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一:小班幼儿不愿与同伴分享自己的物品。
案例一:在组织小班幼儿开展“玩具分享日“活动时,有的幼儿只拿自己的玩具,而且不让别的小朋友玩。
于是我及时地组织幼儿进行交流讨论活动,让幼儿说说:你玩别人的玩具开心吗?谁的玩具很好玩?教育幼儿别人共同分享玩具可以玩更多的玩具,会很快乐,在接下来的分享活动中除一位幼儿外基本上都能高兴地加入到分享活动中。
指导策略
1.借助材料,激发分享动机
在活动前先用新奇的玩具能促使幼儿产生分享愿望和动机。教师要让幼儿经常、自觉地进行分享,不能仅依靠教师的外部教育和监督力量,而需要幼儿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愿望和动机。
2.分享快乐,激发分享愿望
在活动中及时组织幼儿交流,与同伴分享玩具过程中和分享后所体验到的愉快感。
3.及时肯定,鼓励分享行为
当幼儿做出分享行为,哪怕只是一个举动,也要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赞许的目光、肯定的语言,微笑的面容等)。
问题二、中班幼儿争抢玩具,各执己见,不听取别人意见。
案例二:建构区中幼儿在争夺新的玩具积木。
“玩具不够用,能不能一起搭一座房子。”“行啊!”于是他们将各自手中的玩具拼凑在一起,各人按照自己的想法动起手来,这边刚垒高,那边就拆下来,他们不停地忙着却一直搭不好,有的孩子开始没兴趣了。
“两边墙要一样高”洋洋叫起来,并动手比划着。我及时鼓励他“洋洋动脑筋想办法,真好!”孩子们一听,更来劲了。“我们把它搭高。”他们开始合作,不一会儿一座不太像样的房子搭起来了。“你们能不能让伞屋更漂亮些?”我再次引导。有的说搭一个院子,有的说种点花,有的说还有差家具呢……
指导策略
1、抓住契机,促进合作
中班幼儿在活动中还不能自觉主动地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因此需要老师发现合作机会,传授合作技能。
2、及时介入,引导协商
中班幼儿合作能力较低,在合作建构初期,幼儿在教师的激发下有了合作的愿望,但幼儿的合作能力较低,教师要及时发现幼儿遇到的困难,适时介入活动,帮助找出幼儿好的解决方法,并引导幼儿学会倾听与尝试建议。
3、尝试失败,体验快乐
适当地让幼儿尝试失败,可以帮助他们学习自己思考解决问题。及时鼓励能促进他们继续坚持,直到成功。
问题三、中大班孩子说脏话,有的模仿以此为乐趣,有的厌恶。
案例三:一天,向向莫名其妙地冒出一句“脏话”,孩子们觉得有趣开始也跟着学。
我便编了一个故事,故事里,那些爱讲脏话的狐狸、狼等受到了多种多样的惩罚。孩子们听得入迷,我赶忙问“狐狸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下场?”“因为它骂老虎,老虎生气,就吃了它。”“所以我们也不能讲脏话,不然别人也会讨厌我们的行为,小朋友也不愿和我们玩。”孩子们纷纷表示赞同。
接下来我交了他们几首礼貌儿歌,并特地举办了礼貌儿歌小比赛活动。孩子们的脏话行为越来越少。
《礼貌歌》
好孩子,懂礼貌, 文明用语记心头。
见面互相问”早””好”,告别”再见”把手招。
需要帮助”请”出口,”谢谢”常常挂在口。
《好孩子文明谈话歌》
说话时、口齿清,别人讲、用心听
您说完、我再讲,不插话、才像样
对他人、多赞许,对自已、要谦虚
好朋友、多沟通,让身心、更放松
问题四、大班初期幼儿小组合作随意性较大,分工不明确。
案例四:幼儿小组创编舞蹈“中国功夫”。在小组表演后,老师发现幼儿的动作与创编时不同,孩子们表示因为忘记了原来编的动作。
于是我抛出问题:“什么方法可以帮你们记住编好的动作和队形。”孩子们经过讨论决定用图示法做记录。由一个孩子统一画图,但在认图时,孩子们又产生了争执。于是我让他们重新作图,并标明提供想法的人。
指导策略
1、面对问题,引导解决
引导幼儿合作讨论解决问题,为幼儿提供一些合作技术上的帮助,不使合作流于形式。
2、明确分工,提高合作效能
因为分工不明确而引发了许多的争吵,使有限的活动时间浪费在无谓的争吵中,同时个别幼儿虽然在活动初期很积极地投入活动,但因为没有分到任务,在活动后期他们慢慢地失去了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交流经验,学习合作技能
引导每组幼儿交流分工方法、完成情况以及合作是否愉快等经验,让幼儿从中学习怎样与人协商、怎样表达自己,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问题五、说谎。
案例五:话外活动时,点点和琪琪一起玩球,在两人奔跑的过程中,点点撞上了琪琪摔倒了,点点回家告诉妈妈是琪琪故意将她推到的,幸好老师提前告诉了点点妈妈事情的经过,并且有其他小朋友作证才避免了更多的麻烦。
1、为了吸引注意力,表达自己强烈的愿望
如通过“我肚子疼”迅速引起老师关注,这时更多的是一种吸引注意力的方式,连他们自己也意识不到自己在撒谎。不要刻意去戳穿孩子的“牛皮”或嘲笑他们的夸张,要引导他说出内心的感觉,心平气和的听听他说说自己的感觉和期望。
2、怕被责骂
对于有一定思想的孩子来说,怕大人的责骂是他们撒谎的主要原因。因为第一次承认错误时,得到的是大人们的斥责。当第二次、第三次做错事,他们很自然的会通过撒谎来避险。因此要耐心引导孩子改正错误而不是用犀利的眼神、话语刻意强化错误。
3、打破规则
如吃饭前他去洗手处点个铆就出来了,然后理直气壮地说自己洗的很干净。人打破规则时会产生内疚感,特别是自己承诺过的规则,因此引导孩子认知并认同规则很重要,这样也能提高了孩子对说谎的认知,知道什么是说谎。
我们可以利用游戏来引导。有时孩子会邀请我们做一些事,如果我们拒绝,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不重要,而我们编造出一些虚假托词,刚好就是孩子在跟大人学说谎。所以我们要耐心地坐下来与孩子一起在游戏中遵守规则,并以身作则。
本文整合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