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趣食足
李家园区 大班 习惯养成课程
学前儿童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的行为习惯养成不仅影响当下的生活,更关系到他们未来的发展,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孩子们健康成长,知识技能培养的基础。本期推出习惯养成课程之一《妙趣食足》。
课程缘起
孩子们升入大班,在午餐环节我们发现除了速度上有所提升之外,一些孩子的撒饭现象比较严重;吃饭过程中比较吵闹;进餐坐姿不端正,饭菜浪费严重等等。孩子们也开始有了要求自我服务的意识,“老师,以前大班的哥哥姐姐是自己取餐的,现在我们可以吗?”孩子们纷纷表示要自己取餐。我们认为:进餐礼仪的培养对孩子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孩子需要自我服务的意识也要满足。因此我们决定在孩子进餐环节上给与更多的关注,和孩子们一起去面对、解决这些问题。
课程实录
自主取餐之公约
活动确定之后,孩子们关于“午餐”这个话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孩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不如我们自己给自己打菜吧!孩子们一呼百应,于是我们自主取餐的序幕就此拉开了……
孩子们运用绘画的形式,表征了自主取餐的公约。
要排好队,不拥挤。
每天的值日生有负责分盘的,发现问题及时协商解决。
取餐的时候餐具要拿好了,千万不要把饭菜撒了。
分析:《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要成为一个独立的人,需从学习生活开始”。生活离不开衣食住行,掌握各个方面的基本技能,才能逐渐学会自己照顾自己。进餐是幼儿园一日生活的重要环节,关系着幼儿的营养与健康,同时良好的饮食与进餐能力,对幼儿的健康成长起到重要作用。在本次的分享交流中,孩子们能够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积极的展示自我,同时也表现出积极的想要自主进餐的需求,于是我们要把握教育的契机,去激发幼儿的积极能动性。
自主取餐进行时
和孩子们一起制定好自主取餐的规则和公约之后,我们就要开始自主取餐的第一次体验啦!一起来看看都有哪一些小插曲呢?
取餐的时候出现了拥挤的现象。
分析:孩子们在分餐的过程中已经发现了许多的问题,于是他们也在积极的提出自己的想法。
关于“队伍”排太长这个问题,孩子们分析出一下几点原因:
1.人数太多,一下子都过来排队,导致拥挤。
2.小朋友打菜速度偏慢。
3.打菜的勺子太大了,数量也不够多。
4.有部分小朋友插队。
解决策略
1.针对排队人数太多、出现插队现象等问题,孩子们提出:分成两组或者多组进行分菜,值日生在两边进行监督。
2.关于“打饭的工具不合适”,我们先挑选新的打菜工具。经过筛选,孩子们对不同的勺子都进行了尝试。在尝试的过程中发现小朋友用长勺子不方便,比较吃力,菜不好要出来,勺太深,容易卡在勺子上面。经过一段时间,孩子们根据每天食物的不同选出了最好用的工具。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尝试,孩子们的自主取餐的动作越来越灵活,现在孩子们个个都成了取餐小能手!
问题二:关于“我不吃可以不装吗?”进行大讨论。
在幼儿自主进餐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部分幼儿,尤其是挑食的孩子,只装饭甚至不装菜,会造成营养的不均衡。自主取餐的出发点是尊重孩子,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显然完全依从幼儿也是不可取的,因此我与幼儿进行了商讨。我们与幼儿一起制定了量化规则:
1.取餐时每样菜都需要盛。
2.每个人有规定的勺数。
3.在此基础上,再按需添加。
解决策略
1.膳食营养我来学
了解膳食营养金字塔,“什么是膳食营养金字塔?”、“它长什么样子?”,围绕这个话题,小朋友们纷纷讨论起来。并开始自己设计营养食谱,与小伙伴一起分享。
2.设计营养食谱
3.光盘行动
问题三:关于“自主进餐中出现的插队、饭菜洒落桌子、地板”等问题进行大讨论。
1.发挥值日生作用。
2.结合世界粮食日进行主题教育。
我们的收获
老师有话说:通过开展自主进餐活动,幼儿的自我服务有所提高,同时动手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孩子们不仅学会了有序排队、学会等待;轻拿轻放、不推不挤;正确使用餐具,不浪费粮食;同伴之间还相互谦让,共享美食,遵守规则。不仅如此,孩子们把取餐的好习惯迁移到了生活中。
回到班级,孩子们也抢着争当班级的小主人,他们对班级材料进行了整合,在活动中互相监督,让我们的班级活动也像就餐一样有序进行。
从最初的“食堂奶奶盛饭”变成“孩子自主盛饭菜”,从“食堂奶奶端送到位”变成“轮流自主取餐”,从“均等菜量”到“按需取量”,孩子们逐渐实现了就餐环节的自我服务。大班的孩子们在自主进餐中收获了很多,在这之中,幼儿的多种能力得到了提高,自我服务和为他人服务的意识逐渐增强。大家在开心用餐的过程中脸上更多了一份满足与自信,真正体会到了“自己动手”所带来的快乐!一个好习惯的培养需要持之以恒,而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会继续与家园同心、同行为孩子搭建通往小学生活的桥梁。鼓励孩子们让好习惯在生活中延续下去。
遇见最美的自己 畅享愉悦的童年
最美城幼
图文:王响
编辑|李梦梦
初审|于燕 曹晴晴
终审|赵磊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博兴县城东街道中心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