师支持要点:
【游戏中】
1.引导幼儿关注自己及对方的行棋是否符合游戏规则,重点观察是否有腾空的地方,引导幼儿转动棋盘或是移动位置观察棋盘上的空间。
2.引导幼儿探索同一积木块的不同摆放方式,结合当前棋盘上的空间,在旋转、翻转积木块的过程中选择适宜的摆放方式。
3.提示幼儿观察自己与对方剩下的积木块的形状,思考为什么这些积木块没办法再放入棋盘中。
【游戏后】
1.可以提供方块阶梯、填格子等聚焦空间问题的游戏材料给幼儿,有进阶地支持幼儿观察与探索不同造型的积木与空间结构之间的关系。
2.结合幼儿的想象,用形象化的方式向幼儿介绍见缝插针游戏材料、分享游戏策略,帮助孩子更直观地感受与理解不同结构积木块的特征,激发幼儿对几何结构的兴趣。
3.在日常的建构活动中,引导幼儿从不同角度观察自己的建构成果,鼓励幼儿对自己的建构物进行多角度的观察与描述,支持幼儿对自己搭建的物体有更全面立体的认知,提升幼儿空间规划的能力。
4.鼓励幼儿在日常游戏之后总结游戏中的得失与关键经验,鼓励朋友间的经验分享,尝试将总结关键经验的习惯迁移到一日生活活动中。
发生了什么
小姑娘花卷很喜欢见缝插针游戏,经常在游戏时间邀请老师和朋友一起玩儿,有着比较丰富的游戏经验。她还喜欢跳脱出规则,用这套材料搭建各种各样的造型。晨间自由游戏的时间,花卷自己摆弄起积木来,用积木在棋盘上随意搭建的同时,她向仙仙老师介绍自己对积木的命名:“这个积木是小马,这个是老爷爷的拐杖,这个是拱门…”,小男孩暄暄吃过早餐路过花卷刚刚摆好的材料前,便和花卷一起开始了游戏。暄暄平时也喜欢玩建构区的材料,喜欢和朋友一起拼乐高,擅长拼装乐高区的地垫。相对花卷,他玩见缝插针的经验要少一些。
游戏正式开始,两位朋友协商后决定请黄方花卷先放积木。她先放上了一块“像2的积木”(来自花卷的命名),仙仙老师顺势鼓励花卷继续在游戏中分享自己的命名。绿方暄暄选择了一块2格高小柱子填充黄色积木与棋盘之间的空隙(图1)。
图1 花卷选择“像2的积木”,暄暄用长方形积木填充棋盘与黄色积木的空隙
紧接着,花卷放了一块黄色的“老爷爷的拐杖”(T字形的积木),惊喜地发现:“哇,有好多我的黄色积木”,游戏才进行了两轮,花卷就发现自己的黄色积木在棋盘上占据了不小的面积。暄暄继续他的填缝隙策略,用一个绿色小方块填充了边角的一个空格(图2)。到这里,两个孩子的四次搭建都是在底板上平铺第一层,也能比较明显地看出两个孩子所选择的积木的差异。花卷选择的积木单元块更多,结构更复杂。暄暄选择的积木块单元块少,结构简单。花卷的选择更有目的性,暄暄则是根据棋盘上的空缺选择能够填充的积木块。
图2 黄方花卷选择T字形积木,暄暄用一块独立的积木填充棋盘与黄色积木的空隙
紧接着,花卷选择了一块“小马积木”(她觉得这块积木像独角彩虹马的头),尝试平铺在棋盘的左下角(花卷的视角),“这边放不下了”,花卷拿着手里的小马积木在棋盘上比划,一边旋转,一边尝试将这块积木平躺着放,但是怎么放都没办法放在棋盘上的空格处了。她拿起另一块更小一些的积木想要换一块积木时,见她有些犹豫,仙仙老师提醒她可不可以将小马竖起来试试看。花卷将小马积木竖了起来,发现积木的下方有悬空的空间,于是将积木平移到已经搭好的积木上,棋盘上的积木建筑突破平铺的第一层,开始向上搭高(图3)。
图3 花卷通过旋转、平移将积木架在原有的积木上
