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是情绪适度。这是人的心理康的第二条标准,具体而言是:喜怒有常,不焦不躁,适应良好,善于调节。
情绪和情感是人类一种较为复杂的心理过程。情绪是人的反映客观事物和主体需要的关系。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情感伴随需要和认识而产生,由低级向高级逐步发展,例如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都属于高级的情感。教育中需要从小培养幼儿康的情绪情感。
人不仅有理性,同时也是情感动物。认清了非理性的积极力量——正是我们不理性的一些地方使我们极富人情味。从这个角度看待非理性意味着我们不应争取完美的理性,而应欣赏那些使我们受益的不完美、认清我们希望克服的不完美并设计我们周围的世界,使之利用我们不可思议的能力而克服我们的一些局限性。理能使世界沉静;情会使世界活泼。没有理,世界将是一片混乱;没有情,世界就将死气沉沉。情与理的有机结合,使世界处于活而有序的状态之中。每一个人都是一团谜,是由矛盾复杂的激情、态度和欲望组成的迷宫。人的生涯中总会有成功和失败,生活中充满了酸甜苦辣。我们不是要逃避困难,而是要尽量想法增加愉快的体验。如果一个人经常无所事事,不爱学习,生活单调,没有追求,对事业没兴趣,就容易产生情绪困扰。
在一个康人的身上,理智和情感是协作的,倾向于殊途同归;而二者如果冲突,则是病态的产物。生活中我们看到,有的人动辄发火,其实是他知道自己的能力不行,脑筋不灵,看到别人比他强,就以发火来掩盖自己的无能和自卑。有的能人也偶然发火,但绝不会经常暴跳如雷。调侃与幽默有时能化解人的不良情绪,使得事情向好的方向发展。
通常一个人遇到表扬会高兴,遇到不如意的事就会抑郁。如果这些情绪变化在正常范围以内,对人体的影响不大,也不会引起疾病。要是一下子受到刺激太大,超过了正常限度,或者长期经受持续的刺激,就容易引起疾病。当代心理学认为,人类的情绪分为基本情绪和次级情绪。基本情绪有五种:快乐、悲伤、愤怒、恐惧和厌恶,它们分别对应于特定的躯体状态。次级情绪是上述五种基本情绪的细微变体,比如,欣喜和惊喜是快乐的变体;忧郁和惆怅是悲伤的变体;惊慌、害羞与焦虑是恐惧的变体;憎恨是愤怒的变体;鄙视和轻蔑是厌恶的变体。
目前在心理康教育中普遍存在一种错误的说法,认为:积极情绪好,消极情绪不好。还冠以积极心理学的大帽子,说什么积极情绪是正能量。其实,悲伤可以让人释放压力;十足的快乐会让人满足现状,制约发展;恐惧可让人回避危险,有利于生存;愤怒后果是攻击性,这是双刃剑,人类发明了体育和棋类等活动来转移攻击性。一个心理康的人,是各种情绪都能表达的人,他的情绪比较适度,他的认识较少受到欲望、焦虑、恐惧、希望、盲目乐观或悲观的歪曲,很少有自我冲突,不会跟自己过不去。澳大利亚研究人员有新的发现:情绪低落的人不容易冲动,不容易受骗,回忆目睹的事件时不容易出错。积极情绪能激发人的创造力、适应能力和自信心,但消极情绪会让人精力集中,冷静思考,更加谨慎,有利于综合处理各种信息。消极的情绪如愤怒、悲痛、烦恼、厌恶是人类演化形成的重要心理方法。尽管这些情绪体验一般会带来痛苦的体验,但对于人的生活有重要作用:第一,它们指出了出现问题的事件,帮助人们集中注意力在这些事件上,很快地筛选掉无关的事件。第二,消极情绪对于储存在记忆中的事件做了标识,以便人今后容易在记忆中提取。第三,消极情绪导致行动,使得人们努力去减少不利的事情。
当然,长期的、持续的、严重的消极情绪对人的康不利。人的生活中常常会遇到紧张、冲突及困惑的情况,更为严重的是我们往往无法顺利、正确地找到自行调节的方法,容易产生冲动性。有的人由于敏感性较高,很容易因为一点小事或一句话而心灵上受到伤害。一些人的情感易受刺激且敏感性强而导致情感的紧张性。如果人的学习、工作或生活压力大,会使情绪经常处于紧张状态,也会产生不安和自卑等情绪。情绪适度是说:人的情绪过犹不及,有时候,情绪太放松了固然不行;情绪太紧张了也反而达不到目的。
