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大词人辛弃疾的一首词如下:“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这个是老人的一种人生体验,其人生境界自然不同了。今天是2015年中秋节,确实天凉好个秋,笔者写下这个幼儿教育系列的尾声,从科学性艺术性的角度论述幼儿教育的三重境界。
人与人之间肯定会有些差异,但从常识来说,可重复、逻辑性的东西,如果被理解了,则各人应该表现大致一样。比如,学习开汽车的人都接受的是类似训练,驾驶水平却有些不一样,稳定度和风格也不一样。其中真正的原因在于:开车的科学性非常高,各人可被容忍的“艺术性”空间太小,所以,所有正常人的开车技术经训练和锻炼就都大致一样了。即,只有科学性才能带来高确定性!只有高确定性才能带来可稳定的重复性!
艺术性只能被容忍在很小的局部空间里!而且,能尽量把这集经验、模糊性、无法完全理性逻辑推理和无法完全量化的艺术性,理性地、逻辑清晰地、尽量数量化地解释和总结成科学性,是清晰度和实际操作水平高超的表现!因为:只有科学性才能导致:高确定性判读和逻辑清晰可重复的量化操作!在幼儿教育中,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关系也是如此,首先必须科学育儿,在此基础上追求育儿的艺术性。
一个人想把任何事情做成高层次,都具有递进的三重境界。就说写文章吧:初级是文通字顺,中级是光芒四射,高级是自然流畅。古人说:“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这是看山的三级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华罗庚读书的三重境界是薄、厚、薄,这第三重境界是能够把厚书读薄了,当然这是很难的,但大学问家必然如此,而非是一杂乱的书柜;齐白石画画的三重境界是是少、多、少,其后期的画,背景极其简洁,却韵味无穷,如画虾,并未画水,人们却觉得这些可爱的虾就是在水中。初级、中级、高级,无论职称还是境界,规律是一样的。三重境界是各种事物发展的规律,幼儿教育也不能例外。总之,第一重境界,入门,谈不上什么性;第二重境界,科学性,规范;第三重境界,科学性加上艺术性,无为而治。这三重境界的提升只能按部就班,循序渐进,一步登天是不可能的。楼房的三楼是盖在二楼上的,无科学性的话,谈艺术性那是自欺欺人。幼儿教育也不例外,有三重境界。
幼儿教育第一层境界是“晓”:
“晓”就是知晓,了解。教育者知晓了解孩子,知晓了解教育者自己,知晓了解我们这个社会。这是幼儿教育基础的境界,是入门,是基础,无此就谈不到别的了。这时候教育者的角色是孩子的朋友,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才可能了解自己的孩子;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才可能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
首先是了解孩子。孩子喜欢干什么?有怎样的特长和性格?他害怕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与专长,有的家长和教师并不一定知道得很清楚,所以要注意观察了解他们。例如,如果他不参加班里活动和同学间游戏,那说明他孤独,只对自己有兴趣;如果孩子总想让别人替他做事,说明他缺乏独立性。影响孩子最好的办法是受孩子影响,教育者和孩子要良性互动。认真耐心地听孩子说话,不是每个教育者能做到的。我们看到,一些教育者总是迫不及待地想教训孩子,老是这样做的教育者别想有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也不可能真正了解孩子,孩子也不会听你的。
其次是了解社会。社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现实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都与以前有什么不同,我们的孩子需要怎样去适应社会,这些教育者也都需要不断了解。
最后也是很重要的是了解自己。教育者了解自己不容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必须真正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孩子往往是家长和教师的影子,孩子身上反映出来的某些行为,也往往是家长和教师自身存在的。
因此,应有效进行家园沟通。幼儿园教育偏向理想主义,有统一的目的要求;家庭教育偏向实用主义,个性差异明显。二者各有分工不同,却又殊途同归。家园之间有效沟通的进行,能帮孩子更好地成长。建议选用三个方式沟通:面谈、电谈、纸谈。
首先是面谈。家长可以到学校找孩子的教师,一方面介绍孩子在家的情况,一方面了解孩子在校的各方面情况,根据孩子表现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幼儿园也可以适时召集家长会,教师也可与个别家长面谈。
其次是电谈。家长教师工作很忙脱不开身面谈了解孩子情况,可以选择电话、短信、微信和伊妹儿与老师沟通,以便掌握孩子在校的表现。这种方式最为便捷省时。
最后是纸谈。纸谈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家长与教师之间,可以定期把自己的想法以及孩子在家里园里的表现,通过书信的形式相互交流。
总之,家园形成合力求同存异,就容易教育好孩子;否则,就容易情况不清,教育失效,会使孩子发展受到阻碍。
幼儿教育第二层境界是“巧”:
