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你来了,记得先点后朴教育?关注我哦~
·徐则民·
特级教师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幼教部教研员
《后朴幼教人专业学习笔记》专栏 · 第1260篇
1478字|阅读时间约3分钟
角色游戏:
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想象,创造性地反映个人生活印象的一种游戏,通常都有一定的主题,如娃娃家、商店、医院等等,所以又称为主题角色游戏。
角色游戏是幼儿期最典型,最有特色的一种游戏,因为角色游戏既能允许幼儿尝试一些在真实生活中无法承担的角色和责任或者行为,比如做妈妈、做科学家等,又可以给幼儿机会与同伴交往 ,解决一些情境性问题,提升幼儿人际交往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角色游戏的水平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
当幼儿拥有越多的生活经验他们就越有可能玩出高水平的角色游戏,因为他们创造复杂的生活场景,不断增加游戏难度;
二是教师为孩子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今天文章分享的内容其实就是教师习惯于固定的角色游戏主题而不能给予孩子更多游戏自主权,这就会导致很多幼儿新鲜的生活经验无法用到游戏中去,也往往容易脱离幼儿当下的生活兴趣。
正文
我曾经询问教师:角色游戏为什么总是这些主题,且都以“一条街”命名?
很多青年教师回答我,说是自打他们参加工作的那天起,看到的游戏主题就是这样的。
而老教师则反问我:不玩这些主题,难道还有其他主题可以给孩子玩吗?
也有一些教师这样告诉我:这些游戏主题来源于教师对儿童经验的分析,给幼儿玩这些游戏是最恰当的。
在孩子们的角色游戏中,我看到了木乃伊、花仙子和恐龙;
孩子们今天搭城堡,明天建狗窝;
孩子们抓坏人、做警察、开飞机、玩蹦床;
孩子们扮公主和王子结婚,做主持人,当明星走红地毯。
前不久,在一所幼儿园,我亲眼看到了孩子们在游戏中再现当前热播的电视节目《奔跑吧,兄弟》的情景。
孩子们在身上贴了各自的名牌,追逐着玩撕名牌的游戏。你若不仔细观察,就可能会纳闷:“一群人就这样跑来跑去,有什么意义啊?”可当我跟着孩子、听着孩子的对话时,却忍俊不禁——“XXX是内鬼!XXX是内鬼!”
在孩子们休息时,我上前与他们聊天,询问“内鬼”是怎么一回事。
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说:“电视里有内鬼,所以我们也有内鬼!”“内鬼就是一个人呀,谁今天是内鬼,谁今天就要去抓人!”
孩子们的解释并没有让我这个没看过节目的人明白多少,可看着眼前孩子们兴奋比画的那股子劲儿,我从心底里相信他们的游戏情节是有道理的。
不是孩子不会玩,而是长期以来我们总是圈出一些内容给孩子玩,孩子在玩的其实是我们以为的游戏;
不是孩子不愿意告诉我们他们喜欢什么,而是我们还没有这样的心胸来接纳和倾听。
当我们不知道孩子想要玩什么时,我们能否不急着把活动全部预设好,想当然地提出我们认为“应该蛮好玩”的内容?
当孩子们唧唧喳喳地诉说自己的计划,甚至很多主意明显还不靠谱时,我们能否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先顺应他们的想法?
当教室被搞得乱糟糟时,我们能否忍耐一会儿,认真地追踪一下孩子玩的过程?
快点亮这颗爱幼的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