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来源:
《指南》中提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春天的第一场雨如约而至,早晨带孩子们来到操场上,还没开始运动,“蚯蚓,老师有蚯蚓。随着一声声的尖叫声,孩子们都蹲着看蚯蚓了。原来是雨后,地上出现了很多蚯蚓。这正如《纲要》所说:“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对“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应根据需要合理安排,因时、因地、因内容、因材料灵活地运用。”而且,在这学期我们正在开展《动物朋友》的主题,刚布置了小任务,让幼儿去收集关于蚯蚓的知识。中班幼儿活泼好动,为了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特别设计了这节课。
活动目标:
情感目标:积极寻找蚯蚓,对蚯蚓充满好奇。
知识目标:通过寻找蚯蚓,感知蚯蚓的生活环境。、
技能目标:愿意探索、积累怎样挖到蚯蚓的经验。
重点:积极寻找蚯蚓,对蚯蚓充满好奇。
难点:在探索蚯蚓活动中,学习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准备:
经验准备:了解蚯蚓的生活环境
实物准备:挖掘工具:小铲子、小瓶子。
过程:
1、引起幼儿对蚯蚓的兴趣。
师:“小朋友你们找到了许多有关蚯蚓的知识,蚯蚓到底长的什么样子呢?我们今天去找一找好吗?”
幼:“好”。
师:“你们知道在什么地方能挖到蚯蚓?”
幼:“蚯蚓生活在土里,有土的地方就有蚯蚓。”
2、自主发现蚯蚓的外形特征—自主探究,幼儿观察,触摸蚯蚓。
教师巡回观察;掌握幼儿自主学习情况,鼓励幼儿将自己的发现告诉同伴,帮助不会观察的幼儿学习观察。(幼儿最易发现和最感兴趣的部分。通过师生间的互相提问,如:你发现蚯蚓的秘密吗?请你告诉好朋友,又如:蚯蚓则的鼻子、眼睛、耳朵在哪儿呢?请你找找等,启发幼儿运用典型特征观察法,准确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从而提高辨认事物的能力。
我采用启发式,引导孩子对蚯蚓的外形详详细细地观察,促使他们手脑并用,从而培养孩子们善于思考、富于想象的科学的探索能力,科学的启蒙教育就在于此。
3、操场边的泥地上——主动寻找蚯蚓的家
“今天来了这么多的蚯蚓,那它们的家在哪里呢?我们现在操场上找找好不好?”孩子们开始分散,个个低着头寻找蚯蚓的家。孩子们找了很久都没有找到。我在一个泥地的小洞前蹲下来,“咦,这里有个这么小的洞,你们快来看呀。”“老师,小洞边上还有很多一粒一粒的泥。”“这就是蚯蚓的家?”“我知道了,蚯蚓是从泥里挖洞出来的。”“原来,蚯蚓的家就是泥土啊。”
4、幼儿园门外的小路上——积极探索蚯蚓的生活环境
接着上一个孩子的回答,我问道:“蚯蚓的家是在我们幼儿园的什么地上?是泥地还是塑胶地?”“好像是泥地”,“都有”。“塑胶地上有蚯蚓挖的小洞吗?”孩子们又找了一会儿:“没有小洞。”“泥地才是蚯蚓的家。”于是我带着孩子们先来到幼儿园操场的砖地上寻找蚯蚓的家。“踩上去什么感觉?”“硬的”,“脚会痛”。“那这里有蚯蚓的家吗?”大家低头找了一会儿:“好像没有小洞。”
接着我们来到了旁边的土地上,“踩上去感觉怎么样?”“软软的,还湿湿的”,“脚不痛”。“在这里找找有没有蚯蚓挖的小洞?”“我找到了!。”
5、教师小结
师:“蚯蚓喜欢在潮湿疏松的泥土里生活,它的再生能力强,弄断了不仅不会死还会在长成新的蚯蚓,真是一种有趣的动物。
四、延伸活动:
有一条蚯蚓受伤了,我们把它养在教室里,看看它会好吗?会有什么变化。
五、活动反思
1、孩子是主动学习者与探索者。
整个观察、研究蚯蚓的活动完全符合幼儿“好玩、好奇”的天性,体现了幼儿作为活动的主体地位,把认识蚯蚓、探索蚯蚓的自主权、支配权、决定权交给了幼儿。
2、活动是获取经验的来源。
过程自然真实,没有一点课的痕迹。孩子们兴趣浓厚,始终是快乐的。虽然只是寻找蚯蚓,但从中他们又获得多少经验呢?对自己亲手挖到蚯蚓的孩子来说,恐怕是终身难忘吧。在寻找和找回蚯蚓的过程中,孩子们不断去感知蚯蚓的特点与特性,主动在找蚯蚓中找规律,找相应联系,从而逐渐形成对蚯蚓的生活习惯与特点的认识。
《指南》中指出:“常常动手动脑探究物体和材料,并乐在其中。”活动就是获取经验的来源。通过这个活动,我认识到:教师的基本任务就是为幼儿创设有利于幼儿活动、有利于支持幼儿学习的环境,使孩子能够成为活动的主人,在活动中获取经验,得到发展。
在本次活动中我觉得课程组织比较仓促,但孩子们兴致很高,所以,将蚯蚓这一活动继续,并作为延伸活动或家园合作继续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