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时间:2024年10–11月
观察班级:大班
观察方式:定区域观察
观察内容:游戏材料组合玩法及幼儿如何解决游戏中的问题
一、游戏背景
10月份我们班幼儿在轮胎滚筒区游戏,11月份我们换到综合攀爬区,由于部分孩子还对轮胎滚筒的探索充满了兴趣,所以我们尊重幼儿想法,在两个区游戏,继而观察到了轮胎、滚筒、爬梯、球等游戏材料的自由组合……
二、游戏实录
?探索之一“滚筒花样玩”游戏初幼儿两两钻进滚筒滚动着嬉戏前进、玩打地鼠、钻山洞、摇摇椅等。他们重复着之前的游戏玩法。
简单探索之后有游戏经验的幼儿开始尝试进行各种组合搭建,我看见他们用滚筒轮胎造一个小家,他们会钻进二层假装睡觉,下层做饭、玩游戏;或用滚筒围栏成一个游乐场,里面放上几个轮胎当跳跳床。
有的幼儿尝试练习走滚筒,起初会借助轮胎进行阻隔,辅助自己先站上去,有的让伙伴帮忙扶着,几个走得比较熟练的幼儿建议初学的小伙伴先练习走轮胎滚筒而不是白色安吉滚筒、蓝色铁皮滚筒或黑色塑料滚筒,我听见他们说轮胎滚筒很重,不容易掉下来。
后来在幼儿游戏过程中,我发现几个练习中的幼儿都听取了建议,而且统一将轮胎滚筒放在活动室的门口,原来他们是借助活动室门口台阶的高度帮助他们站上滚筒,有的孩子还进行了一个小小的冲刺。
教师分析:
1.从单纯的钻进滚筒滚动发展到组合搭建不同场景并赋予其功能,如用滚筒轮胎构建小家并模拟生活场景,以及围成游乐场并设置轮胎跳跳床等,这体现了幼儿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提升,能够将简单的游戏材料进行整合并创造出复杂的游戏情境,拓展了游戏的内涵与趣味性。
2.在走滚筒的练习中,幼儿们展现出了问题解决能力。初学者会主动借助轮胎阻隔辅助站立或寻求伙伴帮助,而熟练的幼儿能够根据不同滚筒的特点给予合理建议,反映出幼儿之间的经验交流与学习迁移。同时,他们利用活动室门口台阶高度来助力站上滚筒并尝试冲刺,这表明幼儿能够观察环境并巧妙利用环境因素来提升自己的运动技能,体现了其对空间和物体特性的感知与应用能力。
3.游戏过程中幼儿们相互交流建议,如走滚筒时熟练者对初学者的指导,以及共同构建组合场景时的分工协作,像搭建小家时不同楼层的功能划分与角色扮演,这些都促进了幼儿之间的语言沟通、情感交流与合作意识的养成,有助于他们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与人际关系的构建。
支持策略:
游戏后教师组织幼儿进行了分享和倾听,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见解、交流游戏玩法,将幼儿在游戏中获得的零碎经验,进行了融合和提炼,帮助幼儿梳理游戏中的思路,对于一些幼儿单一的搭建游戏行为教师帮助幼儿丰富搭建造型、游乐场实图等相关内容,并通过环境情景、游戏回顾等为幼儿提供渗透性、暗示性的隐性指导,帮助幼儿开拓游戏思路,助推幼儿下一步继续游戏的兴趣。最后多一些等待的时间,静待幼儿的变化。
?探索之二“消防通道”
经过多日的游戏实践探索,幼儿有了更多的玩法,这天,佳鸿打算将多个滚筒拼组成一个隧道,睿辰、佳富都来帮忙,完成后吸引来更多的小朋友在隧道里钻来钻去。
隧道的开端搭建在活动室的门口,由于台阶坡度的原因,开头连接处的两节滚筒有了很大的缝隙,语睿从缝隙处钻进再爬出,君涵则表示这样很危险,有可能会碰到脸或头。
佳鸿开始思考,怎么样让两节滚筒连接得更契合?他将开头的第一节滚筒抬起来和第二节滚筒进行拼接,试了试后招呼佳富赶紧找来轮胎垫在滚筒下面,垫了两层轮胎后发现高度可以,但是连接处还有点悬空,睿辰将手里的球塞在底下,大家觉得这样更稳固。