这是与幼儿教育核心的境界,非常之重要。教育要科学,要有方法和策略,科学育儿,用对“巧”劲儿。我们可以把幼儿教育看成是一种农业,是种植业,而不是工业做标准件的。幼儿就像我们种植的农作物,不分时机随意给它过多浇水施肥晒太阳,其结果是农作物不能很好生长。溺爱造成的幼儿教育失败的案例不胜枚举,比比皆是。
教师和家长这些教育者是孩子的学习指导师。首先就是启发孩子乐于学习,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有较强的求知欲,能刻苦,认真地学习,能承受学习上的挫折,自强不息。
很多妈妈很实在,看孩子的时候一眼能看出来好几个问题,而且忍不住很快要指出来,这不是母亲的内涵。母亲看到自己孩子的优点和缺点的时候都不要动,为什么不要动,因为它的优点需要母亲用良好的情绪去孕育和保护,只有母亲看到孩子的优点和缺点都不露声色的时候,才能赋予孩子内心的成长动力。
母亲在孩子面前学会示“弱”。强势妈妈的孩子很难自信,孩子的自信会在你这种状态里面一点点的削弱。能够在孩子面前示弱的母亲,孩子的内心必然自信而坚强。你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自信吗?学会在孩子面前示弱,示弱才能实现对孩子的托举,凡是站在孩子心口上说话的家长,实际上是在压制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一个母亲真正的力量,一个母亲的教育力量,在于面对孩子成长的过程,如何做到这样一个“柔和”。越柔和的母亲,它在孩子面前的指挥能力越强,凡是扯着嗓门整天对孩子嚷,对孩子叫喊的母亲,会慢慢失去在孩子中的这种引导能力。
责任心来源于家长的放权,如果家长不给孩子任何选择的权利,孩子不可能有责任心。
幼儿教师同此。
教育者是孩子学习指导师的同时,还是孩子的道德引导师、心理辅导师和人生规划师,总之,在这个境界里,教育者的角色就不仅是幼儿的朋友了,主要是导师角色。本系列前二十三篇论述的基本都是这个层次的内容。
幼儿教育第三层境界是“少”:
在幼儿教育科学性的基础上加上了艺术性。在这个幼儿教育的最高境界,也不是每一位教育者都能达到这个境界的。教育者的角色不仅是朋友和导师,而且关键的是榜样的角色。教育者是孩子的好榜样,这是幼儿教育的最高境界,就像华罗庚把书读薄,齐白石画中留白。“少”主要是教育者要无为而治,少说多做,给孩子示范。在家长们望子成龙和望女成凤的同时,其实孩子们也在望父成龙,望母成凤。所以我们要建立学习型家庭和学习型幼儿园,让家庭和幼儿园时时是学习之机,处处是学习之所,人人是学习之民。
《人民日报》曾经说过这样一个事例,一个五岁的孩子跟父亲上街,看到“中国农业银行”的“中”字,高兴地跟爸爸说:“爸爸,爸爸,我认识这个字念‘中’,是‘红中’的中。”敢情原来这位父亲总是在家里找一帮人来打麻将,无形中孩子受到了影响。这样的榜样就可疑了,如此发展下去孩子可能成长为“白板”。父亲拿什么去教育孩子,就是用自己的风度。父亲必须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的一种质量,就是风度。在什么时候表现风度,尤其要在遇到逆境,遇到自己接受不了的人,遇到别人犯错误的时候,父亲如何表现风度,这是带给孩子内心的一种力量,也是带给孩子的一个空间。
总之,幼儿教育的三重境界是:晓、巧、少。家庭和幼儿园沟通是基础。创建学习型家庭则是关键。
幼儿教育发展到今天,“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在这个“春潮带雨晚来急”的时代,教育者确也难寻“野渡无人舟自横”的风景去独乐乐,更少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逸致。有人说现在最难的是园长,最忙的是老师,最累的是孩子,最急的是家长。“痴心父母古来多”,不少家长“结庐在人境”,教育独生子女的幼儿就更辛苦,教育者苦心孤诣地培养幼儿,简直“为伊消得人憔悴”,然而经常教育效果却不明显,孩子的发展低于教育者的期望值,有时还逆反顶撞,“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虽然我们知道“牢骚太盛防肠断”,还是经常弄得家长和教师“人比黄花瘦”、脸比煤球黑,从未“偷得浮生半日闲”,有时还“多情却被无情恼”。开家长会,“今日之日多烦忧”,家长“寻寻觅觅”,乃至“八千里路云和月”,把家换到名园名校附近,租或买学区房,可以说使出浑身解数。为孩子成人成才,家长和教师“可怜白发生”,为了孩子牺牲自己,经常是“怎一个愁字了得”。
幼儿教育很难,也很有意思,意义重大。既要有科学精密的训练,又要有创作艺术的才情,针对孩子“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素质和需求,作出适切的判断,才可能“随机应变信如神”。成功家长与伟大教师一样,是把科学与艺术合而为一的。幼儿教育是改变孩子和教育者自己心灵的工作,当然不可能一蹴而就,耐心和改进都是必须的。正如本系列的总名: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参考文献
詹万生:《整体构建德育体系总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
蔡亚林:“妈妈是我的伯乐”,《妇女生活》2002年第4期;
郑晓江:“解读一无所有” ,《中国教育报》2002年12月25日;
吕型伟:《从教七十年散记》,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
庄昌善:“21世纪就业及生活的关键能力”,《成功文萃》2004年;
葛操:《公民社会能力素质研究》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