绿方暄暄选择了一块3格高中柱子填充在面前的第一层积木上,紧挨着花卷刚刚放好的积木(图4绿框)。“这块积木像不像一个小床?”花卷边说边尝试将这块“小床形”积木(大L形)放在棋盘上,以填充棋盘上的剩余空间。但是以“小床”的姿态不能将积木填入棋盘中,于是花卷将“小床”竖起来。见状,仙仙老师问道:“现在积木从小床变成什么了呀?”“变成一个7了!”。虽然“7”能够站在棋盘上,“但是它没得靠的地方,下面空了”,花卷指出悬空的部分没有可以倚靠的积木。于是花卷再次旋转了积木块,把积木块变成了L形,这样积木便可以稳稳地站在地盘上(图4黄框)。
“哦!已经有4层了,不能再高了哦!”暄暄观察之后连忙提醒道。这说明暄暄在观察花卷放置的积木,并且对“不能超过4层”的游戏规则比较熟悉。这一次花卷发现积木不能平铺在底板上之后,没有先考虑更换积木,而是主动采用了旋转的办法。
图4 暄暄的积木与花卷的L形积木
“我也可以放这个积木了”,暄暄拿起和花卷一样的“小马积木”高兴地说道。不过他的“小马”刚好和花卷的上下颠倒,放在底板上后,花卷马上发现了他的积木下方悬空了。他拿起另一块积木准备替换,仙仙老师提醒他能不能转一转或尝试其他的位置。暄暄拿起了“小马积木”旋转了一周,在棋盘上尝试放了几次,顺利将积木放了上去(图5)。
图5 暄暄调整积木的位置
花卷也注意到了暄暄的放法,指着暄暄的积木说:“我这里可以放那个拱桥。”(图6),花卷能够通过凸起的积木判断出可以放置拱桥形的积木,说明她对一些积木的形状比较熟悉,对结构特征明显的积木块能够在比较迅速的观察后做出反应。
图6 花卷的“拱桥”架在了暄暄的“小马”上
游戏进入尾声,花卷和暄暄手中都剩下3块积木,此时能够看出他们剩下的积木在单元块数量和积木的结构上有着很大的差异。“你的不好放了,我之前就是有一个最长的积木(4格大柱子)没放进去,长的不好放。”花卷边说边放了一块“三角形积木”(小L形)。暄暄不甘示弱,把大L形的积木嵌在棋盘旁边剩余的空间中。花卷顺势嵌入一块2格小柱子积木,暄暄才发现自己剩下的两块积木怎么都没办法再放进剩下的空间中了,对着花卷说:“你赢啦!”花卷高兴地放下最后一块积木。
图7 两位朋友最后剩下的三块积木
游戏结束后,两位朋友想要拆掉搭好的积木,仙仙老师请他们等一等,从棋盘中抽出了花卷最后放入的两块积木,请他们一起观察。“暄暄,你有没有发现花卷剩下的两块积木和你剩下的两块积木有什么不一样?”仙仙老师引导暄暄对比观察自己手中的积木(图8)。“她的积木小好多,我的有点大。”暄暄一眼就看出了积木之间的区别。“花卷,你为什么要把这两块积木放到最后呢?”仙仙老师希望花卷能分享自己获胜的经验。“长的不好放,小的哪里都可以放!”花卷将她发现的秘密告诉了朋友。
图8 仙仙老师引导孩子们一起观察剩下的积木
学习了什么
两个孩子游戏的过程中,不管是透过行为还是语言,都能看到两个孩子对游戏过程的关注:暄暄能够在花卷放置积木块之后指出最高的四层积木已经出现并且多次参照花卷的方式放置积木;花卷能够快速发现暄暄悬空的积木以及自己可以借助暄暄搭建的积木架上拱桥。
这些敏锐的瞬间可以看到两个孩子都沉浸在游戏中,专注于游戏中。此外,两个孩子还学习到了观察的方法,在仙仙老师的提醒下,两个孩子都意识到同一块积木可以通过旋转适应不同结构的空间,并且在游戏中有意识地开始基于观察调整积木的摆放方式。虽然整个游戏过程中暄暄多角度观察与调整立方体的能力稍弱一些,但相信随着他更多参与游戏,他也能像花卷一样更加熟练。
