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发现,现在的幼儿有一些生活在特殊家庭之中。
一、特殊家庭容易产生的问题
现在中国社会,随着离婚率的不断上升,夫妻一方或双方带着子女重新组建家庭的情况越来越多,重组家庭的子女教育也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社会问题。继父母与孩子本身没有血缘关系,如果继父缺乏慈祥,继母缺乏母爱,又都缺乏教育孩子的方法,就会在对待子女的态度上出现以下一些问题:
——对子女评价过低而又要求过高。在大多数父母眼里,不管孩子有多大,他总是小孩子,孩子有一点进步,父母都高兴得不得了。而在继父母眼里,总认为孩子已经大了,有很多事孩子自己应该会做,而且应该做好,而实际上有些事还真不是孩子那个年龄能做的。因此,继父母容易对孩子有一种不切实际的超前要求。在这种心态下,虽然有时孩子把事情做得已经很好,但继父母却觉得这没什么可值得夸奖的,反而认为应该做得更好。这样,继父母一般对孩子的成绩和进步评价较低,让孩子感到力不从心。
——对子女缺少温情。一些继父母在家庭生活中对子女的感情投入严重不足,他们很少像亲生父母那样亲吻、搂抱孩子。而这种来自肌肤的接触和温暖是孩子体验父母之爱的重要内容,这种体验和爱是无法用物质的满足来获取的。有一些继父母往往以为在物质上给孩子以满足就是爱孩子了,可这远远不是完整的父母之爱。在这样的家庭里生活的孩子由于缺少与父母良好的感情交流,情感常常得不到康的发展。
——子女易成为继父母发泄不良情绪的对象。碰到不顺心的事,孩子微小的过失都可能成为继父母发火的原因。时间一长,孩子就会整天提心吊胆,谨小慎微,胆小多疑,缺乏安全感。如果心理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康,形成一些不良的心理及行为习惯。比如不愿回家,甚至产生仇恨、报复心理,还有的孩子会变得暴饮暴食。
——对子女缺乏期望。在一般家庭中,子女几乎成了大人关注和谈话的主题;而在重组家庭或留守家庭里对孩子的关注相对要少一些,孩子很难成为家庭生活的中心。一般来说,继父母能够从生活上照顾孩子,但对他们的教育成长以及将来的发展要显得漠然一些。从心理和感情上都更容易觉得那不是自己的责任。再加上孩子不是自己生的,将来也指靠不上,对子女也就没有什么更高的期望和长远的打算。父母对子女良好的期望是孩子进步与成长的动力。长期在这种漠视的环境下生活,一些消极颓废的心理就可能孳生,容易形成孤僻内向的性格,不善言谈,缺乏自信,不愿与人交往。
二、特殊家庭的孩子也能成才
婚姻是一男一女和在一起过日子,生儿育女,传宗接代。婚姻的确可以改变人的命运,无论男女,也无论是娶还是嫁。运气不好的人,如果碰上一桩糟糕的婚姻,那真是倒霉,生活和工作一败涂地,有的还可能搭上自己的大半辈子。中国人的婚姻取向,一直是随着时代变迁发展的,从1949年的一些干部进城换妻,1950年代婚姻看重对方的工农出身,1960年代喜欢革干革军,1980年代大学生成为天之骄子,到21世纪讲究有房有车。至少我们这一代人经历了也看到了,今后的时尚也必然变动不居。目前人们的离婚率越来越高,由此特殊家庭(离异、单亲、留守、重组家庭)的孩子也就越来越多。
公元1072年的8月9日,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著名文学家北宋欧阳修逝世。欧阳修有个艰苦的童年,当他4岁时,他的父亲即去世,家境贫寒。他的母亲辛勤劳动,教子读书。由于母亲无钱为他买纸写字,就把沙子铺在地上当纸,用芦杆代笔,教欧阳修写字。母亲说:简朴成习,今后遇到坏的环境也不怕了。欧阳修就是在这样艰苦的单亲家庭环境中,最终成长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千古一人的牛顿是英国人,出身于农家,尚未出生即已丧父,降生后其母又改嫁他乡,小牛顿由外婆抚养和供其上学,牛顿27岁已经是剑桥大学教授,61岁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其力学3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微积分以及光学实验,任何一项都是世界性的。科学界认为,他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
在21世纪里,未成年人的生存境遇与生活环境发生了许多变化。今天的少年儿童生活在一个变数很大的世界中,父母外出的或离异的多了,升学竞争与压力大了,网络与媒体的信息多过牛毛,文化与价值的冲突无处不在。青少年儿童身处“以升层为光荣、以消费为目的、以广告作驱动,以流行为个性”的文化中,心理尚未成熟就已经看到很多东西了。家庭教育如何才能适合他们的心理环境和文化生态?这个问题值得为人父母者深思。现在北京的再婚人次占总结婚人次的比重已经达到了17.62%。统计显示,中国内地居民结婚登记初婚人数从1992年到2005年下降了350万人,而离婚的人数,则从1985年的46万对,上升到2005年的近179万对。北京团市委和中科院心理所对北京未成年人的调查发现:在来自家庭的各种压力中,家长的高期望却是唯一一个对消极情绪没有影响的压力源。虽说高期望压力本身没有不良影响,但关键是,给孩子压力的同时,能否给于子女有效的支持和帮助。实际情况是:父母间的关系对青少年情绪影响很大,父母感情状况越差,青少年的消极情绪越强烈。父母的良好关系,对亲子关系的协调起着积极作用。
这是一个中学生的来信:
