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免费课件,幼师得力助手!
教案、课件、资料,一应俱全!

亲生命课程背景下蚕丝馆里的“破茧成蝶”——以大班项目游戏“蚕丝馆”为例

【幼师宝】2000多G内容,终身免费更新    |    快来体验【智能幼师】,感受智能魅力!

亲生命课程背景下蚕丝馆里的“破茧成蝶”——以大班项目游戏“蚕丝馆”为例


亲生命课程背景下蚕丝馆里的“破茧成蝶”——以大班项目游戏“蚕丝馆”为例-幼师课件网第2张图片

看过就

亲生命课程背景下蚕丝馆里的“破茧成蝶”——以大班项目游戏“蚕丝馆”为例-幼师课件网第3张图片

点赞分享

哦~


一、项目背景

1.理论背景。

亲生命课程的实质是满足幼儿的生长需要,使其向有利于个人身心健康和促进社会进步的方向发展。亲生命课程的主题活动是区别于分科教学的一种综合性教育活动。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的3—6岁幼儿的学习方式有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基于此,亲生命课程提出了“三亲”学习路径,包括:亲近、亲历、亲爱。

亲近,是一种态度,是俯身倾听自然的呼吸,是与生命建立深度联结的初心。

亲历,是一种实践,是双手触碰世界的温度,是将抽象认知转化为具象经验的成长。

亲密,是一种力量,是情感交织成网的包容,是多方协作共筑心理安全的港湾。

“三亲”路径通过亲近、亲历、亲密三个阶段重构幼儿学习方式,强调游戏中的观察、记录、提问和互动,以此培养幼儿的专注力、创造力、探究欲等学习品质。通过家园校合作支持幼儿情感共鸣,帮助他们克服焦虑,培养韧性。

据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发布的《幼小衔接阶段儿童行为观察报告》(2023年)显示,幼小衔接期幼儿在课堂上的平均专注时长仅为6.8分钟,导致家长对幼儿能否顺利适应小学的生活节奏产生了深度焦虑。过度干预和盲目追求知识可能加剧幼儿对升学的回避和抗拒,导致对小学的畏惧和焦虑。

2.实践背景。

观察发现,大班幼儿在“蚕丝馆”游戏中普遍存在参与度低、畏难情绪明显的问题,例如,大班幼儿在参与抽丝剥茧环节中,幼儿因步骤复杂频繁放弃任务,在进行蚕茧手工、缠花等游戏时,表现出了参与度不足(如仅限于完成指令性任务)、游戏体验不连贯(环节衔接不紧密导致兴趣丧失)以及对挑战的回避(对复杂步骤产生畏难情绪),这些问题揭示了幼小衔接阶段幼儿典型的注意力分散和潜在焦虑。因此,我们以亲生命课程中“三亲”学习路径为指导框架,系统性地应对这些困境,帮助他们克服焦虑,全身心地投入游戏中,并进一步提升他们的专注力。以“蚕丝馆”项目为实践平台,引导幼儿在亲身参与中重建学习体验,通过与生命的互动来激活专注力,通过情感的联结来缓解焦虑情绪。其核心价值在于将传统的“知识衔接”转变为“身心共生”,利用蚕的生命周期和丝艺创造,为幼儿构建从游戏兴趣到学习品质的成长路径,实现从“被动适应”到“主动赋能”的幼小衔接范式转变,进而增强幼儿的自信心,有效缓解焦虑情绪,真正意义上从“完成游戏”变为“享受游戏”。

二、项目过程

(一)亲近生命·生命互动的情感破茧

1. 问题驱动,鼓励幼儿提问。

谷雨时节,春意盎然,正是幼儿开始培育蚕虫的适宜时期。在中班阶段,幼儿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养蚕经验,而升入大班后,他们对蚕虫的饲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疑惑。全程参与观察蚕的生命周期——从卵的孵化、幼虫的食桑生长,直至结茧、破茧成蝶的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幼儿通过摄影、手绘等方式记录蚕的形态变化,进行了一次生动的生命科学实践,锻炼了他们的观察力、专注力,提高了他们对观察的细致度和对细节的敏感性。我们鼓励幼儿进行交流讨论,针对饲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疑问,并在教师的协助下进行问题的汇总,以便于后续活动的开展。(表1)

