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游戏时同梵捂着耳朵跑过来对老师说:“老师,好吵啊”。确实,孩子们升入中班后已经逐渐适应了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但是我们发现相对于小班的时候,中班在区角活动时则比较吵闹。那些让孩子听起来忍不住想要捂耳朵的声音是什么?对于不好听声音我们有什么处理的好方法呢?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中班幼儿能根据场合调节自己说话声音的大小。目前看孩子们对于音量的把握还是有些欠缺,于是我们引导孩子们开始对声音的探究。
孩子们踊跃地分享自己听到过的各种声音,汽车的 “嘀嘀嘀”、捶背的 “咚咚咚”、水的 “哗啦啦”、钟表的 “嘀嗒嘀嗒” 等。此时的他们对声音的认知还较为片面,单纯地将声音分为喜欢和不喜欢两类,喜欢那些好听的声音,而对吵闹让人不舒服的声音则心生厌烦。为此,《奇妙的声音》教育活动适时开展,引导孩子们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对不同声音的感知。
教师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逐渐认识到有规律、好听悦耳的声音被称为乐音,无规律、刺耳或污染环境的声音则是噪音。这一环节不仅拓宽了孩子们对声音的认知范围,还培养了他们对声音的初步分类能力。
了解噪音
通过《奇妙的声音》活动孩子们了解到声音分为乐音和噪音后,开始探寻生活中的噪音来源。通过和爸爸妈妈一起完成的调查表,孩子们发现生活中的很多地方都存在噪音。刺耳、吵闹、让人不舒服的声音都是噪音。
孩子们对噪音都有着自己的看法和理解,他们用 “特别吵”“很响” 等词语来形容噪音,并且表达了噪音给他们带来的不舒服感受。孩子们围绕噪音的危害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通过图片、动画等形式了解到噪音会对视力、听力和生活产生不良影响,让人烦躁、耳朵疼,还会干扰安静地玩游戏。这让幼儿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噪音对视力、听力和生活的危害。
教师思考: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帮助幼儿认识到噪音对自身情绪和感受的影响,引发他们对减少噪音的思考,培养同理心。在讨论过程中,孩子们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这不仅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还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幼儿明白噪音对健康和生活的危害,增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减少噪音的意识,培养环保观念。了解噪音的危害后,幼儿会更加自觉地遵守班级规则,控制自己的声音,并且积极参与到降噪行动中。
了解乐音
当然,除了噪音,孩子们还探讨了乐音。他们运用表征的方式积极分享生活中悦耳、动听、让人舒服的声音,如起床铃声、歌唱活动时的歌声、老师弹琴的声音等,幼儿学会了欣赏美好的事物,充分感受生活中的快乐和幸福。
教师思考:这一举措让幼儿认识到悦耳声音的存在,与噪音形成鲜明对比,从而进一步加深他们对声音的理解。而且,通过寻找和分享乐音,幼儿更加珍惜美好的声音,并且逐步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创造和传播美好的声音。
孩子们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他们通过讨论,找出了区域游戏、午睡前、整理玩具、排队取餐等四个最吵闹的环节,并思考需要调整的地方。孩子们对声音大小的争议引发了他们对合适音量的积极思考,老师及时介入,拿出了分贝仪,这个新工具一下激活了孩子们的兴趣,他们通过实际测试和了解分贝概念,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声音的大小,掌握合适音量的标准,提高自我控制和调节声音的能力。
他们还利用手机上的分贝仪对一日生活中的各环节进行声音大小的测试,通过具体的分贝数值,幼儿对不同活动中的声音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能够更好地把握合适的音量。
教师思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能对事物、现象进行观察比较,发现其相同与不同;能根据观察结果提出问题,并大胆猜测。
孩子们针对如何让声音适中的问题展开讨论,提出了各种富有创意的方法,像把一根手指放在嘴巴前面、告诉吵闹的小朋友请安静、做禁止动作、做不讲话的动作给讲话的人看等。他们还自己设计指示牌的标识,并将自己绘画的指示牌张贴在他们觉得比较吵的地方。降噪指示牌的设计不仅让幼儿学会了用实际行动来解决问题,还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可以带来积极的变化。
除了指示牌,孩子们还提出设置一位像值日生一样的专门提醒的人,每天选一个小朋友来当声音管理员。通过设置声音管理员他们学会了自我监督和管理他人,让幼儿在互相监督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班级常规的遵守意识。有限的声音管理员名额促使孩子们积极参与竞选,努力争取这个角色,从而明白担任声音管理员的责任。
教师思考:在对声音的不断了解中,孩子们也意识到了有时候需要“降噪”。但是坚持控制音量对于中班孩子来说,属实有点困难。于是,孩子们集思广益,想到了许多的小妙招,并在老师的帮助下梳理总结,进一步参与并解决了这个问题。
本课程从区域游戏中的 “吵闹” 现象出发,引导班级幼儿对声音展开了全面而深入的探究。充分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和积极性,让他们在探究中不断成长和进步。
教师说:
好的教育不需要刻意,将生活中每件事做好,就是孩子都是最好的课堂。妈妈不是永远有空,老师不会永远在你身边,除了给孩子爱与自由,也请告诉他们:世界上有一种东西叫规则,它是用来保护你的一道最终防线。幼儿园小朋友自入园开始,老师都会注重培养他们一项叫做“常规”的东西。“常规”就是小朋友在幼儿园生活时需要遵守的“规则”。
——规则是安全的防线
“教室里的玩具属于每个小朋友,
如果你也刚好喜欢,
需要轮流等待或友好地询问”。
——规则是自由的前提
“水不小心撒了一地,
没关系,请和老师一起收拾干净,
做每件事情都需要承担责任”。
——规则是敬畏之心
只有从小遵守规则,
才能从小就被规则保护。
若从小就无视规则,
长大了也终会被规则所伤害。
懂规则的孩子更懂自我管理,
更有能力和资格去支配自己的人生。
编辑 | 杜晓玲
审核 | 王丽娜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即墨区江南六期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