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外婆有4女一子,那么孙辈中我表哥这个孙子当然是很重要的。78年初的,我是80年的,我表弟84年的。我们从小生活在外婆留下的一幢老房子里。所以对彼此的成长都非常熟悉。
现在大家已经都超过30了,目前的情况是表哥华盛顿大学精益生产博士,在500强做亚太区的精益生产总监,他小时候是向明理科班初中,高中上来的。但是他高中读的其实很差,一直是理科班最后几名,虽然最后几个月发奋,但是还是错失了同济,进了上大机械系。但是从此发奋,提前两年硕士毕业,全奖美国读博。
表弟是标准牛娃。不得不说阿姨当年是付出最多的。他参加奥数的时候还很少家长弄这个,然后市西初中部,市西高中部理科班,一路保送进入交大计算机系本硕博连读班,然后也很巧和表哥一个大学美国全奖读博,目前已经差不多找工作到google了。
我属于最差的一个,是华师大教育学硕士,目前也是500强的人事经理,我初中生了一个病,为了养身体,就没有考,直接报送自己学校的高中部,就是那个史上最烂的市重点华东模范,不过那时候还不是市重点,然后又从华模全A会考成绩保送了华师大,华师大一路第一第二报送研究生。
小时候我觉得我们家挺普通的,只是后来进了社会,才发现像我们这样表兄妹都算是比较好的教育背景的人家其实不多。
特别现在儿子读小学了,我给周围同学同事刺激也开始辅导娃了,仔细一算,我们这几位怎么都是上海排名5%当届学生。那么我就抽空总结了下大家的成长经历,各位看看是不是具有通用性。
1. 自控力是学好的关键。
不谈智商问题,我发现我们三个人读书好都是从自我控制加强以后开始的。
我表弟从小是自控力很强的。表现就是暑假作业人家每天做一点,像我这种经常最后一礼拜狂写。而他却往往开始一星期就做完了。然后他也是我们三个中读书上最顺利的。不想表哥和我都有过过山车行情。比较悬。
我表哥也算是个很好的案例。他过去和我差不多,但脑子比我聪明点,当年理科班不好好读书,靠着小聪明混最后5名。但是最后发奋了还是不行,不过我一直觉得,这个事情对他是好事。他如果当年顺利进入同济,估计这种小聪明的习惯还会一直保留下去,正因为进了上大机械系这个上大考分最低的系,他被刺激到了,然后就开始发奋图强。人家玩,他读书,本来那里学生总体就不如他,他那么拼以后很快就冒头了,然后他曾经去新东方集训班住读几个月也让人记忆深刻,那就是拼自觉,拼毅力,最后在美国那些年,反倒他是过得比较轻松的。
而且由于他5年读完了本硕课程,美国5年的博士课程,所以他比我表弟这种国内7年本硕,国外5年的人早了两年毕业,也因此现在38岁已经做总监好几年了,年薪过百万。也算成功人士。
而我是他们中间最弱的。但我也是一个典型,就是我什么时候做好了,就是我比人家自控力强的时候。我属于小学,初中,高中都是鸡头式的人物,但是进入大学,我同班的女孩子全部一溜烟重点,有北郊,交大附中,复旦附中,光明,松江二中等等,各个都是我不敢想象的名牌中学,那么我后来却一直靠系里面前三,总结就是我在别人谈恋爱,旅游,做社团的时候认真读书而已。控制住自己过去那种三天打鱼的性格,细心的认真的复习,学习,最终确定了我绩点3.8,统招免试直升研究生。而这个研究生学历对我后来进入500强的确是很有用的。
同样,自控力也是情商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现在也在考虑如何在日常学习中加强孩子的自控力,这可能是孩子学习成绩取得提高的关键点。
2.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榜样
我小时候属于跳跳笨笨读书的人,成绩忽上忽下,表哥和我差不多。
但是他进了上大以后就一门心思出国,我们差2届。我考上华师大的时候正好是他已经考完GRE拿到高分的时候,那么我还没进入大学,也已经确立了我也想出国的念头。虽然最终由于我的专业教育学很不好拿全奖,而没有出成,不过这个榜样和明确的学习目的,也就是学习动机是我们成功的关键。
那么,对孩子的学习,怎么让他觉得学习是一件有趣的事情,是一件哪怕为此付出极大努力依然值得的事情,也是我在想的。
3.比较好的学习和考试策略
我们三个都不是死读书的,也都属于刷题不是最多的那批人。我迄今还记得我预备班的时候,一次家长会,老师表扬一个女孩子已经在读托福预备班,而且日常作业要做到晚上11点的时候,我爸爸以不可思议的口气说我家女儿从来都是9点半睡觉的。我直到高三也从来没有10点后上床过。
