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有话说:当幼儿在玩耍时,教师不要急于介入幼儿的游戏,要先观察再指导。先观察幼儿在玩什么、存在哪些困难,然后在适当的时候提出建议。此外,还要根据幼儿的能力和对玩具的掌握情况,循序渐进地投放新的玩具。具体说来,教师可以釆取如下措施:
游戏初期,投放材料不要过多。
可以同一种材料投放相同的若干个,便于幼儿探究材料的玩法;不必强求幼儿必须遵守规则,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理解操作玩具材料,在幼儿熟悉玩具材料后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一起讨论玩具的新玩法。
在适当的时候提出建议。
在指导益智区的活动中,注意不要急于介入,要留意幼儿活动的动机、目标和困难,在适当的时候提出建议。所谓“适当的时候”是指当幼儿遇到困难玩不下去的时候,当幼儿出现纠纷与行为问题的时候,当游戏无法深入开展的时候等。一旦出现这些情况,就需要教师介入和进行指导了。比如,当幼儿因为忘记打开玩具的开关而不能正常操作玩具的时候,教师可以提示他:“怎么不动呢?是没有装好电池呢,还是没有打开开关?”通过这种方式帮助他们完成任务,使材料更 好地发挥其应有的教育功能和价值,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
边规察边进行反思与调整。
还要观察幼儿在玩什么、怎样玩的,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反思调整,或者引导幼儿不断研究开发出新的玩法,或者投放新的玩具材料引发幼儿新的探究兴趣。例如:当幼儿不再满足于平面的拼图游戏,开始对立体拼图产生兴趣的时候,为了发展幼儿的空间思维能力,教师投放了立体七巧板。这款玩具有很多种拼法,但是不论用哪一块拼块作底,都能拼出一个正方体。教师鼓励幼儿不断地用眼睛看或用手去感觉每一块拼块的形状,促使他们在不断的尝试后获得成功。在这个活动中,教师注意了尊重幼儿的原有经验,循序渐进地投放玩具材料,幼儿参与益智区活动的主动性也被不断激发出来。每次活动结束后,都会有幼儿在全体小朋友面前拼一次立体七巧板,让大家分享自己成功的喜悦。
用提问引导幼儿。
教师要会提有价值的问题,用循序渐进、因人而异的提问引导幼儿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择材料,进行探索。在提问时, 语气不要生硬,比如“你在干什么?” “你在拼插什么?”而是要顺应幼儿的游戏内容和心理特点进行,比如可以这样提问:“哦,我看到你在拿有红色和黑色道道的拼块,你是想先拼这条花鱼吗?”“你看他已经拼完 了,咱们一起去问问他有什么好方法吧?” “你的棋下得那么快,有什么秘诀吗?”在幼儿有了一定的游戏水平后,可以问连续的问题:“你用了几块拼块?”“你换了几次粘贴的工具,能说说它们都有什么特点吗?哪种最好用?”
游戏结束后的经验分享与讲评。
游戏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幼儿进行经验的分享和讲评,使个别幼儿的经验群体化、散点的经验系统化。教师要时刻注意引导幼儿之间的提问与交流,鼓励他们向同伴请教。教师还可以提出矛盾的观点来引发幼儿的讨论,比如:“拼图是先拼四边快,还是先拼中间快?”以此帮助幼儿整理和总结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