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年的学校什么样?教师角色将怎样改变?课堂的形态与性质会如何变化?
自2009年开始,WISE每年都在卡塔尔首都多哈聚集一批有影响力的决策制定者、专家学者和从业人员,一起探讨教育创新和促进世界教育发展的具体方案。不久前,首个致力于教育领域的创新和创造性行动的国家化平台——世界教育创新峰会,专门进行了“2030年的学校”调查,网上问卷调查汇集了全球WISE社区超过15000位成员中的645位专家的观点。
– 2030年的学校 –
趋势一:创新是未来教育的主题
正如调查结果所显示的,创新是未来教育不可或缺的。这一点已经达成高度共识,而且这里创新概念的范畴已远远不仅限于教育各个层面上新的教学工具、修改的目标、原创的教学法,以及对传统角色的重新定义。
专业未来学家协会前主席约翰·马哈菲表示:“创新有更重要的非技术性方法,如不按年龄给学生分班就是一个社会性的和教学法上的创新。”同样广为认同的是,学生评价的传统方法必须随体制本身一起发展进化。评价体系的改革将是未来教育改革的关键环节之一。
趋势二:教师传统角色将消解
正如83%的专家预测,教育将变得更具个性化,教师的传统角色也被期望产生变化。马哈菲预想传统教师的角色将会消解,取而代之的是“学习的促进者”。苏伽特·米特拉教授对传统教师也持相似观点:“我们不需要知晓一切的人,我们必须对他们放手了。”这一点体现了师生关系的一种根本的转变,教师完全主导的角色正在向师生共同引导课堂发展。
趋势三:教育语言走向全球化
当前,在其他领域开始的全球化进程同样适用于教育。正如语言学家和哲学家诺姆·乔姆斯基阐释的那样:“英语已经毫无疑问是全球语言了。但是现在这股力量已经有所衰减,中文的影响力正在扩展,然而在我们所能预见的将来,我认为英语仍将占据主导地位。”
趋势四:学校将成为一个以课堂为点的全球交流网络
在通往更具交互性和指导性的学习之路上,首先学校要变得更具协作性。广为认可的是,基于网络的技术将有助于未来学校的建设。然而,这并不会使学校消解。以约翰·马哈菲为代表的专家们强调了提供一个学习发生的实体场所的重要性,他们设想未来的学校是“一个有社会交互的学习环境”。同时,苏伽特·米特拉教授强调在线学习和团体学习并不是相互排斥的,“我们不应该混淆在线学习和独自学习。你们可以互动和合作,看着同一个屏幕”。
由一个单一演讲者主导的教室将变为研讨室,学生可以在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学促进者的指导下聚在一起交换想法和观点。在这种形式下,用米特拉教授的话说,学校变成了“一个由学生自己安排学习的实体场所”。
趋势五:专业资格认证和技术能力将挑战传统学位
专家们对于资格认证和评价的问题仍有分歧,39%的人认为学位仍将是最重要的评价方法,而37%的人则认为传统的学位将被专业资格认证替代。亚塞尔·贾拉尔认为,我们在学校学的许多东西和未来的劳动力市场是毫不相关的:“我们应该从一种用传统学科训练人的思想方法中解放出来,而更注重有操作性和适用性的东西……学位对于未来生存来说可能是一个必要条件,但它毫无疑问不是一个充分条件。”
然而,不论采取何种形式,我们的关注点都在于它是否能够满足未来教育的需要,特别是能否满足学生未来生活的需要,而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方面获知更全面、更完整的信息。
趋势六:基于公共和私人资助的混合模式将是教育最优的选择
调查中70%的专家相信国家财政将不再是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相对的,学校将主要由私人企业和家庭资助。在这个意义上,就业能力和市场力量将对学校课程产生直接的影响,这就引发了某些课程是否应该抛弃的问题。
关于公立教育和私立教育的问题不仅仅是教育的问题,也涉及国家经济和社会问题,这需要我们在未来教育发展的道路上继续探索。
– 这是一次进化而非革命 –
“2030年的学校”调查的数字似乎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故事,一个包含着关于未来教育系统的剧烈变革和前瞻性观点的故事。虽然创新是讨论未来学校时的普遍主题,但不要把创新的需要和变革的需要混淆,这一点是很重要的。正如诺姆·乔姆斯基所说:“我们需要做的是扭转这样一个局面,有些东西正在损害着我们教育系统中好的方面,我们想要阻止它。”
即使未来教育的美好前景让我们欣喜,推进教育发展的成果也很多,但教育的发展也应契合整个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循序渐进,同时反思、回顾过去的经验也同样重要。这是一次进化,而非一场革命。
该调查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未来教育的图景,这是在对当前教育问题和全球发展趋势的思考下产生的富有创新性和实践性的解决方案,也是基于对当前教育中落后要素的批判和对未来教育的构建中产生的美好期望,亦是向全球各界关心和致力于发展教育的专家学者和一线从业人士发出的充满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召唤。
不论这项调查有多少现实意义,它的可操作性和适切性又如何,这些富有创新性的观点和创造性的实践方案都体现着我们对当前教育问题密切的关注和对未来教育发展的殷切期待。
文章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