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免费课件,幼师得力助手!
教案、课件、资料,一应俱全!

幼儿劳动教育课程实施中的“寻”“感”“行”

【幼师宝】2000多G内容,终身免费更新    |    快来体验【智能幼师】,感受智能魅力!

《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中“生活准备’部分指出:“参与劳动有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劳动习惯,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和动手能力,增强自信心培养初步的责任感。”劳动是幼儿成长的必要途径是立德、增智、强体、育美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因此幼儿园要把劳动教育渗透于日常课程之中,培养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的事情学着做”的习惯,将劳动教育与幼儿自理能力融为一体,敏锐捕捉鲜活、有趣的劳动素材,让幼儿在“寻”“感”“行”的劳动课程体验中实现全面发展。
一、先“寻”
1.从“古老文化”中了解劳动的价值“劳动"既具体又抽象,既简单又复杂。在幼儿眼中,劳动是具体形象的、简单可见的、与双手做事相联系的。比如,教师问小班幼儿:“什么是劳动?”幼儿回答了“劳动就是妈妈拖地”“劳动是农民伯伯辛苦种出来的米”等。小班幼儿对劳动的理解是自我直接经验的表述,是点状的、碎片化的、直观的、简单的。大班幼儿则对劳动有了更深的认识,甚至还提出了“第一个劳动的人是谁?”的问题,在教师的帮助下,孩子们通过阅读绘本故事、查找相关资料等方式寻找答案幼儿从绘本故事《盘古开天辟地》中发现了宇宙与人类的起源:盘古用双手挥起大斧辟开天地,从此便有了宇宙。从绘本故事《女娲造人》中了解到女娲用劳动创造了“人”。同时,幼儿也在《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等故事中找到了劳动的涵义与价值。
2.从“工具进化”中探寻劳动的演变
“劳动"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教师可从劳动工具劳动成果等方面引导幼儿了解劳动的演变,让幼儿感知科学技术、社会发展对劳动产生的作用,从而加强幼儿对劳动的认识。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参观展览馆,让幼儿通过实物、图文、视频、实践操作等方式,感知历代农用工具耒、耜、石盘、纺车、斗笠蓑衣等劳动工具的名称,帮助幼儿了解过去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为什么这些工具在现在的生活中不见了?”“找一找我们常见的劳动工具有哪些?"在教师的引导下孩子们把注意力转向现实生活中的劳动工具。通过家园共育,父母与幼儿一起收集相关资料信息、实物、图片,并布置在班级展览区,让幼儿对劳动工具的名称、用途、功能有较完整的认识。在班级的“生活坊”,教师可以将生活中常用的工具提供幼儿使用,并引导幼儿利用工具制作点心、水果拼盘等,激发幼儿尝试使用工具的兴趣。
二、再“感”
1.从“传奇人物”中感悟劳动的崇高引导幼儿学会关心身边发生的新闻事件,在记录和表达中感悟伟大的劳动精神。在关于“水稻种植”的集体谈话中,有幼儿谈到了袁隆平爷爷,教师便抓住了教育契机,寻找大量关于水稻种植的教育素材,筛选出幼儿容易理解的故事、视频,让幼儿体会一生投入杂交水稻研究的伟大劳动精神,从内心产生崇敬之心。另外,教师通过对幼儿讲解历史故事,让幼儿了解李时珍深入民间、上山采药、实地考察,足迹踏遍大江南北,历经30余年写成了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医药著作《本草纲目》。教师用互相讲述倾听的方法,引导幼儿进一步感悟劳动的崇高,从而产生劳动之情。
2.从“平凡背影”中感佩劳动的伟大劳动者的背影平凡又缈小,那么实践中如何能让幼儿感知劳动的伟大?我们需将劳动教育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中。首先,教师可开展“劳动藏在哪里?”主题活动,引导幼儿从所见、所做、所享、所用中开启劳动之旅的学习,如向幼儿提出“丰盛的早餐里隐藏着哪些人的劳动?”“美丽的城市是靠谁的双手创造出来的?”等问题,孩子们的答案涉及到农场、园林师、建筑工人、交通警察等,从中感知劳动者的无处不在。其次,让幼儿学会关注身边的劳动者,幼儿可通过对话、观察、记录,了解每位劳动者的辛苦,并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与同伴分享。第三,教师可在班级设置多个角色区,让幼儿在角色扮演中感受劳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通过场景模拟、执行任务等方式体验劳动的辛劳。
3.从“精美作品”中感受劳动的美丽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生活中也处处可见劳动的美:古诗、图画、城市稻田麦浪……世界在劳动中绽放新的美丽。为了让幼儿充分理解、感受劳动之美教师在美术活动中引导幼儿欣赏《播种者》《拾穗人》《晚钟》等世界名画,从绘画作品中欣赏劳动者的形象。在幼儿感受劳动者创造的精美之作时,教师还可以此为契机,引导幼儿发现周围环境中不同的美,从而理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比如,我园坐落于依江伴海的南通主城区,城市具有“水拥城,城抱水”的独特气质,古城区濠河风景被誉为南通城的"翡翠项链”;滨江公园依偎长江,绿色生态,环境宜人;地方特色蓝印花布尽显蓝白之美、板鹞风筝经千年流传历久弥新、沈绣刺绣艺术精品堪称一绝。作为“精美作品”的南通城,展现出劳动者的新画卷,这些都是孩子们生活中灵动的“活教材”。随着幼儿的成长,我们应放宽视线,从历史长河中汲取劳动之智、感受劳动之美,如万里长城、故宫、红旗渠、都江堰等杰作,让人感为叹之,在宏伟壮观中彰显出我国劳动者的勤劳、智慧与创造美的能力。
三、后“行”
对劳动的认知与感悟最终应落实在行动中。劳动的价值不是在劳动体验中得到的浅显的、表层的快乐,而是一种深层次的幸福体验,更是通过动手实践体会的成就感。教师需引导幼儿在真实生活中学习劳动、体会劳动。因此,幼儿参与的劳动学习应该是持续的、动态的过程。
陈鹤琴先生指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在泥土芬芳中培养出来的孩子才更能懂得生活的本真、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并从内心深处去热爱尊重劳动人民,感知劳动的光荣,感受丰收的喜悦所以,教师会根据时节定期组织幼儿投身于田间,亲手劳作,学习翻土、播种、养护,将劳动作为生动的实践课程,让幼儿在出力流汗中成长。幼儿在自己亲手掰玉米、挖花生、挖红薯的过程中,知道了劳动工具的重要性,并惊奇地发现:“花生藤就像花生妈妈一样,每颗花生宝宝都有'脐带’连接着妈妈。”从中体会喜悦与成功。
劳动课程作为幼儿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需与幼儿的自理能力培养相结合,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融合,与春耕秋收的时节相契合。在幼儿园实施劳动教育能让幼儿在实践中获得劳动的幸福与成长的力量,从而让幼儿感受劳动之趣、学会劳动之技、体会劳动之乐、欣赏劳动之美。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赋能在笔尖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
幼师课件网 » 幼儿劳动教育课程实施中的“寻”“感”“行”
分享到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