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儿园小班儿童的游戏分享交流环节中,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然而,教师常常会面临一个挑战:在分享交流过程中未能捕捉到能够产生共情等有价值的点。这不仅会影响交流的质量,也可能使儿童错过一些深入理解游戏和自身情感的机会。因此,教师需要掌握有效的权衡与甄选方法。
一、理解共情在游戏分享交流中的重要性
共情是教师与小班儿童建立深度连接的桥梁。对于小班儿童来说,他们正处于情感表达和理解的萌芽阶段。游戏是他们情感体验最丰富的活动之一,在分享交流中,他们渴望被理解和回应。如果教师能够捕捉到共情点,如当孩子在讲述自己搭建的小房子被碰倒时的难过,教师给予理解和安慰,会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和支持,从而更愿意参与分享,也有利于他们情感认知的发展。而且,共情能让教师更好地引导儿童挖掘游戏中的价值,促进儿童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情感共鸣,营造一个温暖、积极向上的交流氛围。
二、提升教师共情、同频能力的途径
(一)持续观察的重要性
徐老师建议教师要加大和提升共情、同频的能力,而持续观察是关键突破口。教师需要保证至少 10 分钟以上的持续观察。在这 10 分钟里,教师要全身心地投入,关注儿童在游戏中的每一个动作、表情和语言。比如在角色扮演游戏中,教师可以观察孩子是如何模仿大人做饭的,他们在“做饭”过程中的专注度、遇到问题时的反应等。当一个孩子因为找不到“锅铲”而着急时,教师持续观察就能理解孩子在这个情境中的情绪,这为后续的分享交流中的共情奠定了基础。
(二)从儿童角度思考问题
在观察的过程中,教师要努力从儿童的视角看世界。儿童的思维方式和成人有很大的差异,他们对游戏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在建构游戏中,孩子可能会把一些看似杂乱无章的积木堆在一起,认为那是一个神秘的宝藏。教师不能从成人的审美和逻辑去评判,而是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他们这种充满想象力的创造,思考他们在这个过程中的乐趣和成就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分享交流中与孩子同频,轻易地产生共情。
三、当持续观察仍无果时的应对策略
(一)把话语权交给儿童
在持续观察中,如果教师仍然找不到共情话题,那么把更多的话语权交给儿童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儿童在分享时往往会透露一些他们自己认为重要的信息,这些信息可能成为教师与他们产生共情的切入点。例如,在一次户外游戏分享交流中,教师经过长时间观察仍未发现明显的共情点,于是让孩子们自由发言。一个孩子说:“我在草地上看到了一只小虫子,它爬得好快,我好想和它做朋友。”这时,教师就可以围绕孩子对小虫子的好奇和喜爱展开交流,询问其他孩子有没有类似的发现,从而引发孩子们的兴趣和情感共鸣。
(二)积极引导和追问
当儿童获得话语权后,教师要积极引导和追问。教师可以用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如“你为什么想和小虫子做朋友呀?”“小虫子长什么样子呢?”等,鼓励孩子更详细地描述。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逐渐挖掘出更多有价值的信息,找到与孩子共情的方向。同时,教师在儿童分享过程中要注意倾听和回应,保持微笑、点头等积极的肢体语言,让孩子感受到教师的关注。
(三)创造共情氛围
教师可以通过语言和环境的营造来创造共情氛围。比如,教师可以说:“哇,那只小虫子一定很特别,就像我们在游戏里遇到的那些好玩的东西一样。”这样的语言引导可以让孩子们把游戏中的体验和自己的发现联系起来,增强情感共鸣。在环境方面,教师可以在分享交流区域张贴一些孩子们游戏时的照片,当孩子提到相关内容时,可以通过指认照片等方式,让他们更好地回忆和表达情感,也有助于教师找到共情点。
四、教师在权衡与甄选中的持续学习与反思
教师在游戏分享交流中的权衡与甄选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反思。教师可以定期与同事进行交流,分享自己在捕捉共情点过程中的经验和困惑。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阅读儿童心理学相关书籍和研究,加深对小班儿童情感和认知发展的理解。每次游戏分享交流结束后,教师要进行自我反思,分析自己在哪些环节成功地捕捉到了共情点,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从而不断提高自己在这方面的能力,为小班儿童创造更有质量的游戏分享交流环境。
总之,在小班儿童游戏分享交流中,教师要努力提升共情能力,通过持续观察和从儿童角度思考问题来捕捉共情点,在遇到困难时把话语权交给儿童,并通过积极引导和创造氛围来挖掘价值,同时不断学习和反思,以更好地权衡和甄选有价值的内容,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