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与动物有着天然之缘
他们喜欢动物
喜欢聆听动物故事
对动物世界充满着兴趣与好奇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回顾
这段旅程中的欢声笑语与宝贵发现吧!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科学领域有“亲近自然,喜欢探究”的活动目标。动物世界的种种奇趣异象,会不由自主地映入孩子的眼帘,引发他们的关注、讨论与猜测。这一主题我们引领、支持孩子们主动亲近动物,发现其中的奥秘,探究相互间的关系,并生发喜爱之情。
我认识的动物
问卷调查
为了主题活动的顺利开展,幼儿能初步感知动物的外形特征、了解各种各样的动物习性,萌发对动物好奇、关心与爱护的情感,我们鼓励家长参与到我们的主题活动中来,与孩子们一起完成动物调查表。
我喜欢的动物
提到喜欢的小动物时,小朋友们都很兴奋的说着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自己见到过哪些小动物……
教师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们通过影视、宠物饲养、自然环境、图画书等资源,对身边常见的小动物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经验,并表现出一定的探究欲望。
伴随着活动的展开,老师和孩子们开启了一段探秘之旅……
胎生和卵生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什么是胎生、什么是卵生吗?
不知道,什么是胎生和卵生呀,老师你快告诉我们吧
卵生:宝宝从蛋壳里孵出来(如小鸡、小鸭)。
胎生:宝宝直接从妈妈肚子里生出来,喝奶长大(如小猫、小象)。
我知道了,我们就是从妈妈肚子里生出来的,所以我们也是胎生动物。
小鸟他们是卵生动物,因为他们会生蛋。
在动物世界的探索中,孩子们发现不同动物的出生方式各具特色。通过老师的细致讲解、主动查阅资料、阅读相关绘本以及观看科普视频等多种途径,他们逐渐了解到,动物主要有胎生和卵生两种不同的出生方式。
海、陆、空动物
动物世界可以分为地上跑、天上飞、水里游这三大类。经过学习和探讨后,孩子们进一步思考:这三类动物分别包含哪些呢?带着这样的疑问,他们动手制作了相应的手工作品。
不一样的花纹
教师思考
通过这个活动,孩子们对小动物的各种花纹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激发了他们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伴随着活动的开展,小朋友提出想要饲养小动物的提议,在大家的讨论下,班级里迎来了新的成员,孩子们又会和小动物们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呢?
给动物取名字
动物朋友们都应该叫什么名字好呢,于是,一场关于“给动物取名字”的讨论开始了。
我想给小鹦鹉取名叫花朵,因为它长得很漂亮
金鱼叫做彩虹,它的鳞片在太阳下像彩虹一样
我想把乌龟叫做大巨人,他长得很大很大,像巨人一样
鸭子的叫声嘎嘎的,要把小鸭取名叫嘎嘎
问题一:我们要怎么照顾呢?
阶段一:守护萌宠小分队
这么多新朋友,谁来照顾?
我们和老师一起
所有人每天一起照顾吗?
不行
为什么?
那样我都分不清楚,万一它吃太撑怎么办?
我们一起来做个小分队吧!
老师和孩子们一起讨论,孩子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想要照顾的小动物,并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以及照料的注意事项。
阶段二:守护萌宠小分队的任务
教师思考
教师在日常与孩子们的交流中发现,由于大家对喂养小动物的任务分工不够明确,对照料时间也缺乏清晰的认知,导致小动物们没能得到妥善的照顾。因此,引导孩子们主动发现这些问题并尝试想办法解决,就成了活动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问题二:小分队如何分工呢?
阶段三:守护萌宠小分队的分工
在照顾初期,萌宠小分队遇到了很多的问题。老师带着孩子们一起梳理问题,并引导孩子们尝试解决问题。
时间问题
我们要在什么时候对小动物进行照顾呢?
SOON
早餐后
区域活动中
SOON
SOON
午餐后
点心后
SOON
分工问题
任务
小鱼
鹦鹉
乌龟
鸡鸭
清洗笼子
1
2
1
2
喂粮
1
2
1
2
换水
1
1
2
3
陪伴
2
2
2
3
结合初始照料阶段中发生的问题,老师带领着孩子们一起总结梳理。
轮流问题
有的小朋友说自己总是在请洗笼子,也想尝试做点别的,我们可以怎么办呢?
换一换
多长时间换一次?
那休息两天回来换一次
在谈话中,教师帮助孩子们总结内容,最终与孩子们确定每周交换一次任务。
教师思考
在活动中,本班幼儿的分工合作尚处于萌芽阶段,及“被动参与多于主动发起、并行活动多于明确分工、自我中心多于协调配合” 的阶段。基于这一特点,教师创设生活化的合作情境、提供具象化的分工指引等方式,逐步引导幼儿感知分工合作的意义,为其社会性发展奠定基础。
通过此次课程的开展,小朋友们加深了对小动物们的关爱,愿意亲近小动物,知道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树立了爱护、保护动物的意识。
从思考到行动,往往只是一念之间的触动;但从行动到反思,却需要在实践中慢慢沉淀、细细琢磨。我们与孩子们一同在探索中碰壁,在反思中成长,这条路或许漫长,却因彼此的陪伴而充满力量。
编辑:小二班教师
初审:廖卉
终审:姚迅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深圳市中翠花园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