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天气越来越冷,户外温度越来越低。所以我们调整了作息时间。作息时间调整后,早餐后有了半小时的分享活动环节。这一活动紧密围绕班级的实际情况展开,所以每一天每个班分享的内容是不一样。在跟班的过程中,不但有惊喜也有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
一、观察记录
植物角成为了孩子们探索自然奥秘的小天地。在这里,孩子们见证了生命的多样姿态,从嫩绿的新芽到绽放的花朵,每一个细节都激发着他们对生命的好奇与敬畏。比如,植物角里种植的小麦、白菜,在适宜的条件下茁壮成长,那绿油油不断长高的小麦苗、黄黄的白菜花儿,让孩子们欣喜不已,然而,当温度较低时,芋头却进入了休眠期,迟迟不发芽。这一现象引发了孩子们的诸多疑问和热烈讨论,他们好奇为什么温度会影响植物的生长,休眠期的植物是不是在“睡觉”,这些问题成为了他们探索自然科学的启蒙。
绘本阅读后的交流,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往知识宝库的大门。一本本精心挑选的绘本,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深刻的道理。当阅读关于黄河的绘本时,孩子们的脑海中涌现出了许多有趣的问题:黄河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为什么黄河入海口的地方不是绿色的?按照他们对颜色混合的理解,黄加蓝应该是绿色,可现实为什么并非如此呢?这些天真无邪的疑问,反映出孩子们对世界的独特认知和强烈的求知欲,他们在分享中各抒己见,思维的火花在交流中不断碰撞。
教师抓拍的生活习惯瞬间,将那些容易被忽视的日常行为放大,孩子们在分享中相互学习,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有序地摆放物品到自主取餐时的细节。在分享中,帮助幼儿梳理这些生活环节的细节问题及需要不断调整的地方。
签到活动不仅是简单的记录,更是孩子们自我认知和责任感培养的契机,他们分享着签到的心情与发现,感受着时间的流转和自己在班级中的独特位置。
二、发现问题
目前,大多数的早餐后分享活动采用集体分享的形式,在班额较大的情况下,这一模式的弊端开始显现。有些孩子仿佛置身于分享活动的边缘,处于游离状态,他们的眼神中透露出迷茫或分心,未能真正融入到分享的氛围中。深入探究其中的原因,教师的引导方式成为了关键因素之一。许多教师在早餐后分享过程中,虽然秉持着以问题为导向的初衷,但却不自觉地陷入了高控的状态。教师未能提出真正具有有效性和支持性的问题,无法充分激发孩子们的思维活力和表达欲望。使得分享活动的教育价值大打折扣。
三、尝试策略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分享活动才是理想的呢?低结构的分享活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在低结构的分享中,幼儿成为了主角,他们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不受过多的限制和束缚。教师则扮演着启发者和引导者的角色,抛出的问题能够开启幼儿创造性思维。
低结构的分享活动尊重每个孩子的独特想法,鼓励他们大胆表达,无论是内向的孩子还是活泼的孩子,都能在这样的氛围中找到自己的声音。它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宽松、自由的交流空间,让他们在分享中相互学习、相互启发,共同成长。
对于教育者而言,实现从高控到低结构的转变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提升自己对幼儿心理和教育方法的理解,真正做到以幼儿为中心,让早餐后的分享活动成为孩子们思辨及共享的特殊时光,培育出充满创造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良好品德的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