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信息社会和信息素养
几个世纪前,人类之一部分从农业社会进入了工业社会;21世纪后,世界逐渐进入信息社会。从通信看,鱼雁传书到驿马,火车轮船到航空,电报电话到微信。目前人类真正做到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现在,大数据时代即将到来,人们将会遇到数字化生存问题。科技与互联网给人们带来了多元的信息内容、丰富的教育资源、交互的沟通方式和便捷的交流手段,也难免引发不良信息泛滥和道德约束力降低。从教育的培养目标来看,信息素养是人整体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素养是指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所需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一个人的信息素养主要包含以下六个方面的能力:
——运用工具能力。能熟练使用网络、电脑、数据库、工具书、图书馆等信息工具。
——获取信息能力。能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有效地收集各种学习资料和信息,能熟练运用阅读、访问、讨论、参观、实验、检索等获取信息的方法。
——处理信息能力。能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归纳、分类、存储、鉴别、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表达。
——生成信息能力。在信息收集的基础上,能准确加工信息,使之简洁明了、通俗流畅、富有个性,从而创造新的信息。能够用信息解决问题,让信息发挥效益,以达到收集信息的目的。
——信息协作能力。与他人共享信息,使信息和信息工具作为交往和合作的中介,与外界建立多种和谐的信息协作关系。
——信息免疫能力。浩瀚的信息良莠不齐,需要人具有科学的甄别能力和自控、自律、自我调节能力,能消除垃圾信息和有害信息的干扰和侵蚀。对网络社会可能引起的弊端引起注意。如果我们和我们的孩子今后要做网络社会的主人,就需要:不被激增的信息所包围而无所适从;不被繁芜冗杂的腐朽文化岁侵蚀而不能自省;不被虚拟的世界所迷惑而不能自拔;不被庸俗低劣的时尚侵袭而失去文化品位。
人类逐步进入的大数据时代会颠覆人们现有的处事模式。以往,人们制订目标,再收集数据;而在大数据时代,必须预先尽可能多地占有相关信息,然后再从这些海量的信息中挖掘到能够达到目的的解决方案。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产生了信息焦虑。不是怕没有信息,而是觉得信息太多,处理不过来,一些教育者深有体会。信息焦虑综合症的发生机制,是由于大脑皮质的输入和输出平衡失调所致。如果大量信息涌入人的大脑而来不及分解吸收,就会发生信息消化不良,表现为头昏脑胀,烦躁易怒,判断能力降低,并可殃及身体各系统功能,出现食欲下降,血压升高,心率不齐,心跳加快症状。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我们可以掌握以下方法:
——知之为知之。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承认自己有好多东西不懂。不懂就问,切忌装懂。输入的信息须经自己判断加工才有用。学而不思则罔,有的信息宜放在盘中云中,自己又何必当两脚书柜?
——需要应知之。制定获取信息的策略,决定哪些应该知道,哪些不知道也无关紧要,哪些根本无须知道。尽可能多地设想获取必要信息的可行途径,并择优行之。网络并非是信息的唯一来源。在自己确实感兴趣的领域和自己认为自己应当感兴趣的领域这两者之间划清界限。只有真正感兴趣的知识,才能激发人的学习欲望,产生出人意料的良好效果。选择真正有兴趣的问题去上网、去查询、去学习、去研究,才是智者所为。
——择优而知之。作为一个教师,没有必要遍览涉及所有资料。网上的信息重复的很多,还有垃圾,还有不少是有害的。有品位的人会择优。人的脑子本来像一间空的小阁楼,应该有选择地把一些家具装进去,只有傻瓜才会把他拾到的各种各样的破烂杂碎一古脑儿装进去。这样一来,那些对他有用的知识反而被挤了出来。
网络给我们大量信息,而信息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做好事,也可以干坏事。一个教师,对信息来者不拒可能中毒;因噎废食而拒绝信息则是呆子。所以,不必拒绝上网,而是学会选择、思考、参与,设法从中受益。在网上信息铺天盖地而来时,教育者必须:慎重选择信息;学会加工信息;积极思考信息;善于利用信息。一个人妥善地利用网络等各种信息,可以扩展个人生活,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益,改善生活质量。
在信息社会中,网络使陌生的人亲近了,熟悉的人疏远了。网络可以通过缩小时空与广大世界连接,但是如果滥用这种连接,则必然减少有益的人际交流。幼儿教师若要做生涯规划,掌握社会信息,掌握自己的信息,并整合这两方面的信息都是基础工作。不过,教育领域的“马太效应”和其他领域一样也是很明显的:懂得这些的教师越来越懂,因为他们一直在学习,无论讲座,书本,还是微信,博客;而那些懂得少不研究不感兴趣的教师则懂得越来越少。呼吁再响亮,他们也听不到。任凭大家如何转发,他们也看不到。
另外,纸质书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仍然是不可替代的信息源,那会在系列二十三中讨论,系列二十二先说影视和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