这里推出幼儿情绪教育三步曲: 第一是察觉孩子的情绪。幼儿如同成人一样,他们的情绪背后有其原因,不管他们是否清楚原因何在,当他饥饿时得到食物会喜笑颜开。当父母和幼儿教师发现孩子有不明来由的生气或沮丧时,不妨认真了解他们生活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并且运用一些方法来引导孩子安全地表达各种情绪。 体察情绪是与孩子亲近和教导孩子的机会。一些父母和幼儿教师试图忽视孩子的负面情绪,希望他们的情绪过去,但常发现效果不好。事实上,情绪的抒解需靠教育者协助孩子澄清情绪、了解情绪,才不致使情绪扩大或恶化。
第二是同理的倾听和确认孩子的情绪。孩子的情绪需要父母和幼儿教师注意他们的身体语言,如脸部表情和姿势。同时别忘了,孩子也会观察父母与老师的身体语言。因此,教育者可以用一种轻松但专注的态度和语气、不带质问的反应,如说:“你今天看起来有点累。”然后,等待孩子的反应。父母和幼儿教师要帮助孩子以言语表明情绪 当教育者看到孩子流泪,可用同理心来反应:“你觉得很伤心,是不是?”这不仅让孩子了解,而且学到描述情绪的字眼。研究显示,一个人如能以适当的言语形容情绪,可以帮助自己在神经系统上得到宽心或镇静的效果。当然,不是教育者告诉孩子该如何表达情绪,它只是单纯地协助孩子发展表达情绪的语汇。孩子也如同成人一样,他们同时亦会有两种以上的混合情绪,因此父母和教育者可以让孩子了解这是正常的。不要总对孩子一本正经,更不要声色俱厉,要多和孩子一起欢笑:因为笑声能让孩子更加热爱生活;引导孩子积极、轻松愉快的看待事物。家长和幼儿教师对幼儿的爱要稳定,不要一会儿晴,一会儿阴,变化太快。
第三是与孩子商讨解决之道。让孩子了解自己的情绪不是问题,偏差的行为才是问题,这是帮助孩子成长和进步的关键。与孩子一起讨论问题的解决。举例而言,教师可以如此说:“你很生气小唐咬了你,如果是我也会生气,但你打他是不对的。让我们想想有没有其他解决的方法。” 当孩子发生或讲起一件事时,不一定就事情本身回应他,而是要就孩子对这件事的感受作出回应,这样通常比较有效。有时幼儿闹情绪,也可能是缺乏某种营养。儿童营养不良会导致发育不良、肥胖、消瘦、龋齿、脚气病、消化道疾病等多种病症。孩子营养状况不良往往在疾病发生前就出现一系列征兆,情绪异常即为信号之一,家长和幼儿教师不妨从调整饮食和教育儿童改正不良饮食习惯入手。
我们不能要求一个人没有情绪,但一个人要知道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关键是人的情绪要适度,当愁时则愁,当乐时则乐。当愁之时反乐,那是阿Q;当乐之时反愁,倒也不必。我们要求幼儿情绪适度,关键是教育者的榜样作用,喜怒无常的成人难以培养出喜怒有度的孩子。成人调节情绪又有各种方法,如用理智调节,用其他情绪调节,用行为调节。然而其中最根本的一个方法是升华。在物理学中,固态物质不经液态直接转化为气态称之为升华,心理学中则把消极情绪上升为创新就是升华。例如,歌德失恋后,写出《少年维特之烦恼》,这就是升华。又如,物理学家普朗克在研究物理时,家庭屡遭不幸:妻子去世,两个女儿又先后去世,一个儿子死于战争。他用加倍的工作来转移自己内心的悲痛,结果提出了量子理论,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是一种升华。一个自信的人不怎么念叨自信;一个快乐的人是一个认识到自己不一定需要快乐的人。这些年“一切为了快乐”、“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等一大批新的提法甚嚣尘上。无论这些观念的创造者出于何种目的,也许他们的初衷也是为了孩子的发展,但从实际情况看,将这些理念付诸实践并不是容易的事情,而其中许多时髦的理念更像是昙花,转瞬即逝。作为教育者和教育研究者,在新观念蜂拥而至的时代,能否把握变革大潮中真正有价值的且可以发展的新理念,从而推动教育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认知正常也好,情绪适度也罢,我们观察一个人,无论成人还是幼儿,关键是看他的行为。行为协调是人的心理康重要标准,下面一节详述行为与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