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幼儿园课程的多元化
在我国现代幼儿园课程发展中,理论上已经很模式化并且在实践中又被广泛接受的课程主要有分科课程、单元课程、领域课程、活动课程、整合课程以及蒙台梭利课程和瑞吉欧课程等。
我们实验幼儿园使用过的教材有《教材教法》、《单元课程》、《主题教育活动》、《五大领域指导丛书》、《综合课程》、《整合课程》、《渗透式领域课程》等等,这也可以说是幼儿园课程的发展变化在我园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教材教法》这本教材基本上是以分科教学形式为主。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只重视知识的纵向联系,而不能拓展幼儿横向知识,且此教材内容选择上也不是那么丰富,随着时代发展,不能满足现代幼儿的要求。
《单元课程》、《主题教育活动》教材是陈鹤琴所提倡的课程理论及其实践的影响而形成的。此课程强调说儿童整体生活中的某一事件或某一中心主题来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加强了内容横向沟通以及与儿童生活的联系,但这课程不考虑主题与主题之间相互衔接,又拒斥了对具体知识技能进行纵向提升和深化的教育研究。
《五大领域》课程曾经是大家很喜爱的教材,尽管它在形式上仍以学科或较大的学科为中心来组织课程内容,但学科知识分类并不严格,而是把相关知识囊括在一个相对大的领域内,如幼儿园“科学”领域就包括了地理、物理、环境、生物等学科内容。一个语言活动方案中包含着语言、绘画、音乐、体育等方面的内容,在幼儿园实施过程中,往往把领域理解成几种学科知识的简单拼凑,因而在组织每一个具体活动时,也往往追求各科知识的齐和全,这样也导致教学效果很不明显。
《综合课程》针对以往分科教学中知识各自为政,相互脱节或重叠,对各科之间的联系缺乏研究,对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过程缺乏整体性思考等弊端,实行三个方面(内容、手段、过程)的综合和三个层次(主题活动、一日活动、个别活动)的综合,从而打破了分科界限,把各科教育组成一个有机整体,以发挥教育的整体效应,并努力保持各科的系统性和相互联系。综合课程强调活动性,在各个综合活动中有机融合了康、社会、语言、科学和艺术等多个领域的内容和要求。我们使用过程中,发现《综合课程》还是比较适合我们城乡幼儿园的,内容朴素,挺生活化。不过我们也不是机械全盘照本宣抄,而是根据幼儿的发展需要灵活选择内容,对不适合在我园开展的活动就摒弃或改编,尽量做到教材内容为孩子服务,一切以孩子发展为前提。
《整合课程》是一种新的课程理念,课程形态。他强调了课程的儿童主体与文化社会价值的整合,强调学科中知识、技能与能力的整合,强调儿童认知与情意发展的整合。比如一些语言、社会、康、音乐活动中往往都有请小朋友用自己的身体动作、肢体语言来表现某一动物特征,或表现某一植物的生长,或表现某人的情绪变化等,孩子们形象生动的肢体动作,常常使孩子们笑声不断,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大大增强,情绪能一直保持高涨,愉悦的笑声能延续很长时间。孩子们的情感体验得到了丰富。在《整合课程》实施中强调了情趣游戏,强调了情感体验,强调了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有机地将智性、情性与德性结合,使儿童在知识、道德、审美的有机融合中,获得全发展。
《渗透式课程》是对五大领域课程研究的深入和发展,它力求吸收领域课程和主题综合课程的长处,同时尽可能避免它们的不足。此课程关注领域,某一内容是语言还是科学领域?关注领域划分的多种可能,如“有趣的昆虫”是科学还是社会领域?还关注不同领域间的相互渗透。话题是作为课题设计和实施的虚线,就是使不同课程领域在保持领域自身系统性的同时,与其他领域产生横向联系。渗透课程还包括一日生活中日常生活、专门活动及游戏等环节之间活动和经验的渗透,任何活动都可以实现领域间的渗透。幼儿获得的经验是整体的。我们在实施中要有渗透意识,养成渗透习惯,具有渗透能力,才能更好地实施渗透式领域课程。
我园在经历一段时间课程实践发现,每一种课程模式设置都有其特殊的背景和条件。任何一种课程模式在一个具体实施过程中,都必然会产生局限于该园历史的特定合理性和不合理性,离开了具体幼儿园,任何人都不能简单下定论:哪一种课程模式会更好一些。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