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行为
则成大器
城东街道中心幼儿园(椒园园区) 大班
为确保幼小衔接科学有效开展,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指导要求,聚焦于“如何让幼儿能够更好地去适应小学生活”为问题导向,本文记录的便是孩子们关于排队问题而引发的“规则意识”的探讨之旅。
01
课程背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社会领域明确指出:“要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帮助幼儿理解行为规则的必要性,学习遵守规则。” 对幼儿进行规则意识的培养,帮助他们形成规则意识,对大班幼儿来说,是帮助他们顺利过渡到小学阶段的重要的行为之一,幼小衔接是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的重要转折期规则意识和执行规则的能力是社会准备与适应的重要内容。
02
课程缘起
在户外自主活动结束后,孩子们收拾好器械准备排队回教室的时候,一名幼儿突然大声说道……
你明明是排在我后面的,老师,李祤洁插队,她不是在这的。
你刚才离开了就不能回来了,要重新去后面排队。
排队要遵守排队规则,离开了就要重新排队的。
为了解决孩子们在生活中发生的问题,帮助他们通过活动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于是有关“规则”的话题就这样开始啦……那到底是什么是“规则”呢?
教师的思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社会领域明确指出:“要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帮助幼儿理解行为规则的必要性,学习遵守规则。” 对幼儿进行规则意识的培养,帮助他们形成规则意识,对大班幼儿来说,是帮助他们顺利过渡到小学阶段的重要的行为之一,幼小衔接是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的重要转折期,规则意识和执行规则的能力是社会准备与适应的重要内容。
03
课程脉络图
04
规则大调查
规则初理解
聚焦问题:什么是规则?
围绕着“什么是规则?”的问题,
幼儿展开了讨论。
什么是规则?
游戏的规则就是把玩过的玩具收好,放到玩具柜里。
上下楼梯的规则是不能推挤别人,靠右走。
排队的规则就是不能随意插队,一个接一个走。
孩子们对于“规则”有了一定的前期经验,用绘画的形式画出了自己理解的“规则”。
教师的思考
《指南》中指出:当教师发现幼儿的兴趣点时,要积极提供一些策略引导幼儿进行探索,教师要多给幼儿提供倾听和交谈的机会。及时抓住幼儿的兴趣点,经过与幼儿问题的初步讨论,幼儿对“规则意识”有了的初步认识。
《大卫上学去》
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规则”,教师给孩子们分享了好听又有趣的绘本故事《大卫上学去》。
我们从绘本故事入手,引导孩子们思考规则带来的影响,了解“规则”的重要性,使他们自然而然地接纳规则。于是大家决定一起协商制定我们班级的规则。
聚焦问题:我身边的规则
围绕着“哪些地方需要规则呢?”的问题,
在医院看病需要规则。
在游乐场玩需要规则。
在超市付款需要规则。
游戏时需要规则。
开车需要规则。
爸爸打扑克需要规则。
幼儿的经验与学习
05
规则的重要性
聚焦问题:没有规则会怎样?
在区角活动时,经常有孩子在告状说“某某小朋友没有遵守规则”,于是小朋友凑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着……久久说:“我们经常看书的图书区如果没有规则会有什么结果呢?”其他小朋友也都十分感兴趣,为了验证结果,孩子们通过协商,决定去“无规则图书区”亲身体验一下。
体验无规则图书区
REC
在“无规则的图书区”里体验了几分钟后,刘书彤就生气起来了,因为无规则的图书区根本无法让小朋友安静的看书。
孩子们通过绘画表征了出来。
遵守规则好处多
在无规则的区角里,孩子们的活动积极性很低,因为不能好好的看书,孩子们纷纷意识到规则的重要性。
老师:“那遵守规则有什么好处呢?”