几个攀爬的回合下来,艺蓉觉得第一节垫两个轮胎有点高,钻的时候滚筒左右晃动的厉害,语博也觉得很不稳固,佳鸿决定撤掉一个轮胎,撤掉后将球也拿了出来,再次和第二节滚筒进行拼接比对,他试了试发现在滚筒中间垫一个轮胎还是会晃动的厉害,连接的空隙还是比较大,他将仅剩的轮胎也拿走,再次校对连接处,发现只抬高一侧就可以很好的衔接,他抬着让艺蓉在滚筒开头的一端垫上一个轮胎,又将滚筒两边用轮胎进行固定,完成后两人钻爬试了试觉得非常满意。
随着越来越多幼儿的加入,大家不再只是钻着进开始倒着向上爬。游戏中睿辰突然喊道:“着火了!大家要通过消防安全通道爬出去!”这无疑更有了紧迫感,大家加快了爬行的速度。由于坡度和滚筒内壁比较光滑,有的幼儿快爬到入口就又滑下去,秋平试了两次还是没能爬上来,后面不停有人在催促。他着急地喊着:“谁来拉一下我呀?”艺蓉拿来一个系有绳子的轮胎,将绳子一端递给筒内的秋平,他拉着绳子顺利地爬上来了,大家瞬间觉得这真是一个绝妙的主意。于是快爬到顶端的时候大家都拽住绳子向上爬。这样有多个孩子前后轮流拉绳子向上攀爬,这就使得带有绳子的轮胎无法承重,被力量拉起。艺蓉赶紧找来一个轮胎压在这个抬起的轮胎上面,大家终于陆续顺利地爬上来了。消防通道的游戏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教师分析:
1.佳鸿在面对隧道滚筒连接不契合的问题时,积极思考并尝试多种解决方案,如抬升滚筒、垫轮胎、塞球等,在发现问题后不断调整,从垫两层轮胎到撤掉轮胎、调整球的使用,最终找到仅抬高一侧并固定轮胎的最佳方法,展现出幼儿强大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初步的工程思维,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观察、思考、试验与调整,以实现目标。
2.君涵指出缝隙处钻进爬出的危险,体现了幼儿具备一定的安全意识。而史秋平在攀爬遇到困难时向同伴求助,艺蓉用系有绳子的轮胎帮助他,并在后续轮胎无法承重时及时找来轮胎加固,这一系列互动反映出幼儿之间的互助合作精神,他们能够关注到同伴的困境并积极提供援助,在游戏中共同克服困难,促进了社交关系与团队协作能力的发展。
3.幼儿们从最初搭建隧道单纯钻爬,到随着人数增加创新出倒着向上爬的玩法,并且在睿辰提出“着火了”的情境设定后,将隧道游戏转变为消防通道逃生游戏,增加了游戏的紧迫感与趣味性,拓展了游戏情境与规则,充分发挥了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使游戏不断升级与丰富,满足了他们多样化的游戏需求与探索欲望。
支持策略:
游戏后教师组织幼儿进行了集体分享和绘画表征,老师认真记录幼儿在游戏中的发现思考,运用语言鼓励幼儿在滚筒游戏中的耐心和坚持,通过倾听和分享感受幼儿在游戏中的智慧和勇敢。学习不一定是游戏,但游戏一定是学习,倾听记录也帮助教师更清晰地理解发现幼儿在反复的尝试中不断体验“哇”时刻。
?探索之三“滑不动的滑梯”
幼儿对滚筒的热情持续不减,在11月初进行换区时老师们商议继续轮胎滚筒的游戏并将攀爬架也融入其中,看看幼儿如何运用材料进行游戏。一开始幼儿都兴奋的只玩攀爬架搭建,多数放弃了滚筒搭建。
教师分析:
1.君涵、佳鋆、佳富和开心在玩木板滑梯时迅速察觉到“滑不动”的问题,并且佳鸿和楚欣能够清晰地向老师表述出是因为滑梯太矮所以滑不动,这体现了幼儿对游戏设施问题的敏锐观察力以及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他们能够将自己在游戏体验中的感受和发现准确传达给他人。
