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面四个策略,最大的触动是:师幼互动的核心不是“教”与“被教”的单向输出,而是一场基于理解、尊重与信任的双向奔赴,每个策略都是在为这场“奔赴”搭建稳固的桥梁。
策略4:让互动适合幼儿的个性化特点
不用统一的标准衡量互动效果,而是根据幼儿的性格、认知方式、兴趣点调整节奏与方式。比如对慢热的孩子,别急着催促表达,而是用眼神和微笑给予“慢慢来”的安全感;对好动的孩子,用游戏化的语言引导互动,让他们在动中思考。这种“量身定制”的互动,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舒适的状态中感受到被看见,这是有效互动的前提。
策略5:向幼儿表示尊重
尊重从来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藏在细节里的温度:蹲下来和孩子平视时的姿态,耐心听完他们颠三倒四表达的倾听,允许他们说“不”的包容,以及记得他们的小习惯(比如某个孩子不爱被摸头)。这些细节传递的信号是:“你和我一样,是有独立想法和感受的个体。”当幼儿在互动中感受到被尊重,他们才会放下戒备,敢于表达真实的自己,师幼之间的心理距离才会真正拉近。
策略6:引导幼儿的行为
引导行为不是“管控”,而是在规则与理解之间找平衡。书中强调“设立明确界限”“控制情绪”,这意味着教师要像“容器”一样,先接住幼儿的情绪(比如哭闹、冲动),再用平静的语气说清“可以做什么”,而非只说“不许做什么”。比如孩子抢玩具时,不说“别抢!”,而是蹲下来问“你也想玩这个对吗?我们可以问问小朋友‘能轮流玩吗’”。这种引导既守住了规则底线,又保护了幼儿的自尊心,让他们在被理解中学会自我调节。
策略7:让信任持续加深
信任是一点点“攒”出来的:当孩子分享一个微小的发现时,你认真回应;当他犯错后紧张不安时,你先肯定他的愧疚感再一起解决;当他反复问同一个问题时,你依然耐心解答。这些瞬间像“种子”,会在孩子心里长成“老师懂我、老师信我”的安全感。有了这份信任,幼儿会更勇敢地探索、更坦诚地表达,而教师也能更精准地捕捉到他们的需求,让互动进入“越信任,越顺畅;越顺畅,越信任”的良性循环。
四个策略层层递进:先懂个体差异,再以尊重为前提,用智慧引导行为,最终让信任扎根。它们共同指向一个核心——好的师幼互动,是让幼儿在被理解、被尊重、被信任中,成为更自信、更主动的学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