“遵守规则就可以安心的看书。”“遵守规则就可以好好地和小朋友分享交流自己看到的书……”孩子们分享自己的想法。
遵守规则安静看书,不被打扰。
遵守规则就可以和好朋友分享自己的图书。
遵守规则才可以更好的保护图书,不被撕破。
遵循规则才可以有好的阅读环境。
有了规则以后,孩子们再次体验了在遵守规则情况下进入“图书区”开展看书及图书分享活动。
体验有规则图书区
REC
我认为公约就是我们大家都能遵守的。
公约就是午睡时不要大声吵闹。
公约就是答应别人的事情一定要做到。
公约就是两个小朋友拉钩钩,盖章一样,不能反悔。
聆听了孩子们的讨论,于是老师决定赋予孩子一定的权利,共同制定可执行的班级规则。经过一场头脑风暴,孩子们都为班级制定了哪些规则呢?孩子们用绘画的形式记录了下来。
经过小朋友们的讨论,最终确定以下几条“班级公约”:
幼儿的经验与学习
幼儿期是萌生规则意识和形成初步规则的重要时期。通过有无规则的两次区角活动的比较,孩子们进一步认识到没有规则带来的不良后果,深刻体会到了规则的重要性。同时,也激发了孩子们相互讨论一起协商制定班级规则的积极性,最后大家投票统计确定了“班级公约”。
教师的思考与支持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就让他自己去做。”,把自主权真正的还给了孩子们,让孩子在快乐的幼儿园生活潜移默化地执行规则。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的最终目标是让孩子从“他律”转为“自律”,比起努力管理和控制孩子,引导孩子学会自我管理更有效。
06
我的规则我做主
家里的规则
幼儿在幼儿园中获得的经验如果能够在家中得到延续和发展,教育效果会事半功倍。所以规则意识的建立不仅贯穿于幼儿园一日生活教育中,更与家庭教育密切相关。在建立起“班级公约”后,有的孩子提到:“我在家里也有规则。”“我在家里的规则就是吃饭的时候不可以挑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要按时起床。”
为了满足孩子们的兴趣,班级开展了“家中规则大调查”的活动。
幼儿的经验与学习
孩子们通过谈话了解了约定存在的意义和重要性,并通过调查、讨论、分享了各自家庭的规则,又和爸爸妈妈一起重新绘制了“家规”。
教师的思考与支持
《指南》中指出:幼儿对社会规则的遵从有一个从他律向自律发展的过程,从小培养幼儿的自律更为重要。教师鼓励并支持他们用同样的方式与家人一起建立了新的“家规”,实现了经验的迁移,培养幼儿良好的规则意识、任务意识,形成了良好的价值观。
我是规则小标兵
随着“规则意识”活动的深入开展,孩子们都想要比一比谁能做得更好,于是在全班幼儿的商讨下,幼儿共同确定了“规则小标兵”大赛的项目,以投票的形式进行。
秉持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最终选出了5名小朋友成为我们班级的规则小标兵
幼儿的经验与学习
通过开展班级开展“规则小标兵”的评比活动,幼儿通过公正民主的投票,选出了“小标兵”,树立了他们的自信心,增强了孩子的规则意识,从而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师的思考与支持
《指南》中指出:幼儿才是主体,他们对所进行的活动有着自己的理解,也有自己的规则。通过“我是小标兵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规则意识、任务意识,形成了良好的价值观。幼儿因好行为和自我价值的得到了体现和展示,内在需要得到满足的同时,也增强了自信心。
07
课程的价值与思考
一次次关于规则的探索接近了尾声,但孩子们的成长和对规则的学习远没有结束。在此过程中,他们主动探索,用眼睛去发现,用心去体会,讨论规则的意义和作用,制定规则,用行动诠释“规则”….在有规则的体验中,孩子们明白了一个真理:“如果人人都遵守规则,那么我们的生活会更有序、更和谐。”规则,因生活而产生,在生活中遵守。
从幼儿园到小学,不是翻山越岭,不是跳跃大沟深壑,也不是进入天壤之别的生活,而是童年生活的一种自然延伸和过渡,做有准备的幼小衔接。尊重主体的学习方式,从直接经验到间接经验,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无教材到有教材。我们会合力减缓幼小衔接的坡度,帮助幼儿自然而然,科学合理的过渡到小学。遵循幼小生命的成长节奏,重视幼儿特殊时期的心理体验,陪伴和帮助每一位幼儿顺利进入小学!
END
最美城幼
遇见最美的自己 畅享愉悦的童年
扫码关注
更多内容
编辑|丁雨
初审|于燕 曹晴晴
终审|赵磊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博兴县城东街道中心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