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图 或 扫描下方二维码
收看完整视频
·让孩子像孩子一样学习与生活·
文 / 寿丹云
教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越来越多的家长秉着“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执念,压缩孩子的游戏和运动时间,让孩子超前学、打卡学、内卷学,这样做效果如何?对孩子的发展是否真的有益?8月6日晚,上图讲座暑期“科学育儿大讲堂”为我们请来了上海市特级教师,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幼特教部主任徐则民老师,为广大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带来了题为《游戏中的“哇”时刻》的讲座。
徐老师通过大量实例,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儿童游戏的分类,游戏与儿童发展的关系,成年人应在儿童游戏中做些什么,不仅解答了大家的困惑,更启发了大家的思考。
徐老师说:“很多家长觉得游戏是‘傻玩’,是浪费时间。殊不知,游戏反映、巩固、促进了幼儿的发展。” 儿童游戏可分为四大类:装扮游戏、结构游戏、运动游戏、智力游戏。徐老师指出:装扮游戏培养了孩子的叙事能力以及主客体意识、社会性;结构游戏则对孩子的空间知觉,精细动作发展、想象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运动游戏培养了团队意识和战胜困难直面挫折的勇气。
游戏是孩子享受已知的过程,孩子在游戏的反复中自我练习,在反复中不断抛弃,理解遵守规则的重要性,通过自发主动的游戏,在感性的直接体验中学习成长。
那么,成人在孩子的游戏中可以做些什么呢?徐老师以一次幼儿园的家长开放活动为例,幽默风趣地演示了最常见的几种家长类型:有全程放空漠不关心的冷漠型;有觉得孩子在玩垃圾浪费时间的嫌弃型;有不断打断孩子给孩子拍照的拍照型;有命令孩子听从自己的指挥型;有直接上手的帮忙型。大家不妨照照镜子,对号入座,看看自己是哪一类型?
徐老师给出的专业意见是,成人应为孩子提供游戏材料,确保游戏时间;准备纸笔,鼓励孩子记录游戏的过程,进行总结反思,耐心倾听孩子的记录;欣赏接纳,适时交流,在孩子有兴趣的时候开展讨论,激发孩子的内驱;用游戏的方式促进孩子发展。
鲁迅先生曾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认为:“游戏给孩子快乐、知识和思想。小孩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对孩子来说,游戏就是工作,工作就是游戏。”对儿童年龄特点的尊重,就是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今天,每个家长都面临着这样的选择:是尊重规律,选择高质量的陪伴以静待花开?还是选择焦虑,加入内卷拔苗助长?在讲座最后的提问环节,徐老师还讲到了自己孩子0基础进入小学学习拼音的例子,更给在座家长带来信心和安心。
童年不可逆,教育要遵循儿童的天性和发展特点,对儿童进行引导,从而健全其体魄,高尚其道德。让孩子像孩子一样地学习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