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包子变形记
小3班课程故事
项目启动
(一)核心驱动问题
如何制作彩色的小包子?
(二)分解核心驱动问题
子驱动问题一:面粉怎么成团?
子驱动问题二:蒸出来的小包子为什么硬硬的?
子驱动问题三:软软的小包子怎么做?
子驱动问题四:如何做出彩色小包子?
项目实施
子驱动问题一:面粉怎么成团
(1)第一次尝试
(2)发现问题
(3)发现问题后我们通过和幼儿一起讨论的方式来分析第一次揉面团失败的原因:
教师思考:
孩子的生活经验单薄,虽然有上学期制作葱花卷经验的支撑,但是因为上学期主要是老师的帮助,所以本学期孩子们的自主操作还是失败了。但是我们的项目活动就是在不断的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发现新问题,带着新问题驱动孩子们继续前行。为了让孩子们能保持持续探究的兴趣,基于问题的解决办法,我们选择再次尝试。
在孩子们的努力和探索中,面团终于成功啦!他们满怀期待的把面团放到锅里,孩子们十分期待自己做的包子能够成功,但是结果依然不是他们想象的样子。
子驱动问题二:蒸出来的小包子为什么是硬硬的?
小包子出锅啦,可是和孩子们想象中的不一样,希希说我们的小包子为什么是黄黄的,不是白色的;栅栅说小包子怎么是硬硬的,我吃的都是软软的……
(1)孩子们对蒸出来硬硬的黄黄的小包子展开了讨论,为什么和我们平时的小包子不一样:
子雯:可能是面团太硬了。
澄澄:是不是蒸的时间太短了。
瑞瑞:我妈妈做的都是软软的,这个硬硬的。
琪琪:为什么不甜呢?小包子都是甜甜的。
(2)寻求解决办法
园内资源:食堂人员
小朋友带着硬硬的小包子找到了厨师阿姨,把自己的问题告诉了厨师阿姨。
经验传授:厨师阿姨告诉我们小包子硬硬的原因是放酵母,水放的太少小包子也会硬邦邦的,和面的时候要加酵母和白糖到面粉里,然后再揉一揉、团一团等待发酵,面团就会变得很大!做出来的小包子就是软软的了。
家长资源
教师思考:
针对孩子对制作包子感兴趣这一点我们及时开展了积累前期经验活动,充分利用家园合作这一途径,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制作小包子,去探索它的制作过程,不仅让孩子增加了知识面,还能体会亲子合作的乐趣,推动孩子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子驱动问题三: 软软的小包子怎么做?
结合亲子做小包子的实践,决定进行深入了解做小包子的探究,针对亲身体验和采访结果进行归纳总结,整合所需材料、梳理制作小包子的流程,使幼儿能够更加细致、科学的进行第三次制作小包子的实践。
(1)准备材料,和面团
有了之前的和面经验,这次小朋友很快就和出了一块面团,面团终于发酵成功,赶紧来做小包子吧。
(2)包子造型
小朋友们用灵巧的小手做出了不同形状的小包子,有的是小兔子形状,有的是甜甜圈形状,有的是棒棒糖形状……
在这次实践中,幼儿明显比前两次更有经验,比如在和面、揉面、做造型方面,当小包子出锅后,孩子们能感觉到两次小包子的区别,这次的小包子是软软的,白白的,很好吃,通过一系列的科学探究,让孩子们体会到了制作小包子的成功喜悦。
(4)品尝美味小包子
教师思考:
通过一步步的探索、制作,幼儿能够发现面粉加了酵母会变大,小包子经过蒸的步骤后会变得蓬松,发现小包子造型蒸前蒸后产生的区别,感知自己制作的小包子和买来的口感不同,从而有效支持幼儿的兴趣点,鼓励他们自主探索建构经验。
子驱动问题四:如何做出彩色小包子?
在品尝小包子的活动中,孩子们好奇地问道:“我见过好多颜色的小包子!白色的面粉究竟怎么变成彩色的呢?水果五颜六色的,能不能用它们来染色呀?”围绕这些童真又充满探索欲的疑问,我们又开启了一场丰富多彩的实践之旅。
(1)科学探索支持——解密“色彩魔法”
项目调查表
为深入探究彩色小包子的制作奥秘,我们为孩子们精心准备了项目调查表,并以此为起点展开有针对性的探索。
彩色小包子判断图
在班级我们开展了彩色小包子经验分享活动,让幼儿通过分享自己的调查结果,激发幼儿的探索欲和分享欲望,通过查阅资料判断出哪些材料可以给小包子染色,哪些是不合适。
经过热烈的讨论,孩子们惊喜地发现,火龙果、紫薯、南瓜、菠菜、红糖等蔬菜水果都能让面团变身绚丽色彩。随后,孩子们对感兴趣的材料进行投票,最终,火龙果和青菜凭借超高人气脱颖而出,成为制作彩色面团的“最佳选手”。
(2)艺术创想支持——玩转“造型设计”
材料选定后,孩子们开始分工合作制作彩色小包子。
(3)分享品尝
一盘盘造型精美、色彩缤纷的小包子终于出锅啦!热气腾腾中,孩子们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迫不及待地品尝起来。
(4)家园共育
孩子得到家长的表扬,是对他们自信心的建立,肯定孩子在制作过程中的积极性和努力,即使有些小瑕疵,也在肯定他们的尝试和进步,孩子在制作过程中展现出了极高的参与度,这是值得表扬的,继续保持这种创新精神和制作热情,未来一定能够做出更多美味的小包子!
教师思考:
幼儿成长与变化:
项目收获
(一)评价与思考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引导幼儿关注生活中的每一件事物,鼓励幼儿主动去探寻身边的秘密,走进生活,感受生活。幼儿在与面点的互动中多感官参与,体验到了动手操作的快乐,得到了新的成长,让幼儿在生活经验方面更加丰富。
(二)教师成长
END
撰稿|陆丹
编辑|陆丹
审核|周莉娜
审签|孙丹丹

请关注公众号,发送"解锁码"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