2.当老师提出如何使滑梯变高的问题后,佳鸿和佳富提出换高木架的解决方案,而夏开心进一步指出高木架的位置问题,随后大家共同协商决定调整木架位置。这展示了幼儿的自主思考能力,他们能够根据问题积极开动脑筋想办法,并且在交流互动中生成合理的解决策略,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与空间认知能力,知道通过改变木架高度和位置来改善滑梯的滑行效果,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尝试以达到目标。
支持策略:
游戏中面对幼儿的求助,教师给予肯定的同时巧妙地抛出疑问,引发幼儿的深入思考,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静静地观察追随追幼儿的游戏,不打扰不介入,给予幼儿充分的自主空间,通过目不转睛、时不时点头、竖起大拇指向幼儿传递着教师对他们游戏的兴趣,这种持续关注和尊重就是对幼儿一种无声的支持。
?探索之四“我们的家(一)”
几天后,部分幼儿开始对单一的攀爬架的搭建游戏没了最初的热情,开始了轮胎和木梯的组合搭建。这天文嘉、梓萌和楚欣用滚筒、轮胎木梯和木架搭建了一个家,首先将三个滚筒进行上一下二的三角摆放,并在两侧使用轮胎进行固定,之后一侧加上了木梯,一侧加上了木板,楚欣摆好木梯后找来两个轮胎叠放进行阻隔防止滑脱,这边梓萌摆好木梯也找来两个轮胎进行平铺阻隔,搭建好房子后大家开始分房间了:楚欣和文嘉住在一层,梓萌住在二层,她们可以共同到二层的房顶看风景,分好房间后大家开始在新家里玩游戏,时而使用木梯钻进二层梓萌家进行拜访,时而登上房顶从木梯处滑下来,大家玩得热火朝天,楚欣钻进阻隔木梯的轮胎内表示还可以当作浴缸,如果玩的淌汗了可以进来洗洗澡。
我们的家(二)
另一侧新彤、梦雪和玉平也搭建着属于她们的家,首先用三个滚筒搭建了二层,一侧使用轮胎进行加固,一侧摆放了两个安吉滚筒进行阻隔,“门前”还立起来两个轮胎滚筒,我在一边观看,新彤和梦雪连忙爬上轮胎滚筒向我演示:“老师,这是摇摇马。“边说边抓住轮胎边缘晃起来,我连连夸赞。接着她们又向我介绍了旁边的两个安吉滚筒,新彤说:”这是我们的浴缸,可以一边洗澡一边玩球。”梦雪则表示:里面的球也可以是小鸭子,小鸭子也可以到浴缸里来游泳。我看到“门口”还摆放了一个的轮胎,我本来以为这是多余的,直到看见玉平在往里练习投球,我才知道这一点也不多余,这是她们的球筐。
教师分析:
1.幼儿们运用滚筒、轮胎、木梯和木架等多种材料组合搭建“家”,进行上一下二的三角摆放并合理固定,还在不同位置添加木梯、木板、安吉滚筒等部件,体现出他们对复杂结构搭建的掌控能力和良好的空间认知水平。能够根据想象中的“家”的布局,规划各部件的位置与功能,如利用轮胎阻隔防止木梯滑脱,展示了对物体稳定性和安全性的考虑。
2.搭建完成后,幼儿们进行分房间并开展丰富的角色扮演游戏,如互相拜访、登上房顶看风景、将轮胎当作浴缸、把安吉滚筒想象成浴缸并赋予球和小鸭子不同角色等,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将构建的场景转化为富有生活气息的游戏情境,丰富了游戏的情节与内容,促进了语言表达和社交互动能力在游戏中的发展。
3.幼儿们巧妙地将各种材料赋予多种功能,如轮胎不仅用于结构固定、阻隔,还被当作摇摇马、浴缸、球筐等,这表明他们不拘泥于材料的常规用途,具有创新思维,能够根据游戏需求和想象对材料进行灵活运用,挖掘出材料更多的可能性,进一步提升了游戏的趣味性和创造性。
