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教材
1、活动来源
生活中有许多有趣的现象都蕴含着一定的科学道理。在开展主题活动《共享的快乐》的一次玩具分享中,孩子们带来了许多玩具。其中有一个小朋友带来了一个翻跟头的小丑玩具,孩子们都很好奇,几乎全班的孩子都围了过去,并讨论:“为什么小丑人会翻跟头呢?”有的孩子想拆开看看究竟……
怎样才能使孩子理解小丑翻跟头这一重心转移现象呢?用什么材料引出来才能把复杂的知识简单化便于孩子理解呢?如何使孩子们在玩中学、玩中思、玩中体验科学探索的乐趣?
2、预设目标
3、教学活动重、难点
4、活动准备
(1)教学形式——为了完成目标、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将幼儿分成四组进行操作。
(2)演示大胶囊一个、大塑料演示导槽;
(3)探究材料
(4)其他材料:猜想表和验证表各一;红、黄、蓝、绿四色颜色贴片;幼儿记录表每人一份;
(5)教学演示课件一份。
二、说教、学方法
教法:
1、直观演示法、(为解决重难点我运用了直观演示法)
2、谈话法(在引导观察和设置问题情景时运用了谈话法,调动了幼儿的情绪。)
3、赏识激励法(为激发幼儿的探究热情和自信心我运用了赏识激励法)等;
学法:
1、操作探究法(科学是需要验证的,幼儿通过自己的亲自动手操作所获得的知识是最深刻的。所以在实验过程中我运用了操作探究法。)
2、观察比较法(为找到科学的答案我运用了观察比较法)
3、统计法(为进一步验证试验的结果我运用了统计法)等。
三、说教学程序
课题引入。“小朋友们大家看,我今天带来的小客人是谁?它有什么本领呢?”我出示并演示大胶囊翻跟头引出课题,调动了幼儿的情绪。接着我设置了问题:“谁知道胶囊为什么会翻跟头?” 引发孩子讨论,让孩子大胆表述自己的猜想(有的说:“小胶囊调皮!”、有的说:“小胶囊本身就会翻跟头。”……)这时五花八门的猜想极大地激发了幼儿的探究真相的欲望,为引领幼儿进入下一环节创设了问题的情境。
1、尝试——孩子们开始尝试着让自己的小胶囊翻跟头,但是尝试了几次都失败了。于是,我提出问题:“为什么老师的胶囊会翻跟头而你们的不能呢?”进一步引发孩子的猜想(有的幼儿说:“老师的胶囊有魔法!”、有的说:“有磁铁的作用!” ……)
猜想(谈话法)——为帮助幼儿进行理性思维我出示了三种材料(纸团、小铁块、小钢珠),我抛出问题“老师的胶囊里面有哪一种材料?”,幼儿立刻围绕这三种材料展开了思考。然后我出示猜想图表,请每组幼儿将身上的圆片贴在自己选择的猜想结果一栏中。
《纲要》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
孩子们运用我提供的三种材料反复进行实验,孩子之间能够互相探讨和开心的交流,为了使小胶囊翻跟头很多幼儿在遇到困难时主动克服,并一次次的进行尝试。当自己的小胶囊可以翻跟头时孩子们兴奋的喊起来:“我的小胶囊翻跟头了!我知道是什么原因了!”同组的孩子们在兴奋地交流着自己的发现……(我及时运用了赏识激励法对幼儿进行鼓励。)
在每个孩子记录下实验结果的基础上,共同将结果统计在大型的验证表中,并进行猜想与验证结果的对比,使幼儿感受到“科学是需要验证的”的事实。
3.讨论总结实验成功的原因(运用观察比较法)
探究过程结束后,全班幼儿集体得出结论“小钢珠可以使小胶囊翻跟头!”。
再次引导幼儿讨论分析:“为什么小钢珠能使小胶囊翻跟头、而纸团、小铁块却不能?”(孩子们经过争论统一了意见:“是因为纸团轻小钢珠重。”)
进一步的引导幼儿思考:“小铁块也重,它为什么不能使小胶囊翻跟头呢?”(使孩子结合实验中的经验总结答案:“重的、能自由滚动的球体材料才能带动小胶囊翻跟头。”)引出小胶囊翻跟头是由装在它里面的辅助材料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的。为孩子理解“重心转移”现象奠定了理性认识的基础。
4.运用ppt直观演示法突出重点,为解决难点作铺垫。
我通过演示形象直观的教学课件,使幼儿更清楚地了解到小胶囊翻跟头的原理,巩固认知“重心转移”现象,运用了直观演示法突出了教学的重点,为解决难点作铺垫。
为了进一步帮助幼儿加深对“重心转移”原理的理解,解决了教学的难点部分,我出示了一些生活中重心转移原理的图片跟幼儿一起分享。此环节把重心转移的科学现象回归到生活当中,让幼儿由远及近,由一个看似很深奥的科学现象跟生活现象联系起来,幼儿因为觉的亲切、所以理解起来也就容易了。
四、活动反思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