表1 幼儿团讨论汇总

亲生命课程背景下蚕丝馆里的“破茧成蝶”——以大班项目游戏“蚕丝馆”为例-幼师课件网第4张图片

图1 幼儿观察

亲生命课程背景下蚕丝馆里的“破茧成蝶”——以大班项目游戏“蚕丝馆”为例-幼师课件网第5张图片


图2 幼儿发现

亲生命课程背景下蚕丝馆里的“破茧成蝶”——以大班项目游戏“蚕丝馆”为例-幼师课件网第6张图片


2. 领养招募,共情缓解焦虑。

随着蚕数量的增多,我们将饲养活动由单一班级向全园扩散,展开了蚕的领养招募活动,整个幼儿园都沉浸在饲养蚕宝宝的责任感氛围中。大班幼儿以“小小蚕农”的身份绘制了《蚕的发现记录》方便弟弟妹妹(图3—图8)查阅。据统计,87%的幼儿在与蚕持续互动后,能够主动表达对蚕的关爱,游戏时间从先前的连续8分钟延长至15分钟(基于教师的游戏观察记录),60%的幼儿会关心蚕在弟弟妹妹那生活得怎么样。这种情感的破茧效应,源自昆虫作为自然媒介的独特价值:蚕的脆弱性与成长性直观地反映了幼儿自身的状态,使他们在呵护生命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就感与责任感,激发了游戏兴趣,从而缓解了外界带来的隐性焦虑。通过“亲近自然—共情生命—情感内化”的递进路径,幼儿的注意力从短暂分散转向深度投入,为后续“亲历探索”中的专注力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初步实现“情感破茧”。

亲生命课程背景下蚕丝馆里的“破茧成蝶”——以大班项目游戏“蚕丝馆”为例-幼师课件网第7张图片

图3—图8蚕的发现记录

(二)亲历探索·游戏探索的能力赋能

1. 具身操作:从挑战中提升专注力。

煮茧抽丝作为游戏的核心挑战,要求幼儿在剥茧、控温、抽丝等步骤中高度集中注意力。初期观察显示,幼儿平均专注时长仅为6.8分钟(前测),且易因步骤复杂产生畏难情绪。为此,教师通过分层任务设计,以此减少幼儿游戏的畏难情绪,更能减少因为游戏内容完不成而产生的焦虑情绪,幼儿在任务驱动下专注时长提升至18.5分钟(后测),且73%的幼儿能独立总结操作要点(如“小泡泡水温最合适”)。幼儿通过手脑协同的操作,将抽象概念(如温度、长度)转化为具象经验,实现“做中学”到“学中思”的跃迁。(表2)

表2 煮茧抽丝游戏分类

亲生命课程背景下蚕丝馆里的“破茧成蝶”——以大班项目游戏“蚕丝馆”为例-幼师课件网第8张图片

2. 低结构材料:从限制中激发创造力。

为避免机械化操作导致兴趣流失,教师减少半成品供给,转而提供树枝、彩线、天然染料等低结构材料,鼓励幼儿将蚕丝转化为个性化作品。例如:幼儿用蚕丝制作蚕丝扇,过程中需平衡缠绕力度与注意美学布局;制作蚕丝皂,培养逻辑步骤和精细动作。通过此类开放任务,使幼儿专注力从“被动维持”转向“主动沉浸”,其专注时长从8分钟延长至15分钟,且因作品成就感主动参与率达91%(教师观察记录),逃避行为从之前一半以上幼儿直接放弃降低到只有1个幼儿选择寻找教师帮助,同比降低38%,作品完成度与创新性较之前也有显著提高。

(三)亲密联结·情感联结的焦虑羽化

1. 过程评估:从结果导向到成长叙事。

《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强调要“注重过程评估,关注幼儿园提升保育教育水平的努力程度和改进过程,严禁用直接测查幼儿能力和发展水平的方式评估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教师摒弃传统成果量化评价,转而采用《发现日记》记录幼儿在游戏中的情感表征与行为迭代。例如:幼儿自评——通过绘画、录音记录游戏感悟(如“缠花太难了,但小美帮我完成了”),直观反映情绪变化;同伴互评——在“蚕丝馆”展示环节,幼儿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幼儿作品,强化积极反馈;家长参评——家长通过《发现日记》交流记录(如整理蚕具、分享游戏故事),与教师共同分析焦虑缓解轨迹,助力幼儿在情感共鸣中实现焦虑情绪的“破茧”。

2. 游戏延伸:从单一创作到情感共创。

为避免重复操作导致兴趣衰减,教师基于幼儿兴趣点动态升级游戏内容,以蚕丝扇为基础过渡到蚕丝宫灯,通过复杂度递增激发持续挑战欲,引导幼儿在作品中融入情感符号(如为妈妈制作蚕丝贺卡),将手工活动转化为情感表达媒介,同时我们还邀请家长参与亲子制作,在协作中缓解升学焦虑,形成“幼儿—家庭—教师”情感支持三角,完成跨代联结。

3. 生态重构:从个体焦虑到场域疗愈。

班级环境中,教师尝试通过“蚕丝故事角”“情绪温度墙”等载体,将幼儿游戏过程可视化。如:将焦虑可视化,幼儿用不同颜色丝线标记每日情绪(红色代表焦虑,绿色代表平静),教师据此调整干预策略;教师引导正向强化,每周评选“蚕丝之星”,表彰坚持完成任务的幼儿,塑造“尝试即成功”的认知。幼儿在“被看见”“被接纳”的互动中,逐步消解外部焦虑,建立内在安全感,实现从“情绪茧房”到“情感共生”的蜕变,为幼小衔接提供了可迁移的情感适应方法。

