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心里,关注顺序是:自己>家人>朋友>同事>世界,由里向外。而大人往往变成了:世界>同事>朋友>家人>自己,由外向里。这种转变值得我们反思。
既然意识到这个重要事实,我想做两件事:一是主动且刻意地把自己的关注顺序调整回来,多把精力放在自己和家人身上;二是尽量没有副作用地向孩子从小传递这个事实,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能保持对自我和身边人的关注。
那具体怎么做呢?我觉得可以从“多陪孩子感受真实的世界”开始。为什么要带孩子感受真实的世界呢?这就像给孩子的成长按下了“启动键”。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这个阶段的孩子要通过直接体验学习。光脚踩草地,触觉神经发育;观察蚂蚁搬家,科学探索萌芽;帮妈妈剥豆子,小肌肉锻炼。真实体验比虚拟游戏更立体,能帮孩子建立“我”与世界的真实连接。
《指南》还强调在生活情境中发展社交能力,比如和小伙伴捡落叶学会合作,摔倒后自己爬起来培养抗挫力。带孩子真实生活,他们能先建立自我认知,再延伸出健康的人际关系,这才是符合成长规律的生命力教育。
生命力教育关注孩子天然的生命律动,核心是三个维度:
一是扎根真实的土壤。不用塑料玩具模拟自然,带孩子在泥坑里蹦跳,摔疼了知道重力,淋湿了理解天气变化。
二是激活自驱型生长。不过度施肥,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当孩子问“蜗牛壳会不会被雨灌满”,陪她观察半小时,培养科家思维。
三是长成自己的形态。尊重个体差异,允许孩子像枫树红、松树直、蒲公英飞一样成长。鼓励孩子从照顾樱桃萝卜开始,建立责任感和自我认同。
这种教育用生活当教材,把成长主动权还给孩子。最好的生命力,来自向下扎根,而非向上攀比。
PS:每一朵花,都是春天的来信。每个地方的春天,都独一无二。这封春天的来信,你收到了吗?哈~深圳的黄花风铃木,我替你们先拍照了。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胡不喜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