“我是一名中学生,从小父母就离婚了,我跟着爸爸生活。爸爸没有工作,只能靠奶奶的退养费和爷爷的退休费生活。我总想出去挣些钱回家,可是又没有我这么小的孩子能干的活,上初一的想法总想抹掉,但怕家长不愿意。有时看着奶奶、爷爷日夜操劳渐瘦,我就干脆在墙角边儿上痛哭.我想让家里收入多一些,但是又不能实现,这使我感到心里很痛苦。”
这是个懂事的孩子,他意识到自已对家庭有一份责任,这种品质很可贵。不过从国家的规定、现实的条件及学生主要的人生任务这几方面来考虑,孩子在家庭中担负的主要责任还不是挣钱。孩子可以给父亲加油打气、出谋划策,用乐观的精神感染家庭成员,多做些家务,减少自已不必要的开支,为家庭分担责任。
留守家庭、单亲家庭或重组家庭完全是能够教育好孩子的。孔子很小时,父亲去世,之后不久,母亲亦死。他的哥哥没什么名气,他小时候是贫穷的。孟子小时父亲也去世了,他的母亲三次搬家,他小时候也受穷。韩愈小时,父母双亡,随哥哥生活,后来哥哥也去世了,他与嫂子侄子3人同为一家,才得长大成人。范仲淹的父亲去世,母亲改嫁,他在寺庙读书,每天经常是将一块冷粥划成两块,早晚各吃一块。快成人时他才恢复姓范。而孔、孟、韩、范,都是中国古圣先贤。他们虽然童年家庭不幸,吃了苦,道德学问也因之而成。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对孩子的康成长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不管是继父还是继母,同样在法律和道义上承担着这样的责任。对孩子来说,不能跟着自己的亲生父母生活,已经是一种缺憾,不能因为父母重新建立家庭,再给孩子带来新的缺憾。重组家庭和夫妻双方应该像爱自己的妻子或丈夫一样去爱他(她)的孩子。你接受配偶,也应该同时接受他(她)的孩子。用你的爱心给孩子带来新的幸福,让孩子得到正常的家庭教育。以情换情,以心换心。最终孩子会从心里把你当作父母,当做自己最亲近的人。这样,新建的家庭才能和睦,才能稳定,才会有一个康而充满希望的孩子。
一项针对3000名北京中学生的调查显示,13%的青少年“讨厌父母”,56%的青少年“痛恨父母”。 “法官妈妈”尚秀云到工读学校讲法制课,一个孩子问她,打爹骂娘违法吗?这些数据和案例给为人父母者敲响了警钟。国外许多大规模调查研究表明,在现代社会中,家庭背景对学业成绩个别差异的影响程度比构成教育环境的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程度要大得多。(2007年3月14日《北京晚报》)
一个14岁少年因抢劫罪被判有期徒刑。他在看守所中染着黄头发,胳膊上刺着纹身,表情漠然。他父亲告诉法官:和妻子离异时,只有3岁的孩子由他抚养。他爱孩子,甚至没有再婚,希望孩子将来有出息。但在缺少母爱的家庭中,孩子变得内向消沉,学习成绩下降。父亲教导他,他就逆反顶撞。当他交上与他相同家庭的朋友后,最终走上犯罪道路。(《法官妈妈给父母的90个建议》尚秀云,石油工业出版社2007年)
父母要能够采取自我约束、积极适应的态度,求同存异,磨合家庭人际关系,使之尽快趋于完美和谐。家园合作,解决特殊家庭幼儿的实际困难。教育机构应对幼儿教师和家长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教育者不仅要注意幼儿的生理康,而且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康。
孩子不能选择家庭,但可以调控心情;
孩子不能改变容貌,但可以展现笑容;
孩子不能左右命运,但可以选择高明;
孩子不能事事成功,但可以奋勇前行。
三、教育孩子诸事尽量靠自己
人类具有生物性和社会性这两重属性,而教育则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主要指幼儿园和学校对儿童进行培养的过程。广义上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对幼儿而言,家庭教育也是教育,且家庭是家园合作中极为重要的教育途径。
幼儿的心理品质必须从小培养,在特殊家庭中尤其如此。孔子崇尚的三达德正好相当于心理学的三个心理过程:认知、情绪、意志。《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曰:“知者不惑,仁者无忧,勇者无惧”。他认为完美的人生应当这样度过:不断地追求知识,以至于不再对世上的事物感到困惑;真诚地待人如己,以至于不再为个人得失而忧愁;勇敢地实践前行,以至于不再畏惧任何困难。今天21世纪的人仍旧应该争取做一个内心充满善意,不懈追求完美,努力维护公正,完成内心超越的人。具体说来是:
好学而不惑,智者能之。培智之道在于求真。人应有智德,就是要有智谋,在生活中能够不求一而求适,即不追求机械的目标,而着重掌握处事的时机、分寸,尽量作到从实际出发,顺应事物的发展,通权变。宏厚的人生艺术建立在博学多识的基础上,非一日之功,不断学习,才可能不断提高。智慧,是一种德性。
力行而不忧,仁者能之。行仁之道在于博爱。人应有仁德,对他人和万物应有爱心,这样才能心理沟通。“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思想对我们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知耻而不惧,勇者能之。养勇之道在于自强。人应有勇德,就是具有为道义而献身的无畏气概。勇德还指处理事情应当果断,具有坚忍不拔的精神,才能战胜生活中的困难。优秀的人在智力上不一定都是天才,却必然是意志品质坚强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