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免费课件,幼师得力助手!
教案、课件、资料,一应俱全!

【化作春泥更护花】权威型教育

【幼师宝】2000多G内容,终身免费更新    |    快来体验【智能幼师】,感受智能魅力!

【化作春泥更护花】权威型教育-幼师课件网第1张图片

幼儿教育的方法类型可以分为三种:专制型;放任型;权威型。专制型教育源远流长,在专制社会,父母对子女有绝对权力,叫做“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父母一味地用棍棒教育,大声喧哗反而难以入孩子之耳;又打又骂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总之效果极差,现在越来越少了,不过幼儿园教师打骂幼儿的事情仍有所闻。

家庭中还普遍存在的是放任型家庭教育。父母溺爱孩子,放任不管,孩子不是无法无天,就是毫无能力。这种模式也存在部分幼儿教师身上。

一、溺爱有害

教育者严格要求孩子,孩子才能康成长,溺爱孩子贻害无穷。这一点永远不会变。

2015年澎湃新闻问:有一段时间网络讨论过“熊孩子”,很多人都拿他们没招,你觉得熊孩子的教育问题出在哪里?如何解决?

香港广播节目主持查小欣答:这个是父母给孩子打的底不好,就像高楼地基不好,地基好楼就不会塌。家里宠得太厉害,孩子乱叫的时候,父母没让他不要叫,这样出去也会叫,家长就会控制不了局面。而且一些家长也不会觉得这有什么问题,会觉得孩子活泼嘛,快乐童年,喜欢做什么就做什么。但是应该有个理念,自由是有规范的,为什么要有法律?孩子5岁之前,不把地基打好,往后就很难教了。家长不该在孩子面前说,“你很难教”,这是一种暗示和催眠,长此以往,孩子会认为自己很难教。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上海的某个地方,这里生活着一对夫妇,每天忙忙碌碌苦度岁月,女方直到35岁才有了一个儿子,她给自己的宝贝儿子起了个名字,叫林慧建。这个孩子就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一家3口生活的还很幸福,后来宝贝儿子考上了大学了,家里把所有的积蓄都给儿子交了学费和生活费,后来丈夫的单位倒闭了,妻子也下岗了,家庭陷入了困境,丈夫外出靠打工生活、常年不回家,妻子靠捡破烂卖钱给儿子交学费。好不容易盼望儿子大学毕业了、毕业后儿子在家,还是一日三餐等母亲给做饭吃,因为从小养成了经不起打击的懦夫习惯,他母亲多次让他去打工,赚点钱养活自己,他就是不去,还常常与母亲争吵,什么活都不想干,他继续在家当奇生虫,后来他发现母亲还有3万元钱的存折,那是他母亲卖破烂积攒的救命钱,这个号称掌上明珠的儿子不顾一切,他就拼命向母亲要存折,母亲就是不给,这个宝贝儿子就把生他养活他的母亲、用菜刀砍死了,把母亲杀死之后,他就把存折拿走了。在外苦苦打工的丈夫怎么也想不到儿子会杀死自己的妻子,这个本应该幸福的家庭,就这么给破灭了。

2013年随着李双江17岁儿子李天一涉嫌轮奸事件的爆出,早前李双江夫妇做客《鲁豫有约》谈如何培养合格孩子的视频被网友再次翻出。而现在看来,李双江夫妇在节目中所说的话,不禁让人感到十分讽刺。1996年出生的李天一,年仅4岁时就被选为中国最小的申奥大使,十岁就加入中国少年冰球队,早在几年前就开始了海外求学生涯。其父李双江和母亲梦鸽对这个“老来得子”溺爱有加,他们曾在《鲁豫有约》中毫不谦虚地称赞“儿子得到了我们的好遗传”。节目中,李双江还谈到由于幼年受父亲严厉管教,对于幼子的教育有经验了,“孩子嘛,就是有个性有棱角的,不能要求他都听话”,“不要把孩子得罪了”(凤凰娱乐综合)。心理学家阿德勒对这种宠大的孩子素有研究:无论用什么方法他只是为了获取优越感而已,而不是努力改善其境遇。一个喜好夸口的孩子,会表现出其优越情结,可是,如果我们观察他的行为而不管他的话语,就会很快发现他的自卑情结,所谓“奥迪帕斯”情结。这种情结的牺牲品多是被母亲宠坏的孩子。生活中,30多岁都没有固定职业,或拖延结婚的人,多半有这种自卑情结。

