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从熟悉的家庭环境,走进陌生的幼儿园环境,都会有入园适应期。那么,老师该如何做,才能最大程度地缓解小朋友的入园焦虑,缩短适应期呢?
老师们首先需要从心理上了解入园焦虑形成的原因。当成年人处于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时,尚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紧张、害怕的感觉,何况才3岁多的孩子呢!孩子长时间处于陌生的环境中,周围没有熟悉的人,心理承受巨大的压力,产生应激反应。应激反应会激活低位脑,即情绪大脑,这部分大脑能诱发诸如焦虑、恐惧等强烈的情绪变化。而孩子的高位脑(也称为额叶,具有管理、控制情绪的功能)发育非常不完善,导致孩子难以处理内心的强烈情绪,孩子仅会通过最原始的方式,如哭闹、发脾气、回避、消沉来表达。不能责怪孩子不懂事,这是他们最正常不过的表现,我们应该尝试去体会孩子内心的痛苦与无助。
由上可以得知,如果要缓解入园焦虑,关键点就在于“熟悉”二字,熟悉可以带来安全感。而“熟悉”的关键便在于“联系”。老师的目的就是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联系尽快转移到自己和孩子之间来,尽快和孩子建立亲密的联系,和孩子熟悉起来,给予孩子安全感和确定性。
那么,怎样和孩子建立联系呢?明确了原则以后,方法可以很灵活。以下几点,可供老师参考。
入园前。有条件的话,老师应该在正式入园前便逐个认识每个孩子。让孩子的父母将孩子介绍给老师,让孩子记住老师的名字,和孩子聊一会儿天。最好是能先和孩子的父母沟通好,让孩子的父母在介绍老师时,说一些有利于建立关系的话。如可以让父母说:“宝宝,这是王老师,以后就是她在幼儿园照顾你,和你一些玩哦。王老师非常喜欢你,夸你是个懂事的孩子。你以后在幼儿园有什么问题就找王老师,王老师都会帮助你的。妈妈不在的时候,王老师就像妈妈一样哦。”另外,在和孩子父母沟通的时候,可事先了解孩子的小名、喜好、生活习惯等。和孩子先相互熟悉,是建立联系的第一步。
入园时。由于有了第一步的铺垫,这时孩子对老师已不是完全的陌生人了。当父母将孩子交给老师时,老师可以亲热地拥抱孩子,坚定地告诉孩子,爸爸妈妈一定会在放学的时候来接他的,老师也很喜欢他,一定会好好照顾他。
入园后。针对不同表现的孩子,方法可以稍有不同。但是前提都要首先认可孩子的情绪,让孩子知道老师相信他、理解他、接纳他,而不是否定、轻视孩子的情绪。不要说“不勇敢,看别的小朋友都不哭”之类的话,这种“激将法”对小朋友没有一点帮助。
1.不停哭型
这类孩子的情绪表达方式比较强烈,表达的情绪主要是委屈、不舍、害怕、担心等。老师可以紧紧拥抱孩子,让孩子尽情地哭上一阵子,给予孩子最大的安慰。通常情况下,孩子哭不久就会停下来了,但是可能过一阵子,想一想,又开始哭。如果孩子持续哭,老师可以让孩子参与游戏,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如果仍不奏效,老师可以坦白告诉孩子,自己还有别的工作,不可能一直陪着他,如果孩子愿意,可以跟着自己,只是不能大声哭,影响老师工作。让孩子当几天老师的“小尾巴”,尽快和孩子建立亲密的关系。
2.几天后才哭型
小朋友好奇心重,在幼儿园看到很多家里没有的东西,立刻产生了兴趣,去幼儿园的前几天很高兴,不哭不闹,也不嚷着叫爸爸妈妈来接,但是过了几天,当他熟悉了幼儿园的生活环境,知道自己要每天重复时,就会厌烦,开始用大哭表示自己的不满。 这类小朋友怀有对新环境的向往心态,他们性格大多活泼开朗,喜欢刺激的事物。利用他们的好奇心,我们会多介绍在幼儿园里他还不知道的事物,比如我们会带他去别的班级看看,告诉他哥哥姐姐们都在做什么。转移他的视线也是很好的方法,小朋友看到新鲜的事物就会很快忘记刚才发生的事情。
3.心里默默流泪型
和家长交流的时候,有些家长说自己的孩子在家很开朗的,什么都说,什么都乐意去做。但是老师却发现他们在幼儿园里不说话,坐在角落里呆呆地什么都不愿意做。
这类小朋友表面看上去没有哭,但是心里却在默默地流泪。我们的主要做法就是多和他聊天玩耍建立感情,让他消除恐惧感,慢慢熟悉幼儿园生活,从心底尽快信任老师。这类孩子甚至比其他类型的孩子更加需要爱,比如:当看到孩子情绪不好时,我们可以找一个最可爱最漂亮的毛绒玩具送给他并说:“我和你一起玩好不好?”让孩子感觉老师是可以随时给予他帮助的朋友。
4.受人影响型
有的小朋友本来在玩玩具,但看到身边有小朋友在哭,不一会儿,他也会眼泪汪汪,终于忍不住,大哭起来。这也正是所谓的“羊群效应”。
这类小朋友容易受人影响,碰到这样的情景,我们会带他们出去走走,去操场上玩耍,把他和爱哭的小朋友分开一会儿,等他们心情平静一点儿后,再慢慢告诉他们:幼儿园是美好的地方,他们可以在幼儿园获得好多新鲜有趣的东西,那些哭的小朋友,只是一时的不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