(四)破茧成蝶·幼小衔接的成长密码

在幼小衔接阶段,众多家长常表现出焦虑情绪,面对如何顺利过渡至小学教育,他们往往感到无所适从。这反映了家长对幼儿成长的殷切期望,以及对小学生活未知领域的忧虑。为减轻家长的焦虑,幼儿园可采取多方面合作的策略,将“蚕丝馆”项目扩展至小学,构建“家园校三方协作”平台。通过组织“跳蚤市场”“小小讲解员”等活动,幼儿得以展示其成果并普及蚕丝知识,同时持续增强其专注力和表达能力。教师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让幼儿在尝试中学习,培养其坚持性和合作精神等学习品质,为小学阶段打下“身心共生”的适应基础。此外,该平台亦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和沟通技能,使其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利用“蚕丝馆”作为媒介,家长能更深入地了解幼儿的成长过程,同时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在此过程中,家园校三方能够深入了解幼儿的需求和发展水平,幼儿也能更好地适应新环境,使兴趣得以延续。校园双方亦可在“玩中学”的过程中,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三方也因相互了解而减轻焦虑。

三、项目反思

(一)多样游戏:亲近自然的兴趣孵化

在蚕丝馆项目游戏中,我们选取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昆虫作为主题,围绕昆虫开展了一系列亲近生命的活动。游戏设计充分考虑幼儿的个体差异,通过一系列多样化的游戏活动,如煮茧抽丝、制作蚕丝皂、编织蚕丝扇等,让幼儿在挑选蚕茧、记录温度、缠绕丝线等过程中,逐渐与自然界建立起深刻的联系。这种以自然为桥梁的兴趣培养,不仅减轻了幼儿对复杂任务的恐惧心理,而且通过积累成就感(例如完成蚕丝扇作品)促进了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为幼儿向小学阶段过渡的“主动赋能”提供了内在的动力。在游戏的宽松氛围中,幼儿被允许自主选择,为他们提供了展现个性和兴趣的平台,从而减少了焦虑情绪。尽管游戏设有基本规则和安全要求,但其核心目的在于通过游戏促进幼儿能力的发展,例如在绕扇过程中提升专注力、在蚕丝皂的材料配比中增强幼儿的探究能力,从而推动幼儿在多个领域的发展。这有助于幼儿在游戏中实现身心的正向、平稳过渡,为进入小学阶段做好准备。

(二)教师退后:亲历探索的成长赋能

在幼小衔接阶段,我们通过一系列与蚕丝相关的亲生命课程游戏,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做中会,玩中学”,并使幼儿优秀的学习品质获得持续发展。教师引导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独立探索学习,培养他们倾听和思考的习惯。在游戏过程中,幼儿学会与他人合作,并在完成作品后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塑造了认真专注、勇于面对困难、坚持不懈等优秀品质。教师在确保游戏安全的前提下,适度地退后,给予幼儿独立探索的空间。例如,在煮茧的过程中提醒幼儿注意用电安全,并引导他们观察水温的变化;在饲养蚕的过程中,引导幼儿主动观察蚕的成长变化。在游戏中,让幼儿担任“小先生”的角色,通过带领年幼的同伴游戏来巩固优秀品质的养成。这些活动不仅支持了幼儿学习品质的发展,也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幼儿能力的积极发展也可视为亲生命课程成效的体现。

(三)家园共育:亲爱联结的情感共生

在幼小衔接阶段,家园共育通过情感联结形成教育合力,本次游戏我们将“蚕丝馆”项目延伸至家庭,构建“亲爱共生”的三角支持网络。教师以蚕丝馆为纽带,在游戏中教师评估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与焦虑情绪。例如,幼儿每日需整理养蚕工具、记录蚕的成长节点(如蜕皮日期),并通过记录《蚕宝宝成长日记》养成时间管理的习惯与学会合理地表达情绪。为强化这一习惯,教师邀请家长在家中延续“蚕丝馆”的规则:设置“家庭任务角”,鼓励幼儿独立整理玩具、记录每日作息,家长则以“观察员”身份给予正向反馈。一名家长在《发现日记》中写道:“孩子现在会主动提醒我‘该换桑叶了’,还让我去幼儿园一起玩蚕丝馆,较之前进步了很多。”通过家庭任务角、家长观察员、教师过程评估三维模式中逐步帮助幼儿建立安全感,逐渐缓解焦虑幼小衔接中的焦虑情绪。不仅帮助幼儿适应幼小衔接阶段同时引导家长深度参与幼儿的学习与生活,实现从“单向指导”到“双向奔赴”的情感升华,助力幼儿成长路上的“破茧成蝶”。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赋能在笔尖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
幼师课件网 » 亲生命课程背景下蚕丝馆里的“破茧成蝶”——以大班项目游戏“蚕丝馆”为例
分享到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