2014年2月19日《北京晚报》报道:26岁朱小姐从小被父母娇惯,婚后坚持与父母同住,母亲每天给女儿穿袜子,这丈夫当得就有点惨。还有:七旬老人步履蹒跚给孙子送包子,儿女上大学把衣服快递回家给父母洗。中国式父母常让人有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悲凉感,甘愿为孩子牺牲一切,其实有时对亲子双方都是伤害。

在家溺爱、在外“护犊子”者并不鲜见,尤其时下,一些父母不顾尊严、原则,看子女眼色行事的所在皆是。看似“儿童的天堂”建到中国去了。林则徐说过一段发人深省的话:

“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这话说得何其透辟又何其超脱。子孙如果真的像我一样卓异,那么,我就根本没必要留钱给他,他自己会挣钱,一个人贤能却拥有过多钱财,反而会消磨他的斗志;另一方面,子孙如果是平庸之辈,那么,我也没必要留钱给他,愚钝却拥有过多钱财,更会增加他的过失。可在今天,能真正读懂并践行林则徐这段话的家长,又有多少人呢?你授之以鱼,何如授之以渔?

二、权威型教育的表扬和批评

    在未成年人教育中,只有权威型教育的效果好。教师和父母有权威,对孩子有影响力。教育者热爱孩子,孩子听从教育者。对孩子有表扬有批评。

喧嚣一时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其实还算不上是一种观念体系,顶多是某种态度或是情感基调,绝无严格的公理系统。这些年在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频繁出现的一些教育滥调,打着教育改革的旗号,搞乱了教育者的思想。什么“情商人脉快乐教育”、什么“无批评教育”、什么“赏识教育”、什么“你真棒”教育,不一而足。这里说的是,表扬批评是教育者经常使用的教育手段,由于是经常有人支招说这是万应灵丹,所以教育者拿来便用,很少有人去考虑使用的效果如何。那么作为教育者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如何使用批评和表扬呢?

首先说说表扬,人的一个需要是渴望被他人肯定,幼儿也是如此。作为一个教育者当然要懂得表扬,采用表扬的方法教育孩子。有着强烈自尊心的孩子会比成人更渴求肯定,这是孩子的心理特点所决定的。表扬的作用是让孩子认识到自身的优点和长处并乐于不断的保持和更大的发扬下去。当我们知道适时、适度的表扬能激励孩子对其产生积极的效应的同时,也不可忘记不当的表扬将会引起强烈的负作用。即使一般的倾向是孩子喜欢听好话,但当赞扬被认为是迎合奉承时,这个作用就消失了。在日常家庭教育中不当的表扬方式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一是夸大事实的表扬,这种以点代面人为拔高的表扬,会使孩子不知所云,觉得表扬贬值了。家长告诉孩子他是最棒的,这种说法对孩子有害。因为这样的话,孩子就不会谦虚,对自己就不会有清醒的、客观的认识,将来也不会接受失败。有的家长表扬孩子很搞笑,孩子骂人,说是他语言能力强;孩子打人,说是他动手能力强,简直匪夷所思。

二是重复表扬,会使孩子产生厌烦,逐渐对表扬麻木,从而失去表扬的效果。《聊斋志异》中说道:“人情厌故而喜新,重难而轻易。”“纵而饱之,则珍错亦厌,况藜羹乎?” 稀缺是美的要素之一,虽不是充分条件,却是美的必要条件。再好的东西,如果过于泛滥,也就不美了;只有稀缺的东西,才会有冲击力。

三是厚此薄彼的表扬,这种表扬常会使孩子骄傲自满,目中无人,自我中心,唯我独尊,看不起别人。

四是随意表扬孩子聪明,而不是赞扬他们刻苦努力,那些被称为聪明的孩子往往一遇挫折就彻底灰心丧气,把失败原因归咎于自己不够聪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罗尔德韦科说:“夸奖孩子的智力,而不是赞扬他们自尊自强的精神容易使他们产生自我失败感。而那些被夸奖为努力和刻苦的孩子当他遇到失败时,会认为是自己努力不够造成的,因而这些孩子克服困难的能力更强。”

五是普遍的表扬,绝大多数人都得到表扬,效果顶多相当于谁也未得到表扬。学期末,某小学根据学生自己申报的奖项,给每个学生都至少评一个奖,至少发一张奖状,以至于奖项达到了70多种。学校的初衷虽然是为了激励全体学生,但效果很坏。因为物以稀为贵的道理,给每个学生都发一张到几张纸,他们就觉得没有什么了不起的。这是平均主义大锅饭思想作怪,如此赏识教育断不可取。设想一下,如果参加奥运会的每个选手都得金牌,那奥运金牌也就毫无价值了。

