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轮到大三班到生态园游戏,这是家长们期盼已久的。当然,这也是我听来的,有一天放学后,一个家长来的有些晚,老师把孩子们带上去了,她上去接孩子,路过生态园时,便问孩子:“怎么你们班还不做饭呢!”
这三口锅揭不开老师急,是因为缺乏烧锅的生活经验,对于自己不熟悉的事情,老师也很茫然无措,轮到大三班后,电子相册里迟迟没有关于锅的记录照片,连家长也急了。
孩子们倒不急,因为生态园游戏比较丰富,除了围绕这三口锅的游戏,还有过家家的,喂兔子的,捏泥巴的……
到上周,班级终于有所行动了,虽然过程很惊险,但孩子们收获满满。
正好三月三荠菜煮鸡蛋,前期关于烧锅的经验在幼儿园是一点没有,但通过今天的活动,可以看出,孩子们在家的经验并不少,甚至于连生火都这么熟练。
但中间的过程也让人忍俊不禁,有一些启发性的思考。
1.煮东西和炒菜的区别
孩子们一致认为要先把锅烧干再放水。其实我想的倒不是把这锅烧坏不烧坏,其实也烧不坏,顶多烧的冒烟透红,因为我在家煮东西的时候,干过。
我首先想到,孩子们是把炒菜的经验迁移过来了。家里炒菜时,要先把锅烧干,再放油;在农村,二月二炒豆子也是先把锅烧干,再放豆子。按照这个逻辑,孩子们迁移到烧锅这里,就变成了先把锅烧干,再放水。其实,这无所谓对错,不妨就试试吧。于是,孩子们把锅烧干后开始放水。火烧起来后,锅很快就烧热了,一桶水倒下去,只听“滋啦滋啦”的声响,白气直冒,他们便继续烧着。
2.鸡蛋什么时间放
我知道儿子有煮汤圆和煮面条的经验。而对于这群孩子来说,前期他们积累的大多是先把锅烧热、把水烧开,再往锅里放食物的经验。像在北方农村,人们常吃水饺、面条、馄饨,做饭时都是遵循这样的步骤。所以,这次也没有意外,当水烧热以后,孩子们就开始一个一个往锅里放鸡蛋。
3.关于鸡蛋什么时候熟
锅开以后开始捞鸡蛋,鸡蛋出锅后,很显然就有的鸡蛋不熟,有的鸡蛋熟了。
……
基于这些问题,老师和孩子们进行分享交流。
我们不一定想要得到一个什么标准答案,只是提供一个分享交流的机会。能够让孩子们在交流的过程中,反思自己的游戏行为。
第二天的游戏,我观察了一小组小朋友,他们煮了三个鸡蛋。
孩子们不把锅端下来,我都不知道这口大锅可以这样刷!
端着大锅就往水池子去了。另外一个锅,孩子们洗完地瓜要放锅里,一掀开锅盖,锅呢?其实,这也是经验的迁移,农村虽然没有天然气,但每家都有煤气炉,冬天时候虽然会烧火取暖,但这个锅,基本上刷的时候是拿到水池边刷的。
这组小朋友刷完锅后,由于有了第一次煮鸡蛋的经验及参与交流分享,所以有了今天的先放水。
想煮鸡蛋的小白姑娘,问小伙伴,是剥壳放还是不剥壳?还是有经验的小朋友多,异口同声地说不剥壳!
点火时,男孩子们看到小女生用食指按动打火机,可女孩们捣鼓了差不多十分钟,火还是没烧起来,男孩子们见状,忍不住上前帮忙。
……
在这两次观察中,我看到游戏中太多的学习,无论是同伴间还是幼儿原有经验的迁移,都让我看到了主动探索的孩子们。
1. 孩子们把炒菜先烧干锅再放油的经验,迁移到煮东西先烧干锅再放水,以及将煤气炉上锅具拿到水池边刷的经验用于生态园大锅的清洗,这些孩子们能将生活中熟悉场景的经验运用到新情境中,是认知发展中知识迁移能力的体现。
虽然在煮东西时先烧干锅再放水不完全正确,但这种迁移也恰恰反映了他们积极调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思维过程,有助于锻炼逻辑思维和创造力。
2. 孩子们基于煮汤圆、面条等家庭生活经验,在水烧热后放鸡蛋,说明家庭日常生活是幼儿知识和经验的重要来源。
这种生活经验在游戏中的运用,不仅让孩子们感到熟悉和自信,也为幼儿园开展生活化教育提供了基础,教师可以借此进行分享交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这些经验。
3. 煮鸡蛋出现有的熟有的不熟的情况后,教师组织分享交流,不直接给答案,而是让幼儿在交流中反思游戏行为。
这一过程培养了幼儿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他们从自身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促进元认知能力的发展,这样做有助于培养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4. 点火时男孩子主动帮忙,体现了幼儿游戏中的性别角色差异,男孩对于火机可能更为熟悉。
同时,孩子们在游戏中相互询问、共同完成煮鸡蛋、刷锅等任务,这种合作能帮助幼儿学会沟通、协作,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理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另外孩子们独特的刷锅方式和对鸡蛋是否剥壳的询问,展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在整个游戏过程中,孩子们不受传统或常规思维的限制,积极尝试新方法,提出疑问,这种好奇心和探索欲是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内驱力,我们应给予充分鼓励和支持,保护幼儿的创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