支持策略:
教师通过有效的游戏观察可以看到,攀爬架的加入对游戏起到了多元化的促进,观察中,教师将游戏主题和材料的充分使用放在首位,确定幼儿的游戏方向与游戏完成度,鼓励幼儿从自身兴趣出发自主决定游戏的目的,在操控材料和环境的角色互动下达成游戏目标,后期通过集体分享、一对一倾听和绘画表征的方式,帮助幼儿梳理构建结构化思考,累积搭建经验。
?探索之五“我们的小创想”
接下来几天的游戏中部分幼儿开始不拘泥于与滚筒的组合搭建,开始了一些小的创想,比如睿辰和语睿用一节木梯假装成拉力车,在操场上吆喝:“上车啦,上车啦,有上车的吗?”大家纷纷进入接力乘坐。文嘉和梦雪用两个轮胎、两块木板搭建了摇摇椅,又形象又舒适,吸引大家都纷纷前来试坐。新彤和梓萌用两个轮胎一块木板做成了独一无二的跷跷板,她们坐着玩、站着玩忙得不亦乐乎。楚欣用三个轮胎简单罗列搭建了扭扭车,她站在上层轮胎上左右扭动,苗朵表示她妈妈也有一个类似的工具,经常扭一扭可以瘦腰。
教师分析:
1.睿辰和语睿将木梯想象成拉力车并进行角色扮演,生动地吆喝招揽乘客,这体现了他们能突破材料常规用途的限制,赋予木梯新的功能意义,通过想象性游戏开展社交互动,丰富游戏情节。文嘉和梦雪利用轮胎和木板搭建出形象舒适的摇摇椅,表明他们对物体形状、结构和功能有较好的认知理解,能够根据生活经验进行创意构建,满足自身与同伴的娱乐需求。
2.新彤和梓萌制作的跷跷板以及张楚欣搭建的扭扭车,展示了幼儿对材料组合与玩法创新的探索精神。她们尝试不同的使用方式,如坐着、站着玩跷跷板,在轮胎上左右扭动玩扭扭车,并且苗朵能将游戏中的扭扭车与妈妈使用的瘦腰工具联系起来,反映出幼儿能够将生活中的观察经验迁移到游戏中,进一步拓展游戏的内涵与乐趣,同时也促进了思维的灵活性与联想能力的发展。
支持策略:
各种攀爬架、木板、轮胎等在幼儿手里变成了最有趣的玩具,每个创想都有新突破和“哇”时刻,教师通过集体分享和小组讨论帮助幼儿梳理游戏的精彩处,肯定幼儿游戏的行为和价值,通过回应式、询问式、角色式的语言根据搭建情景促进幼儿改善并获得全新的游戏体验。
?探索之六“投篮变形记”
这天游戏刚开始朱佳鸿就在木架上安装了一个安吉滚筒,语博路过看见后问道:“这是投球的吗?”说罢他还拿球试投了一下,得到肯定的答案后,两人都开始了练习投篮。
一小会儿后,佳鸿觉得过于简陋,他对语博说:“太简单了,我们再搭建一下吧,搭得长一些,可以再加上一个滚筒装饰一下。”说罢两人开始纷纷忙活起来,佳鸿找来另一个木架并排对齐,语博也找来一个黑色滚筒,两人将滚筒并排固定放置好,佳鸿上前来回晃了晃,表示不牢固,他将放有黑色滚筒的木架向后抽离了一些,又向前推了推滚筒,使两个滚筒更加贴近。语博在另一侧投球,由于加长了滚筒,通道有些长,力道没掌握好,球停留在三分之二处,佳鸿趴在另一侧试探将球取出,他压在黑色滚筒的一侧向里探身,虽然成功取出了球,但滚筒也被他压得沉下去,他决定再次进行修改加固。
他们找来许多轮胎垫在突出的黑色滚筒下面,又不断地调整木梯和滚筒,使其更加紧凑,为了防止另一侧的安吉滚筒也出现取球沉下去的现象,他们找了一个高一点的木架挡在一侧进行固定。现在看起来的确牢固多了,安安和睿辰也被吸引过来投球,由于高木架的阻挡加上筒身稍长,无疑给投球增加了难度,大家需要向里探着身子投。睿辰个子稍矮一些,他向里探了探身子,最后决定站在高木架上向里投,大家也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于是都纷纷效仿,站在木架上投球。