心理学家阿德勒分析道:有些孩子只有在受到嘉奖或赞赏时才肯做事。有许多被宠惯的儿童只有在老师对他们格外注意时,他们在学校功课的表现上才特别优秀。对这些儿童,数学经常是他们的弱项。称赞和表扬其实就像香水,你只能闻,不可去尝。

其实,达到完美的唯一途径是教育者像教育者,孩子像孩子的层次系统,而不是某些秉持后现代观念者提议的幼儿园与家庭的无批评教育。他们的口号是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教师和家长。他们认为,任何形式的分层,都是压制性的,甚至是法西斯的。教育者应学会用正确的方式批评孩子,反之亦然。

无论奖励还是惩罚,都是控制的手段,都要以受控者自主性的丧失为代价。控制只能培养谨慎的人,不一定能培养道德的人。奖励与道德的本性不相匹配,道德出于人的自觉自愿。任何控制都是道德的大敌,把它作为道德教育有效性的手段,可能会适得其反。

每晚临睡前,小王先生的儿子乐乐总喜欢在地上翻跟头,弄得浑身都脏兮兮的。王先生和妻子怎么说他也没什么效果,让他很是头疼。从老家来看望王先生的老妈得知此事后,让王先生把这事交给她来办。那天晚上,王老妈说:“乐乐,你每天给奶奶妈妈表演5分钟翻跟头,奶奶给你一块钱的奖励。”王先生心想,这不是更纵容儿子翻跟头嘛,可是他也不好说什么。最近,王先生发现儿子已经好几天没翻跟头了,他就忍不住问儿子:“乐乐,你怎么不翻跟头了?”王先生的儿子生气地说:“奶奶都欠我5天的出场费了,我不演了!”

如果一个家长对孩子说:上学的路上要小心,路上可能有疯狂的车辆,可能有坏人;这当然比哄他说,世界上到处都是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更有温情。当前的许多家庭,是家长对孩子的一厢情愿,是家长替孩子着急。不管家长在这个时期经过如何的煎熬、努力和艰辛,孩子每一个时间段提的每一个要求,还是都被满足了;而孩子却总是完成不了其应该完成的任务,却不用承担任何责任和后果,这就是惩戒教育缺失造成的必然现象。

对孩子适当的惩戒和批评产生的是正效应,反之则会使好事变坏事或坏事变得更糟。要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家长应注意的问题如下:

一是不要过分过量的批评翻旧账,不要夸大其词,把孩子的过错上纲上线,不然就只会引起孩子的反感。二是注意场合地点,一般尽可能地不要当着外人,特别是不要当着孩子同伴的面批评教育孩子,否则孩子的自尊心一旦受到损害,就容易产生破罐破摔的心理,要给孩子留情面、留余地。三是批评不可滥用,批评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孩子来说是非常有效的教育手段,但在短时间中反复使用很快便会失效。四是批评事而不批评人。

有个家庭,家长从不用暴力和呵斥对待孩子。有一次,女儿玩完玩具,妈妈要求她收好放回原处,她假装听不见,扭头看窗外。妈妈不再继续,直到女儿有事来求助。妈妈也假装听不见,扭头看窗外。女儿明白过来,跑过去收拾好玩具,再过来找妈妈,妈妈热情地帮助了她。

一个国家或民族不能在好话中陶醉,一个孩子也不能只听得进好话。如果孩子把夸张叫好收集起来当补药吃,就会发昏自大,带来可怕的后果。真正的人才具有理性的自尊和自信,对表扬批评都能有冷静的判断,不因恭维而发昏,也不因批评而落魄,切切实实做好自己的事情。一个学富五车的专家,听到别人说他无知,他不会在乎,因为他知道自己知识上高人一头;如果有人嘲讽常昊围棋下得不怎么样,他绝不会去吵架。只有自己缺乏信心,自己知道自己有弱点又不肯暴露,才最怕别人说三到四,自己听到一点批评,就如丧考妣,大骂别人。