不过我们都有自己的错题本,都会在考试前设计好自己考试的节奏,特别我属于考试型的人,真实水平不见得多好,但是考试时候绝对比平时好,几分钟浏览试卷,几分钟答题,几分钟做最后题目,什么时候考虑放弃大题目,留多久检查,这些都是我考好的关键。
所以,我比较反感给儿子刷题,我现在也在想如何给儿子通过做一些题目,但是开拓他思路,达到更好的效果。
4.小门比大门更重要,老师很重要
感觉这里大部分妈妈爸爸鸡血是为了孩子能够择校,那么我是觉得只要不是菜场小学,如果普通公立,哪怕一般性的,只要你的班级班主任和主课老师是比较有经验的,那么其实在这些小学中学也不是那么糟糕,天塌下来的事情。毕竟,读书第一靠娃,第二靠家庭的氛围。
比如我自己来说,是华模那个烂学校出来的,但是那年因为我是直升的高中,初中里面我少说说也是年级前20有的,那么高中一进去就分班进了英语特色班。然后配给我们的老师是静安区都很有名的一个老教师,这位老师,重点中学都未必有那么好,她的好表现在一个是业务能力好,就是真的点题比较准,我记得当年我做过一本橘红蓝色封面的小开本习题,薄薄一本百来页,虽然我没有高考,但是会考试后,大部分题目都是那上面有的,而记忆力好的我几乎可以把那本小习题册背出来,那么自然效率就高了。我其实高中真的除了那本还没做过什么别的题目呢。
另外就是责任心。我属于跳跳笨笨读书的,高一时候她不是英语老师,是个外地来沪的,不得不得我对这些所谓引进人才有点想法是从她开始的。她那个教了一年,平平淡淡也就算了,一年以后自己找到高枝跳槽走了,结果才轮到高三才下来的那个老师接班。这也让我想起过去人家评价民办学校,说他们师资其实不是很稳定,好主要是学生好的议题,而我看来一个好的老师,稳定团队的老师真的很重要。那么我那时候英文70多都考出来了,就被叫道办公室狠狠得骂,骂的眼泪鼻涕一大把,最后痛定思痛,努力了几个礼拜,那年期中考试就全班第一了。我想说的是,如果没有这样的老师,我这种人还真的不见得可以考进大学。
5.家庭氛围,宽容但有目标
我们表兄妹三人的家庭其实差异比较大,舅舅当时是个老师但是后勤老师,舅妈也就上钢五厂工作的,也是普通办公室员工,我爸是工厂的设计工程师,我妈是个普通的工人,我阿姨也是普通工人,我姨夫当时是供销科,后来自己出来做生意了。
说文化程度,其实都不怎么的,毕竟都是经历了文革的,不过有一点,家里的环境都属于重视教育,但是不过分重视的那种,所以没有给过我们特别大的压力。如果完成了作业和复习,都是可以玩自己想玩的东西的。
不过家长自己,一个家庭总有一个人是很有追求的。比如我舅舅家,舅妈就是对自己很有想法的人,一直在各种努力,看着他从上钢五厂,到上海市人事局,一直在自己职业发展路上不停前进,虽然她的那点进步现在我们看来好像是说不上什么成功的,不过她那种追求能够感染我表哥一家。现在她都快70了,还在学电脑,学烹饪,学摄影。这些相信对我表哥成长很有好处。
我家就是我爸,当年初中毕业进厂,他是那个车间唯一一个靠读书画图进入技术科的人,他直到退休还在学习CAD之类的软件,现在也是摄影,电脑,手机什么都会用。我觉得我爸虽然说钱一辈子没怎么赚到,但是他这种一直努力的精神还是很鼓舞人的。
而姨夫更是从一个供销社的小小销售,到后来赶上外贸发展大潮流,当时为了翻译合同,他一个一个英语单词的查字典,现在他的经济情况是我们几家中最好的,我有时候开玩笑,说表弟这种美国博士,家里价值千万的房产,绝对是到哪里都是金龟婿一枚。
而我自己有二宝,周围很多二宝妈妈都已经辞职带孩子了。那么我倒觉得一个是在孩子大一些以后还是要出去工作,这会给孩子带来很积极影响,还有就是哪怕现在全职,也要让父亲多融入教育,他们在事业上的奋斗也会影响孩子。
来到这个论坛,看到最多的是家长的雄心壮志,不过作为HR,我其实有一些担心这些计划的执行情况。因为就企业执行来说,坚持那么多年也是很困难的。就我自己,我更打算在语数外方面给孩子有一个重点,培养出他的兴趣,在其他科目不拖累的情况下,看以后是否可以走的更好。
毕竟幼升小,小升初都只是教育的开始,我们身边也肯定有很多进了名校废掉的,或者毕业后就知道打麻将,玩电玩的人,这不是我对娃的设想。
更多升学育儿经验分享:
长按识别二维码,立即关注
不要忘记给我们点个“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