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混龄教育,是指把不同年龄的幼儿按一定的比例组织起来开展游戏、生活以及教育教学活动的教育模式。混龄教育是多种学前教育理论如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皮亚杰的认知观、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思想、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在幼儿园教育中的综合实践。
一、幼儿园混龄区域活动的价值
学者华爱华在《幼儿园混龄教育与学前教育改革》一文中指出:“完善的个体发展离不开同龄伙伴和异龄伙伴的交往,它们各自获得的益处是不同的。没有与年长者的交往,将减少知识经验和技能的学习机会,没有与年幼者的交往,使社会责任心、自主感和组织能力的补偿难以实现;没有与同龄者的交往,对事物共同的体验就失去了可比较的机会和协商合作的可能”。区域活动已成为幼儿园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因此,将混龄教育与区域活动整合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及教师的专业发展均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一)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价值
与同龄的区域活动相比,在幼儿园混龄区域活动中,教师提供丰富多样的活动材料“适度指导”,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自愿选择活动材料,幼儿处在一个更为真实的社会性环境中,这样就为幼儿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活动空间,更充分的活动机会,更有效的经验共享,更有利于幼儿交往、合作能力的培养及提供促进幼儿发展的最大可能。异龄互动让幼儿有更多机会与不同年龄的同伴接触和交往,更容易形成社会性交往系统。大龄幼儿认为自己是在树立榜样,而年龄小的幼儿可以在观察、模仿的基础上实现“最近发展区”的发展。
(二)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
混龄区域活动对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求进一步提高了。面对这一新的教育情境,教师要花更多的时间用于混龄区域活动前的准备、活动中的观察与指导、活动后的评价反思等。由于我国幼儿园混龄教育的起步晚,资料有限,需要不同班级教师充分合作等方面的原因,混龄区域活动还有助于促进幼儿教师合作研究的能力。这种由实践到反思再到实践的研究过程,从长远看,有利于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幼儿园混龄区域活动的实施策略
(一)幼儿园混龄区域活动的环境创设
1.设置一个“公共活动场所”区。
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告诉我们,幼儿的发展是在不断地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获得的。环境是重要的资源,除各个区域精心的布置及丰富的材料投放外,考虑到混龄区域活动会涉及更多幼儿间的互动,应将空间优化,建议设置一个“公共活动场所”区,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可以自由出入,在此休息及活动等,借此消除来自不同班级幼儿之间的陌生感,优化混龄区域活动的效果。
2.心理环境的创设。
在混龄区域活动正式开始前,教师应向幼儿介绍本次混龄活动规则,在进入需混龄的班级时,教师应引导到来的幼儿对本班的幼儿表示友好,本班的幼儿对到来的幼儿表示欢迎等,从而为幼儿园混龄区域活动营造一种礼貌、宽松、友爱、热烈的活动氛围。
(二)幼儿园混龄区域活动的形式
1.采取间断性混龄的区域活动形式。
混龄教育有连续性混龄与间断性混龄两种。连续混龄是让幼儿自始至终持续接受混龄教育;间断性混龄只是让幼儿在每天或每周的某个时段接受混龄教育。在我国幼儿园素有采用同龄编班的教育背景下,间断性混龄是一种比较适合的组织形态。因此,幼儿教师可将混龄区域活动安排在集中教学活动之后,如下午离园前的区域活动时间。而安排的次数,应根据幼儿具体的适应情况,制定学年、学期、月、周计划,并注意混龄区域活动的频率等。