连孩子都明白,仅有表扬和奖励是不够的,需要鞭策和提醒来平衡。有某央视名人说:是领导给了我尊严。看来他对公民和公民社会还需要扫盲和补课。归根结底,人的尊严别人给不了,是自己给的。好孩子是自己干出来的,绝对不是夸出来的。正确使用表扬和批评会对孩子有所帮助,反之则会使好事变坏事或使坏事变得更糟。另外,实际经常发生的向中位的回归使得人们觉得表扬没什么用,反而批评有点用。孩子这次做得非常好,你表扬他,下次他仍然会表现得差些;孩子这次表现极差,无论你是否批评他,下次他都可能表现得好些。道理在于一种被称为回归均值的现象中,即在一系列随机事件中,一个不寻常的事件后面,无论好坏,总是更可能跟着一个相对更平凡的事件,而这完全都出自偶然。

我们培养出来的孩子应是有活力、有思想、有创造力的人才,而不是唯唯诺诺、人云亦云的芸芸众生。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对幼儿无原则地迁就,更不意味着由此便可放弃“惩戒教育”。没有惩戒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让“跪求零分”者得零分,让恶搞者和违反规则者付出应有的代价,其实是一种有效教育,有利于引导未成年人的规则意识和责任意识。

三、幼儿教育不用从众

说话中只讲论点,而不讲论据的人,就是不讲道理的人,就是古人所称的“妄人”。至于他们识了多少字,留学过什么国家,权力有多大,职称有多高,都与此无关。现在有关幼儿教育的言论,又多有“不输在起跑线上”、“无批评”、“你真棒”、“全赏识”一类的老生常谈、人云亦云,不但流于浅薄,而且误导家长和幼儿教师。人们应该就幼儿教育中的实质性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警惕教育中的从众行为。

从众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凡蹈袭他人的片言余论与行为,套用别人说过的话,而毫无自己的创见,叫做“拾人牙慧”,从众心理会产生从众行为。当然,与他人行为相同不一定不好,许多情况下,这样做会省时省力。当个人判断多数人的意见正确,自己就应该采取同样的行动,这就不是从众,而是自主。人们为什么不去检验,而宁愿相信权威或他人的说法呢?原因是这样的:人的思考是昂贵的,思考需要人脑部的活动,会消耗大量的能量,而能量是一个人有限的资源。思考会占用一个人做其他事情的时间和注意力,一个人总是思考,可能就影响了他觅食、交往、躲避危险等活动。不过科学认为,幼儿教育中教育孩子兹事体大,教育者还是应该自己认真思考,不可一味地从众。

我们看到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成功,一些父母们会互相攀比。常常会从幼儿园开始,有的父母为孩子安排了名目繁多的校外功课和活动,包括汉语,英语、数学,绘画,音乐,舞蹈,体操等等。有时孩子的学习似在填鸭,强行灌食,使其长胖,以便可以上桌。然而幼儿少儿承受不了过大的压力,他们需要轻松,玩耍,自我思考,自我组合,自我恢复。否则,他们就像滴了激素的幼苗,就像用光了的电池,一时光鲜,却不能持续进步。

“人比人,活不成”。教育者不要总去和别人比,更不要一味地去效仿某个家庭某个教师。每一对夫妻、每一个家庭、每一位教师都有属于自己的境遇,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涯,不可能完全拷贝别人的幸福,能够活出自己的快乐就好。幼儿教育该怎么做很难有统一的标准,因为每个孩子,每个情况,孩子的阶段,具体的环境都不一样,但不能做什么好像有一定之规。忌讳的是:什么都听别人说的,特别是初为父母者和初为教师者,对幼儿的教育不摸门,别人说什么听着都有道理。这也似乎无可厚非;但如果孩子已经比较大了,教龄已经比较长了,还是凡事要看看别人怎么说,会容易犯错误。同时忌讳别人说什么都不信。与人交流可以克服自己的盲点,朋友的金玉良言可以免去自己教育的很多麻烦,教育者不能一味固执己见。

那么,教育者在从众和全不听之间的平衡该怎么掌握? 是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我们要多听不同的意见,衡量自己教育对象的情形,考虑孩子的性格和对不同事物的接受能力,找一个适合自己教育对象的办法。最后的主意还得自己拿,但做教育决定要有充分的理由,符合育儿的科学规律。

从众这种思维方式在家庭教育中表现为爱跟着别人走,爱随大流,造成幼儿教育无特色,教育者无特点,孩子无特长。有的教育者惶惑于不知道如何判断与选择,因此教育者的学习和独立思考越发重要。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
幼师课件网 » 【化作春泥更护花】权威型教育
分享到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