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意图
当今社会的家庭结构,导致很多孩子处于“独我”的教育环境,“不愿分享”。于是结合大班幼儿的发展特点,以《指南》和《纲要》为依据,设计了《共享快乐》的活动,让幼儿在欣赏与体验的过程中养成分享的行为。
活动目标
1、了解快乐是可以共享的,愿意与他人共享快乐;
2、掌握多种共享快乐的方法;
3、体验分享的快乐,拥有快乐的心境。
活动重难点
重点:愿意与他人共享快乐;
难点:掌握多种共享快乐的方法。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分享行为已经萌发,懂得与人分享。
物质准备:爱心卡、讲故事用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爱心卡导入,探讨快乐的事
教师拿出爱心卡,吸引幼儿的注意。
师:今天我收到一张爱心卡,是我的一个好朋友给我的,上面写了一句话,我想跟你们一起分享。(爱心卡的内容是表扬幼儿的话语,如:XX老师,你们班的孩子都好棒呀!)
师:XX你听后有什么感觉吗?
师:那还有什么事情是会让你快乐和开心呢?
二、初步感受微笑带来快乐——故事《微笑卡片》
1.出示蜗牛的微笑卡片,并讲讲卡片上的内容
师:今天呀,老师除了收到爱心卡之外还收到了一张卡片,你们看看老师手上的卡片上是什么?
师:对,你们都很棒!这是小蜗牛给我寄来的微笑卡片,我好快乐呀!(强调快乐情绪)
2.体验微笑能带来快乐
(1)猜猜原因:小蜗牛为什么要寄微笑卡片?
(2)欣赏故事《微笑卡片》。
(3)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听了这个故事,你们知道小蜗牛为什么要把微笑卡片寄给大家?
(4)师幼共同总结:微笑能给大家带来快乐。
三、探索多种共享快乐的方法
1.说说给别人带去快乐的方法
回顾小故事内容,引导说出故事中小动物的一些方法。
2.组织幼儿讨论其他让人快乐的方法。
(教师适当引导如:好吃的东西一起分享,玩具一起玩……)
四、观看实录,情景表演、
1、播放教师之前拍的本班幼儿活动片段,让幼儿观察录像中有哪些快乐的事情;有哪些不快乐的事情。
(录像内容:①一个幼儿主动帮助小朋友穿鞋,被帮助的小朋友很开心;②小朋友在排队洗手时互相挤;③小朋友在活动区里能友好合作;④大姐姐把正在哭着的小弟弟送回教室;⑤两个小朋友正在吵架,另外一个小朋友帮他们和好。)
2.教师针对片中场景提出问题,并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师:XX为什么是不快乐的?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还有哪个小朋友知道?
师:在和其他小朋友玩耍时,还会遇到哪些不快乐的事情?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都快乐呢?
3.教师设定情景,幼儿表演(情景可以是上一环节幼儿提出的,也可以是最近生活中幼儿最常发生的争吵行为等。)。
(1)玩具只有一个,但是有两个小朋友都想玩,怎么办?(大家一起玩/轮流玩……)
(2)小朋友心情不好的时候,你会怎么做?(帮助他我也会很快乐……)
师:这图上说的是什么呀?我想请两位小朋友来演一演,在出现图片上的情况的时候,应该怎么解决?
延伸活动
师幼一起进行环境创设:“快乐墙”装饰
师:每个小朋友都做过快乐的事情,那么请小朋友们把你做过的让别人快乐的事情画下来,然后贴在我们后面的“快乐墙”上,让我们大家一起快乐吧!
后记:培养孩子分享不是一天一时就能形成的,需要时间、时机,当然也需要策略。最重要的是让孩子一点一滴地感受到分享的快乐。
附:故事《微笑卡片》
森林里有很多很多的小动物,
小鸟说:“我可以为朋友们唱歌,让他们快乐。”
小兔说:“我可以帮朋友们送信,让他们快乐。”
大象说:“我可以帮朋友们干活,让他们快乐。”
小蜗牛好着急,它能为朋友们做些什么呢?
一天,一群小蚂蚁正忙着搬东西,他们从小蜗牛身边走过的时候,小蜗牛向他们友好的微笑。
小蜗牛想:“对呀,我可以把微笑送给朋友们,让他们高兴呀!”于是,小蜗牛就做了一张张卡片,上面一只小蜗牛在甜甜地微笑。朋友们收到这张卡片,也高兴地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