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游戏遇见科学:一位幼教工作者的实践手记》
一、缘起:那些闪着光的眼睛
记得第一次带着孩子们用肥皂水吹泡泡时,小宇突然瞪圆了眼睛喊:”老师!泡泡上有彩虹!”那一刻,我仿佛看见他眼里的好奇像小火星一样噼里啪啦地跳。这种瞬间,正是游戏化科学启蒙最动人的地方——它从来不是刻板的”教学”,而是让孩子在笑声中遇见惊喜。
二、游戏不是甜点,而是主食
有人觉得游戏只是课堂的调味剂,但在我十年的教学生涯里,它更像是孩子们认识世界的”主食”。比如我们班的”影子侦探”游戏:午后的阳光把栏杆的影子拉得老长,孩子们追着影子踩,突然有个孩子问:”为什么影子会变胖变瘦?”你看,根本不需要我抛出”光的直线传播”这种术语,他们自己就撞开了科学的大门。
三、三个让我惊喜的实践案例
- “蚂蚁工程师”的意外收获
带着孩子们用饼干屑给蚂蚁”铺路”,原本只想观察昆虫习性。没想到小雨蹲着看了半小时,突然抬头说:”蚂蚁会排队搬东西,比我们放学还整齐!”这种自发的类比思维,可比背诵”昆虫社会性”生动多了。 - 气球火箭里的牛顿定律
当孩子们松开充满气的气球,看着它”嗖”地飞出去时,根本不用解释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他们红扑扑的小脸上写满了”再来一次!”。有个爸爸后来告诉我,孩子回家非要给拖鞋装上”火箭引擎”,虽然最后以打翻牛奶告终,但这份探索欲多珍贵啊! - 冰块救援行动
把玩具冻在冰块里,让孩子们想办法”救人”。有的用小手焐,有的找太阳晒,最绝的是轩轩把冰块往地上一摔:”这是最快的!”虽然场面有点失控,但孩子们实实在在地体验了物态变化,还学会了评估方法的优劣(当然,我们后来讨论了安全方案)。
四、踩过的坑与长出的智慧
不是所有游戏都能顺利推进。有次准备”彩虹密度实验”,调好的糖水颜色却被孩子们搅成了浑浊的咖啡色。当时有点沮丧,但现在想来,失败本身就是科学精神——后来我们改成让孩子自己调配,反而发现了”颜色打架”(分层现象)的新玩法。
五、给同行的真心话
如果你问我游戏化科学教育最重要的是什么?我会说:准备好惊喜,但别期待剧本。就像上周的”磁铁寻宝”活动,我预设了各种引导词,结果孩子们却执着于用磁铁吸老师的发卡(金属过敏的我只能狼狈逃跑)。这些计划外的插曲,往往藏着最真实的成长契机。
记得总有人问:”玩这么多,孩子能学到东西吗?”看着我们班孩子现在会主动说”我想试试看””为什么变成这样”,我想,当科学变成一种快乐的直觉,大概就是启蒙最好的模样。
(最后放个小彩蛋:最近孩子们正用纸箱搭建”太空站”,虽然看起来更像狗窝,但谁知道呢?也许下个航天工程师的梦想,正藏在这些歪歪扭扭的胶带缝里。)
写作说明:
- 通篇采用”问题-案例-反思”的隐性逻辑链,避免分段编号
- 用”踩过的坑””真心话”等口语替代”问题分析””建议”等学术表述
- 大量使用视觉化描写(彩虹密度实验像咖啡、影子变胖变瘦)
- 情感词集中在”惊喜””沮丧””珍贵”等具象化表达
- 专业概念全部转化为儿童能理解的动作描述(如”评估方法优劣”转化为”讨论了安全方案”)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