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蒙氏环境中,是不主张给予孩子物质奖励或惩罚的。蒙台梭利博士认为,如果总是使用奖励或奖惩的方法,这样的孩子除了不主动以外,也会缺乏自信,做事会害怕,因为他不知道自己做的事情是对还是不对,就更谈不上发挥自己的潜能以及创新。
有这么一个故事:
有位老人家门口有一片草地,老人非常喜欢安静地在草地上享受阳光。可是从某一天开始,一群小孩开始来草地上玩,非常吵闹,老人不胜其扰。老人知道,越是赶这些孩子走,他们越会过来玩。怎么办呢?老人想了一个办法。他对这些小孩子说“小朋友们,很高兴你们来陪我。明天只要你们来,我就给你们一人1美元!”这群小孩子喜出望外,于是第二天又来了。这样几天之后,老人说“孩子们,我的经济出了点困难,只能给你们每人0.5美元了。”孩子们有些不悦,但是也接受了。又过了几天,老人说“从明天开始,我只能给你们每人5美分了。”孩子们说“5美分太少了,以后我们再也不来了!”
这些孩子,本来非常喜欢在草地上玩,没有钱也玩的很开心。后来老爷爷给予物质激励后(虽然是刻意为之),孩子们的乐趣从玩耍本身转到了物质的占有。当物质逐渐减少,孩子们做这件事的意愿逐渐降低。这里有个很矛盾的现象:为什么一开始没有钱孩子们玩的非常开心,而最后仍然有奖励,孩子们却不愿意做了呢?原因就是孩子们的乐趣从最初的玩耍中发自内心的快乐被物质的占有所取代,内在的天然动力被外在的物质所削减。
蒙氏的“奖惩无用论”
在蒙氏环境中,是不主张给予孩子物质奖励或惩罚的。蒙台梭利博士在儿童之家,通过对儿童的观察,她发现,奖赏或惩罚儿童并不能产生多大的效果。蒙台梭利认为,如果孩子必须受到处罚或者奖励才会停止偏差行为,那么孩子听话是因为怕被打或被骂,而不是自我控制的举止,这样长期下来,会养成孩子造成无赏不动,不打不听的坏习惯。如果总是使用奖励或奖惩的方法,这样的孩子除了不主动以外,也会缺乏自信,做事会害怕,因为他不知道自己做的事情是对还是不对,就更谈不上什么创新。
蒙台梭利说:“奖赏与惩罚在精神上是奴役别人所用的工具,它们只会诱使儿童勉强去做非自然的努力,因此,这些行为只会妨碍孩子们的自然发展,教育人是不应该使人屈服压力的。”
学习是孩子生命的召唤
“在出生的最初几年,儿童就通过吸收性心智开始拥有种种个体的特质,而且它们都是无意识地。有益的环境也有益于开展教育。这段时期就是人类最不知疲倦学习的年龄,就像从食物中吸收赖以生存的营养一样孜孜不倦地吸收知识。”蒙台梭利在《科学教育法(儿童之家)》(Pedagogie scientific que:La Maison des Enfants)中写道。
孩子天生渴望学习、不知疲倦地学习。他们被新鲜事物吸引,就像新大陆的探索者一样。他们天生想去发现生活,尝试、实验、再尝试……这样就会让他们热情高涨。他们不知疲倦,精力充沛、快乐地学习。孩子对知识的渴望是生命里的召唤,如果用物质来奖励,时间久了,会使孩子的兴趣从学习本身的乐趣转为对外在物质的兴趣,进而削弱了孩子学习的内在动力。
因此在蒙氏中,是没有物质奖励的,我们做的就是为孩子提供准备好的适合的环境来响应孩子生命里学习的召唤。这种自发的学习,会伴随着孩子的一生,帮助他找到自己人生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