睿辰的球突然停在滚筒的连接处,他探着身体试图爬进去将球运到对面,刚爬到连接处滚筒就向下沉,佳鸿大喊:“你赶紧退回去,不要爬了,会漏下来的!”安安蹲在连接处说:“这个地方没有垫好,就会漏下来。”佳鸿语睿找来轮胎发现根本放置不进去,空间太小,立着放又不够高,起不到支撑的作用,几经尝试后他们表示没有办法,只得暂时维持原状。
为了顺利将球取出,睿辰决定拿来一块木板将球推出去,成功推出球后,他顺势将木板放置在滚筒内,继续玩投球。木板的面比较光滑,球可以借势在上面滑动通过。如果球停下来,他就和其他伙伴动一动木板,为了投球通道的两端都可以投球或接球更方便,大家找来了木梯进行两端搭建,现在的投球游戏更像是一个有趣的“通道运球”啦!
在一边玩游戏的语博也被这个通道吸引过来,他拿着球爬上木梯钻进滚筒毫不犹豫地向对面爬去,语睿看到后急忙大喊:“哥哥,你不要爬,中间连接的地方会漏下去的!”语博顺势趴在了木板上,停在了滚筒内,他回过头疑惑又忐忑地对弟弟说:“哪里漏下去呀?中间没有漏下去呀。”看到我在一旁观察,语睿回头央求道:“老师,你能帮忙扶一下吗?我哥哥在里面,他想爬过去,我怕他到中间漏下去。”我立刻上前微笑着鼓励:“好的,我帮忙扶着,可以大胆一些向前爬。”,语博还是有些忐忑:“老师,我能爬吗?”得到我的肯定后他更有了信心,趴在中间大着胆子压了压木板,感觉很结实,他试了试果断地爬了出去,出来后他向大家表示:一点也不会漏,木板很硬很结实。安安说睿辰之前差点漏下去,大家纷纷向我看去,充满疑惑:为什么睿辰爬会漏下去,刘语博爬就不会呢?我鼓励幼儿仔细观察搭建的通道,定能发现其中的奥妙,幼儿纷纷围在滚筒边缘进行推动试探,夏睿辰说:“我爬的时候是没有长木板的,语博爬的时候有了木板。”佳鸿观察了一下木板的长度,发现它穿过两节滚筒牢固搭建在木梯架上。语睿说:“木板很长很结实,下面又有木架,我们爬木板不爬滚筒应该就不会漏下去。”佳鸿连忙表示认同,他决定爬一次再试一试,语博再次给他打头阵,表示可以放心通过。看到佳鸿也顺利通过后,大家欢呼雀跃也轮番钻进滚筒玩起来。他们也终于解开了滚筒牢固不下陷的奥秘:木板穿过滚筒,它的长度刚好顺利地搭在木梯架上,起到了固定的作用,所以大家在滚筒内可以放心地通过。
教师分析:
1.佳鸿和语博从最初简单的投球设置,因觉得简陋而进行搭建扩充,在遇到如滚筒不牢固、球卡通道、取球困难等一系列问题时,积极思考并尝试多种解决方法,如调整滚筒间距、垫轮胎、用木架固定、利用木板推球等,展现出较强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对游戏设施不断优化改进的意识,在实践中逐步完善游戏场景与玩法。
2.睿辰和语博不同的爬桶经历引发了幼儿们的疑惑与思考,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通过仔细观察搭建的通道,对比有无木板及木板长度、位置等差异,最终发现木板固定作用的奥秘,这一过程体现了幼儿的探索精神和在实践中学习、总结经验的能力,促进了他们逻辑思维与观察力的发展,同时也表明幼儿能够在游戏中相互启发、共同探讨,通过交流与反思提升对事物原理的认知。
3.整个游戏过程中,佳鸿与语博相互协作搭建场地、调整设施,在遇到问题时共同商量对策;睿辰、安安等其他幼儿也纷纷参与投球游戏,并在出现状况时交流讨论、互相提醒;语睿为哥哥语博的安全向老师求助并在一旁关注,这些互动都反映出幼儿之间良好的合作关系与社交能力,他们能够在游戏中表达自己的想法、倾听他人意见、共同解决问题,营造出积极的游戏氛围,有利于团队协作意识与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支持策略:
