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的观察训练:如何通过自然寻宝游戏唤醒幼儿的科学探究欲
记得那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带着一群小朋友在幼儿园的小花园里玩寻宝游戏。四岁的小雨突然蹲在一朵蒲公英前,眼睛瞪得圆圆的,小手指轻轻碰了碰那毛茸茸的白色小球。”老师!它飞走了!”她惊喜地叫道,声音里满是发现新大陆般的兴奋。那一刻,我深深感受到,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就像一颗颗等待发芽的种子,而自然寻宝游戏,恰恰是最适合的土壤和雨露。
为什么是自然寻宝?
想象一下,把教室搬到户外,让树叶、石头、小虫子都变成活教材。寻宝游戏之所以特别,就在于它把”学习”藏进了”玩耍”里。孩子们不会觉得自己在被教育,他们只是在追逐、寻找、发现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打开了观察世界的窗户。我常常觉得,这比任何精心设计的课程都要自然有效。
设计寻宝清单的艺术
别小看一张简单的寻宝清单,里面的门道可不少。我习惯根据季节变化调整内容——春天找新芽,夏天寻蝉蜕,秋天收集不同形状的落叶,冬天观察结霜的蛛网。清单上的项目要具体又开放,比如”一片边缘有锯齿的叶子”就比”一片叶子”更能引导孩子仔细观察。有时候,我甚至会故意留白几项,让孩子们自己添加他们发现的”宝藏”。
观察,从五官开始
“闭上眼睛,听听风在说什么?””摸摸树皮,像不像老爷爷的皱纹?”这些看似简单的引导,其实在悄悄唤醒孩子们的感官。我特别喜欢看他们趴在地上研究蚂蚁搬家时专注的样子,小鼻子几乎要贴到地面。这时候,与其急着告诉他们科学知识,不如先保护这份专注。适当的等待和沉默,往往能换来意想不到的发现。
当问题像泡泡一样冒出来
“为什么蜗牛要背房子?””蒲公英的种子飞到哪里去了?”孩子们的问题总是来得又急又多,像阳光下不断冒出的肥皂泡。这时候,我反而会克制直接给答案的冲动。一个夸张的思考表情,一句”你觉得呢?”往往能点燃更热烈的讨论。有时候,我们甚至会一起把问题画下来,带回教室慢慢寻找答案。
把”哇时刻”变成习惯
寻宝结束后的分享环节总是充满惊喜。孩子们举着”战利品”,词汇量突然变得异常丰富:”我的石头像恐龙蛋!””这片叶子有血管!”这时候,我会特别注意用具体的赞美强化他们的观察力:”你发现了两片叶子的颜色深浅不一样,真像个小科学家!”渐渐地,这种欣赏细节的能力会从游戏延伸到日常生活。
看着孩子们蹲在草丛中的小小背影,我常常想起自己童年时观察蜗牛爬行的午后。科学探究的种子,往往就埋藏在这些看似漫不经心的时刻里。自然寻宝游戏最神奇的地方在于,它既教会孩子用放大镜看世界,又让他们永远保持用心灵感受万物的能力。当一个小女孩因为发现蜘蛛网上的露珠而屏住呼吸时,她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踏上了科学探究的第一级台阶——而这,正是我最珍视的教学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