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有力的师幼互动》前,我总以为“有力”意味着教师要“会引导、能控场”;阅读以后才明白,真正的“有力互动”,从来不是教师的“单向输出”,而是蹲下来走进幼儿的小世界,用倾听接住他们的好奇,用支持守护他们的勇气——这份“看见与回应”,才是能滋养幼儿成长的核心力量。
最让我触动的,是书中对“互动起点”的诠释:有力的互动,始于“放弃预设,追随幼儿的目光”。以前带区域活动,我总想着“引导幼儿玩指定材料”,比如在美工区准备好彩纸教他们折纸,却常忽略幼儿盯着窗外飘雪发呆的专注。直到读到书中的案例:一位老师看到幼儿反复用手接雨滴,没有催促“回座位做手工”,反而递上透明杯子,说“我们一起看看雨滴落在杯子里会怎样好不好?”——就这一句简单的回应,让幼儿从“发呆”变成了“探索水的形态”,眼里的光一下子亮了。我才猛然醒悟,自己过往的“引导”,其实是用成人的节奏打断了幼儿的探索;而教师真正的作用,是当幼儿对世界露出好奇时,不做“旁观者”,也不做“指挥者”,而是做“同行者”,陪着他们把“没头没脑的兴趣”变成“有滋有味的探索”。
互动中更珍贵的,是教师对幼儿“不完美”的包容,这恰恰是信心生长的土壤。书中说“不要做‘纠错者’,要做‘鼓励者’”,这一点戳中了我过往的误区。有次幼儿画“太阳”,把太阳涂成了蓝色,我下意识想纠正“太阳是红色或黄色的呀”,却想起书中的建议,转而问“你把太阳涂成蓝色,是不是有什么特别的想法呀?”。幼儿眼睛一亮:“因为今天有点冷,蓝色的太阳像冰淇淋,不会晒得人热!”——原来“不完美”的背后,藏着幼儿独特的想象力。那一刻我懂了,教师的“有力”,不是帮幼儿把事情做“对”,而是帮他们把想法说“清”;不是否定他们的“不一样”,而是肯定他们的“敢想”。当幼儿发现“我的奇怪想法也会被认真听”,那份“我能行、我敢想”的信心,才会慢慢扎根。
我真正读懂:《有力的师幼互动》里的“有力”,从来不是教师的“强势”,而是互动里的“温度”。我们不用教会幼儿多少知识,只要让他们在每次互动中感受到“我的存在被看见,我的探索被支持,我的想法被尊重”,他们自然会带着这份底气,勇敢地去认识世界、表达自己。而这份“让幼儿敢做自己”的能力,正是教师角色最珍贵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