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科学遇见游戏:STEAM理念下幼儿探究活动的魔法时刻
记得去年冬天,我在幼儿园科学角投放了几个彩色冰格和盐粒。原本只是简单的融化实验,没想到孩子们像发现了新大陆——他们尖叫着看盐粒在冰面上”跳舞”,用小手指追踪那些突然出现的蜿蜒沟壑,甚至为”哪条冰隧道更漂亮”争论不休。那一刻我突然明白,科学探究对幼儿来说从来不是枯燥的”学知识”,而是一场充满惊喜的探险游戏。
STEAM教育就像一盒乐高积木,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艺术(Arts)和数学(Math)不再是割裂的学科模块,而是可以自由组合的彩色零件。当我们把这些零件交给孩子时,关键是要找到那个能让他们眼睛发亮的”开关”。有次我带孩子们用纸杯搭建”高楼”,明明准备了标准测量工具,他们却自发地用乐高小人当标尺——”老师!我的楼有12个小人那么高!”这种充满童趣的测量方式,不正是最生动的跨学科学习吗?
设计游戏化探究活动时,我总爱观察孩子们课间的自发游戏。他们能把最普通的滑梯变成”火山逃生”现场,把积木区想象成恐龙乐园。这种与生俱来的游戏力启示我们:与其精心设计”教育目标”,不如创造能激发他们”哇”时刻的情境。就像上周的”拯救玩具船”活动,孩子们为了从”洪水”(浴缸)中救出小船,竟然想出了用吸管做支架、用塑料袋当救生艇的妙招,整个过程自然融合了浮力原理与工程设计。
特别想分享我们在”光影剧场”的探索经历。起初只是简单的影子游戏,但随着孩子们不断追问”为什么影子会变长”,我们逐渐加入了日晷制作、皮影戏表演甚至简单的摄影测量。有个叫乐乐的小朋友连续一周都在记录教室百叶窗的光影变化,他称之为”阳光的日记”。这种由游戏生发的持续探究,往往比预设的教学流程更有生命力。
当然,游戏化不是放任自流。我习惯在活动区准备三种层次的引导策略:对于观望的孩子,可能是诱人的材料摆放;对热衷操作的孩子,适时抛出”如果…会怎样”的挑战;而对那些已经产生深度思考的小小科学家,则会提供记录工具支持他们的假设验证。就像烹饪需要掌握火候,教师的引导也要恰到好处——多一分会干扰孩子的探索乐趣,少一分又可能错失教育契机。
看着孩子们在STEAM游戏中闪闪发光的眼睛,我常常想起杜威的那句话:”教育即生长”。当我们用游戏这把金钥匙打开科学探究的大门,孩子们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技能,更是那种”我能解决问题”的自信光芒。就像有个孩子在完成水管搭建后骄傲地宣布:”我是管道工程师啦!”——这种身份认同,或许就是STEAM教育最动人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