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积木区活动中,老师们经常羡慕优秀案例里或者观摩优质园所积木区孩子的搭建作品,所以引发的讨论,关于积木区是否要教孩子搭建技巧:平铺、叠高、链接、架高、围封、组合、叠高?
一、不教搭建技巧的益处
在构建一个城堡时,他们会思考城墙要用长方形积木怎样排列才更坚固,塔楼要多高才显得雄伟。没有成人的指导和既定规则的约束,幼儿凭借自己的探索和尝试,不断调整积木的组合。当发现最初的想法无法实现时,他们会立即转换思路,寻找新的方法。
这种从思考到实践、再从失败到重新思考的循环过程,极大地锻炼了孩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不再依赖他人给予答案,而是自己在探索中寻找解决方案,每一次成功的搭建都是他们智慧和努力的结晶。随着不断地尝试和积累经验,孩子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日益增强
二、教搭建技巧的时机
?突破瓶颈
当孩子长时间尝试无果陷入困境,如无法搭建拱形结构时,适当给予技巧引导可助其突破,且要点到为止,让孩子仍有创意发挥空间。比如,教师可以与孩子讨论如何利用积木的弧度来构建拱形的基础,孩子则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和创新。
?拓展学习
孩子对特定建筑风格或结构感兴趣时,介绍相关技巧能丰富其认知体验。例如当孩子对故宫的建筑风格感兴趣时,教师可以介绍故宫建筑中斗拱结构的搭建技巧,让孩子了解古人的智慧,拓宽孩子的视野。
三、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性
?思维锻炼
搭建中遇到平衡等问题时,孩子思考积木形状、摆放、受力点等,运用空间思维和物理知识尝试不同组合,如当孩子尝试搭建一座横跨“河流”的桥梁时,他们需要思考如何利用积木的形状构建合理的支撑结构。是采用拱形支撑来分散压力,还是用柱状结构保证稳定性?在不断尝试不同组合的过程中,孩子不仅运用了空间思维去规划桥梁的布局,还初步接触到物理知识中的力学原理,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得到极大拓展。
?挫折教育
挫折教育也是其中的关键环节。当孩子满心欢喜地搭建作品时,却一次次在即将完成时功亏一篑,内心的挫折感如潮水般涌来。但正是在这样的挫折中,他们学会了调整心态,从最初的沮丧到逐渐坚定信心,不轻易言败。他们开始尝试改变方法,重新规划搭建作品的结构,增加辅助支撑物,这个过程可以培养出坚韧不拔的品质,为未来面对生活挑战奠定了坚实基础。
?创新意识激发
解决问题时孩子尝试多种途径,激发创新意识。拼接图案常规方法不行时,会倾斜拼接或组合独特形状,强化创新思维为未来发展奠基。
四、与追求完整成品对比
?完整成品的局限性
过度注重完整成品往往会带来一些负面效应。如果孩子总是按照固定模式或者说明书来搭建积木,虽然能够获得一个看似完美的作品,但他们的思维会被禁锢在狭小的框架内。孩子会逐渐习惯遵循既定步骤,缺乏自主思考的空间,想象力与创造力也会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枯萎。而且,一旦出现错误,孩子可能会因为害怕破坏了完美而感到沮丧,而不是将错误视为成长的机遇,去探索新的可能。
?解决问题能力的长远价值
具备解决问题能力可帮孩子适应未来。在以后学校的学习中,无论是数学难题还是科学实验中的问题,他们都能够运用在积木搭建中培养的思维方法去分析、解决。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面对团队合作中的矛盾或者工作任务中的挑战,他们也能凭借这种能力灵活应对,取得优异成果。
在积木区活动中,是否教授孩子搭建技巧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判断。无论是给予孩子自由探索的空间,还是适时提供引导,重点都在于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有助于孩子在积木区收获快乐和成长,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