幼儿通过自己的能力,构建了一个自主开发、自主设计的游戏氛围,整个搭建的过程中教师不随意介入,默默观察、微笑鼓励,以支持认可的态度面对幼儿,让幼儿在游戏中形成良好的学习意识,面对幼儿的求助和询问,教师及时跟进通过肯定的语言引导幼儿主动发现、解决问题。教师通过启发和提问的方式帮助幼儿提取已有经验,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做到让幼儿在做中学、玩中学,游戏后通过绘画表征和倾听梳理记录幼儿在游戏中的问题,分享经验共同提升。
三、游戏价值与特点
1.创造力与想象力:幼儿们不断突破材料的常规用途,将滚筒、轮胎、木梯、木板等构建成各种场景,如小家、游乐场、消防通道、拉力车、摇摇椅等,充分展现出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在创造独特玩法和赋予材料新功能的过程中,创造力得到极大锻炼与提升。
2.问题解决能力:面对诸如滚筒连接、滑梯高度、投球通道搭建等诸多问题时,幼儿们能够自主观察、思考,积极尝试多种解决方案,如调整滚筒位置与高度、更换木架、利用轮胎或木板辅助等,在反复试验与错误修正中逐渐找到解决之道,有效增强了问题解决能力与思维的灵活性。
3.社交与合作能力:游戏里幼儿们频繁互动交流,或共同搭建复杂结构,或相互协助解决困难,或一起参与角色扮演、创新玩法,像搭建“家”时分房间、互相拜访,玩投球游戏时彼此提醒、合作调整设施等,在这些互动中,语言表达、情感沟通、团队协作以及同伴互助的社交能力得以充分发展,学会了倾听他人、表达自我并共同达成目标。
4.认知与学习能力:通过对游戏材料特性、空间结构、物理原理等的探索实践,幼儿们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与经验。例如在搭建过程中感知物体形状、大小、稳定性的关系,在游戏玩法创新里理解速度、重力、摩擦力等概念,还在发现木板固定滚筒的奥秘中锻炼了观察力与逻辑推理能力,有力促进了认知与学习能力的进步。
四、教师反思
1.在挫折教育方面,我会更加主动地介入。当幼儿遇到挫折情绪低落时,我除了鼓励他们继续尝试,还会引导幼儿正确看待挫折,帮助他们分析失败的原因,与他们一起探讨可能的改进方向,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幼儿坚韧不拔的品质和积极应对挫折的态度。
2.在对过往游戏活动的反思中,我察觉到自己在观察过程中存在一个较为明显的倾向——过于聚焦幼儿游戏中的“哇时刻”,而对游戏平常状态有所忽视。在今后的工作中,我需要调整自己的观察视角与策略。在关注“哇时刻”的同时,以更加平等、全面的视角去审视游戏的平常状态。
3.下一步我会继续丰富游戏材料的种类和数量,适当增加一些辅助性材料,像是绳索、滑轮、布料等等。这些材料能够与现有的材料相互组合,创造出更加多样化的玩法与场景。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有更多的探索和想象的机会。
回顾这近两个月的时间,我惊叹于自主游戏给幼儿带来的快乐和成长,幼儿的变化显而易见。在后续的自主游戏中,我将同幼儿一起成长,仔细观察活动中的每一个瞬间,抓住每一个教育契机,分析思考幼儿行为背后的意图,真正做到放手幼儿、相信幼儿、支持幼儿,使其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
本案例由瑞和家园幼儿园尹老师供稿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耕铄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