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丨绘本丨女性成长丨启蒙经验
-
儿童学习与发展实践观察记录
-
2月第3周亲子游教育观察手记
——在生活褶皱里触摸教育的温度
二月的深圳阴云低垂,却掩不住我们外出探索的热情。书城广场上,三个孩子在乐队前自在起舞;红立方Idea乐园,姐弟俩用截然不同的方式触摸世界;车厢内的晕车困扰引发对儿童感知的思考——短短两天的亲子时光,艺术浸润、健康感知与科学探索交织成生动的成长图景。
(一)艺术浸润:音乐是心灵的星光
周六的书城中轴广场人声鼎沸。荔枝、陈皮和核桃三个孩子像发现宝藏般冲向乐队,这场景让我想上一次观看【深圳书城乐队】的表演:那会的荔枝只敢缩在爸爸脚边听歌,如今却拉着小伙伴的手,在人群前自由自在地转圈。
当《别离开出花》的旋律响起时,孩子们突然被注入了活力——他们蹦跳着转圈,在地面敲出凌乱却欢快的节奏。看着荔枝甩动的小辫子和欢笑的脸颊,我突然明白:艺术教育不必是执着于培养音乐家,它更像是给孩子心里埋下一颗会发光的种子。或许在她十多年后开始出门远行,这段旋律会突然从记忆里冒出来,成为治愈她的温暖力量。
-
观察手记:
艺术的价值不在于技艺的精进,而在于为孩子的心灵打开一扇窗。当荔枝从羞涩到自在乱舞,我看到了音乐赋予的勇气——它不教孩子“如何表现”,而是让他们学会“如何感受”。
(二)健康感知:蹲下来听孩子说“晕车”
周日上午,荔枝爸爸提前预约了红立方Idea乐园的门票。眼瞅着都十点半了,我们才匆忙收拾妥当,准备出发。因为乐园中午 12 点会中场休息,为了能让两个孩子多玩一会儿,我们决定打车前往。
路上,荔枝一直嘟囔:“妈妈,我头好晕。”“妈妈,红立方怎么那么远呀。”“我不喜欢坐车。”这个总在地铁里叽叽喳喳的小话痨,一坐小汽车就蔫成霜打的小白菜。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健康领域明确指出,5-6岁幼儿应“能适应车、船等交通工具造成的轻微颠簸”,但个体发育差异普遍存在。荔枝的晕车反应可能与前庭系统发育阶段相关,密闭空间的气味刺激、视觉参照物缺失等因素会加剧不适感。而地铁出行时,开阔的视野、规律的振动频率以及动态变化的窗外景观,显然更符合幼儿感官发展需求。
这件小事像面镜子,照见成人视角的盲区——我们总用“效率优先”丈量世界,孩子却在用身体感知环境。至于下次出行应该如何选择交通工具,“元宝”的建议是共同制定“交通选择三步法”——第一步观察天气和路况,第二步评估孩子的身体状态,第三步讨论不同交通方式的体验价值。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让孩子从被动承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孩子想要坐地铁,那提醒他们需要提前出门就可以了。
-
观察手记:
教育有时需要“降维思考”。正如《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所强调的:“家庭是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场所”。当我们把出行方式的选择权交给孩子,晕车不再只是生理反应,而成了亲子沟通的实践课——有时候学会倾听身体的声音,比赶时间更重要。或许真正的教育智慧,就藏在每一次次看似平常的生活决策里。
(三)科学探索:蹲下来看世界的两种高度
红立方Idea乐园像一座魔法城堡。四岁半的荔枝像阵小旋风,每个设备都要摸一摸,对着互动屏幕认真戳戳点点;一岁半的陈皮则化身海洋球猎手,执着地往“小球工厂”运送战利品。
看着姐弟俩截然不同的探索方式,我似乎读懂了成长的密码:小小孩用指尖丈量世界,大小孩开始构建认知框架。当我趴在地上陪陈皮研究球轨,按脚印指引帮荔枝破解“魔镜”路线时,好像突然触摸到家庭教育的真谛——真正的陪伴不是居高临下的指导,而是把自己变成和孩子同样高度的探索伙伴。
-
观察手记:
科学启蒙不是教孩子记住“科学原理”,而是保护他们对世界的好奇。荔枝风风火火的触摸、陈皮专注的收集,都在说明: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后记:
回望这个充实的周末,孩子们在音乐中舒展的肢体、在车厢里皱起的小眉头、在乐园专注探索的身影,像散落的珍珠串起了教育启示。艺术教育不必追求舞台上的完美演出,健康养育也无需执着标准化的成长刻度,科学启蒙更不是填鸭式的知识灌输。
这些鲜活的片段不断提醒我们:成长最动人的模样,藏在荔枝即兴转圈的马尾里,在陈皮收集的每一颗海洋球中,在全家人讨论出行方案时的童言童语间。作为父母,我们不必做百科全书式的教导者,而要成为懂得“降维”的观察者——当蹲下来用孩子的视角看世界,那些曾被忽略的生活琐事,或将变成滋养生命的细雨。
或许家庭教育的真谛,就藏在这些寻常周末里:用陪伴浇灌成长,让理解融化代沟,使每个平凡的日子都成为照亮孩子童年的萤火虫。
【相关阅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实践篇025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胡不喜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