2.采取逐步过渡的混龄区域活动形式。
混龄区域活动应从幼儿入园开始系统深入地开展,可采取逐步过渡混龄的方式,即采取由相近两个年龄段,如大班与中班混龄、中班和小班的混龄逐步过渡到大班与小班的混龄;而在混龄的层次上,可以由两个年龄段逐步向三个年龄段过渡,即先尝试让小班的幼儿和中班或大班的幼儿混龄,然后逐步过渡到任何一个年龄段的混龄区域活动;此外,针对不同的区域活动需要应采用最适合的混龄方式。教师应该根据前期开展的情况,分析出在混龄区域活动中对幼儿发展贡献明显的区域并做出权衡,着重在这些区域设计开展混龄区域活动。
(三)幼儿园混龄区域活动的内容
1.与主题活动相结合的活动内容。
我国大多数幼儿园都在开展主题式课程,与主题相结合的内容可成为混龄区域活动的主要内容。与一般的区域活动相比,与主题相结合的混龄区域活动,目标更为具体清晰,内容与活动课程紧密结合,体现出一定的系统性。如在“美丽的云南,我的家乡”全园主题活动中,混龄幼儿在建构区合作搭建翠湖公园、玉龙雪山;表演区分角色表演云南彝族、白族节目;绘画区合作长卷画云南自然美景图等。
2.促进各领域融合的活动内容。
走进幼儿的活动室,我们也不难发现,我国的幼儿园活动各领域的融合渗透还不够深入。由于混龄区域活动涉及的是不同班级、年龄段的幼儿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无论是在表演区、建构区、益智区都将融进幼儿的社会性及多方面的发展,因此,混龄区域活动的内容设计可以考虑将康、社会、语言、科学、艺术五大领域的内容进行有机融合,实现全面整合的发展。
(四)混龄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1.混龄区域活动前幼儿教师的准备。
混龄区域活动开始前幼儿教师应该共同商定混龄活动的主题方案、时间、场地、材料及区域内混龄幼儿人数搭配等。如,主题应当适合大小班幼儿同时进行,即活动目标应具有层次性;考虑到持续的混龄对异龄伙伴的熟悉度更高,混龄的时间应相对稳定且得到保障,如在集体活动结束后等待离园的时间可以适时开展一些混龄区域活动;考虑到大班活动室相对宽敞,场地较适合选择在大班或室外的区域活动中进行,具体视活动目标及内容需要来定;材料投放应以能为幼儿探索发现提供更多可能的低结构材料为主;人数的搭配应该符合大带小的特征。
2.混龄区域活动过程中幼儿教师的指导。
幼儿园区域活动目的性不强是一个常见的问题,教师在细致观察基础上的适时参与、适宜的规则在混龄幼儿的充分交互作用中尤为重要。在区域活动进行中,幼儿经常会发生攻击性行为,幼儿教师应坚持“适度指导”的原则,先通过观察让幼儿自己去发现和达成解决办法,如未解决,教师也应秉承着适度指导原则介入,给予幼儿解决问题的引导。值得一提的是,在混龄区域活动中,教师还应该做好细心的观察记录。
3.混龄区域活动结束后幼儿教师的反思、评价。
在混龄区域活动结束后,教师应引导大的幼儿带领小的幼儿对区域活动材料进行有序的收拾整理;更重要的是根据活动过程中的观察记录,教师间应进一步共同反思研究,提出自己的想法及建议,查找资料,丰富混龄区域活动相关材料;也可以进行行动研究、构建园本课程等。
在对幼儿园区域活动进行评价时,首先,教师应对幼儿在混龄区域活动中的合作交往能力进行评价。合作交往是幼儿成长的重要背景和资源,即幼儿在活动中经常是一个人活动,还是与不同年龄段的幼儿一起合作,在合作中是领导者还是服从者,活动中能否与同伴轮流分享等。其次,教师应对幼儿在混龄区域活动中规则意识进行评价。幼儿遵循混龄区域活动规则是保障活动有效开展的前提条件,也可以更好地反映出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程度。因此,规则意识应当成为混龄区域活动中评价幼儿的一个重要指标。
此外,针对目前我国幼儿园混龄教育尚处于初步尝试阶段的情况,幼儿教师应充分考虑:在混龄区域活动中大的幼儿是否会出现替小的幼儿包办,小的幼儿是否会对大的幼儿产生依赖等问题,并在实践中尝试、探讨有效的解决办法,以期对幼儿园混龄区域活动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使幼儿园混龄区域活动在不断的实践、评价与反思中日臻完善。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内容转载自:现代幼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