值得一提的是,见缝插针的材料与玩法具有挑战性和竞争性,能够自然而然地支持孩子主动观察更具挑战性的空间结构。在多次观察中,我发现孩子们在玩见缝插针时与平时玩积木等建构材料的发展规律相似。他们倾向于先平铺第一层,尽量先填满再向上搭建,有时候他们是选择单元块较少的积木以填充底面,但是当他们选择结构稍微复杂的单元块时,他们就会发现,在底盘上的平铺将变得困难,于是他们搭建的思路有了不同的方向。有的幼儿选择换一块单元块更少、结构更简单的积木块以填充底盘的空缺,有的幼儿则尝试左右旋转、前后翻转积木块找到一个可以放置在棋盘上的底面,再借助其他已有的结构,将一块结构复杂的积木块填充到已有的空间中。
花卷相较于暄暄有着更丰富的游戏经验,她在与老师和朋友的游戏中积累了较多关于材料结构与游戏策略的经验。花卷喜欢对积木块进行命名,仙仙老师也在引导花卷对不同摆放方式的积木块进行命名,比如“小床积木”可以通过旋转变成“像7的积木”,发现同一块积木的两种角度所需要的底面空间是不一样的,支持她观察和理解积木块在不同角度呈现的不同特征。
在多次的游戏中,花卷对见缝插针游戏材料中的积木块的单元块数量、结构有了比较清晰的认知,因而能够判断积木块的数量、结构与放置的先后顺序之间的关系,这直接影响了花卷在游戏中的计划性。她会有选择地拿取积木并尽力将积木放置在棋盘上,而不是像暄暄有时遇到需要旋转的积木时会直接替换积木来解决问题。暄暄也在花卷的分享和仙仙老师引导观察下发现了这一关键的经验,相信在之后的游戏中他也会在积木放置的顺序上有所思考。
如何进一步支持他们
【放慢速度】和老师一起慢下来思考自己的游戏策略
孩子们一起的游戏进程总是会比较快,这样能够慢下来思考的时间就少了。在后续的游戏中仙仙老师希望邀请暄暄共同游戏,引导他在节奏慢一些的游戏中思考与表达自己如何选择积木块以及积木块放置的顺序和位置。
【提供新材料】创造更多理解空间的学习机会
基于暄暄的能力和兴趣,可以增加方块阶梯、填格子等聚焦空间问题的游戏材料,支持他从分解“小空间”到分解“大空间”的学习,巩固他的探索兴趣。
【提供新玩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发展策略
花卷已经对游戏的规则、玩法有了清晰的理解,并且能够有意识地计划和运用游戏策略,因此她可以尝试探索见缝插针游戏材料的进阶玩法——“小蜜蜂大作战”,游戏条件的增多会对积木的摆放方式带来限制,也会增加玩家之间在游戏中的对抗性,支持孩子对原有策略的反思。
【探索自由玩法】基于儿童兴趣的自由拓展玩法
在前期的观察中,仙仙老师发现花卷也喜欢突破规则搭建超过4层的悬空建筑。由于材料的不规则,她在搭建时要更多考虑平衡的问题,花卷乐此不疲,已经和仙仙老师分享了初步的玩法。在接下来的游戏中,可以支持花卷在和老师同伴游戏的过程中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游戏规则,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游戏实录
往期回顾
-坚持实践中的游戏精益研发-
【开学认真季】如何运用一款数学棋支持三种儿童的发展·数概念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