费曼:《你干吗在乎别人怎么想》,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5月;
李金碧:“生涯教育:基础教育不可或缺的领域”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4期;
蒋建华:“警惕‘怎么都行’的教育观”,《中国教育报》2005年8月27日;
杨伟国:“我国的失业群集与政策选择”,《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3期;
杨毅宏:《世界500强面试实录》,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
刘大明:《百事通万年历》,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7年;
边慧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
编委会:《北大讲座第十六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孙玫璐:《生涯规划》,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编写组:《辅导个案和活动方案》,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中国社科院经济学部课题组:“我国进入工业化中期后半阶段”,《〈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9月27日;
人大中国调查评价中心:“中国发展指数的编制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2期;
吴芝仪:《我的生涯手册》,经济日报出版社,2008年;
钱理群:《致青年朋友》,中国长安出版社,2008年;
曲振国:《大学生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 ;
王伟光:《中国改革开放和中国发展道路》,《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5期;
(美)戴蒙:“青少年普遍不知人生方向”,《教育周刊》网站2008年6月9日;
荆德刚:“中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比较分析”,《中国教育报》2008年7月11日;
高路:“沪近四成失业者是啃老族”,《北京晚报》2008年9月4日;
史静寰:“2000年以来国际教育政策”,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委托课题研究成果;
杨忠:《心育新编》,北京出版社2009年;
张庆熊:“后现代主义与思想解放”,《复旦学报》2009年第5期;
王宝祥:“走出家教误区,科学家教”,《情商家教》2009年第9期;
孔宪铎、王登峰:《基因与人性》,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
王文山:“笑话儿幽默两回事”,《大学生》2009年第9期;
博科娃:“全球教育需要创新”,www.unesco.org2009年11月;
蔡忠:《《境外经验: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的项目与研究》,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年11月;
逸文:“英国:小学尝试开展职业生涯指导”,《现代教育报》2009年11月4日;
“科技要闻”,《科学画报》2010年第3期;
熊梅、李水霞:“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设计”,《教育研究》2010年第1期;
杨茜、王晶晶“他们的20岁“,《中国青年报》2010年1月26日;
郑祖伟:“生涯规划让教师突破职业瓶颈”,《现代教育报》2010年1月11日;
“新加坡:协助小学生开展职业规划”,新加坡教育网站2010年2月24日;
黄炎子:“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出的光纤之父”,《科学画报》2010年第3期;
子安:“书香门第给我们的启示”,《情商家教》2010年第3期;
赵忠心:“黄炎培的家风家教”,《情商家教》2010年第3期;
王凯伦:“真话不让说”,《南方周末》2010年3月25日;
Sona Arbab(以色列):“青少年道德赋能”,2010年3月北京会议文件;
罗西:“一两敌千斤”,《大学生》2010年第4期;
尹传红:“面对不确定的世界”,《北京晚报》2010年4月11日;
唐灿:“家庭现代化理论及其发展的回顾与评述”,《社会学研究》2010年第3期;
杨忠:《家长是孩子的心理辅导师》,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年;
朱永哲、田光华:《生涯教育》(小学1-6年级),新世纪出版社2011年;
杨忠:《家庭心理康教育》,开明出版社2012年;
郑也夫:《语镜子》,中信出版社2013年;
刘瑜:《观念的水位》,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4年;
刘道玉:“什么是成功的家庭教育”,《光明日报》2015年2月3日;
张静芬:“维持康的头脑”,《号角》2015年6月美西南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