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做好入学准备 提升幼小衔接活动实施质量》 ——徐则民老师专题辅导报道纪实
幼小衔接,是幼儿成长过程中一个自然而重要的阶段,是顺利实现幼儿园到小学的衔接的平稳过渡,对幼儿成长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学期,大班中心组围绕幼小衔接这些事,将积极开展《基于观察的识别与支持——在幼小衔接活动中的贯彻和落实》的系列主题教研活动,目的是引导全区大班教师在观察的基础上,识别幼儿对幼小衔接的需求,设计各类能有效支持幼儿顺利适应小学生活的活动,将幼小衔接落到实处。
2020年9月23日下午,区大班中心组拉开了本学期第一次活动的序幕。本次教研,中心组特邀了《上海市幼儿园幼小衔接活动指导意见(修订稿)》主编、上海市特级教师、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幼特教部主任徐则民老师,利用区大班教研组钉钉群平台,开展了题为《科学做好入学准备提升幼小衔接活动实施质量》的在线专题讲座,区中心组全体成员、全区大班教研组长共计350多人聆听了本次讲座。
徐老师的讲座有实证有案例,既剖析了当下幼小衔接工作中的问题,还深入解读了《上海市幼儿园幼小衔接活动指导意见(修订稿)》,接地气、干货满满,为区内各幼儿园后续有效科学地开展幼小衔接活动带来启迪与思考,受到参会老师的热烈欢迎和一致好评。
-
如何直击问题,精准聚焦,让幼小衔接工作有效实施
-
小学化(评价指标)
-
片面性(重智轻情)
-
单向性(单项衔接)
-
突击性(后期开始)
-
表面性(形式主义)
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一起来听听徐老师怎么说——
(一)聚焦适应性问题,明确幼小衔接阶段幼儿发展目标
-
幼儿发展目标的形成
(二)明确“幼小衔接是长期性而非一时性的活动”
-
打破已有认知
有不少老师认为:幼小衔接主要是在每年大班的4-6月份开展,结合《我要上小学》主题活动落实。徐老师为我们纠正了该错误观点,强调“幼小衔接是长期性而非一时性的活动”,仅靠三个月的时间来培养儿童的倾听能力、专注力、任务意识、时间观念、规则意识等,是远远不够的,它是一个长期性的培养过程。
(三)确保“一日生活中的渗透教育”“针对性主题活动”
-
“一日生活中的渗透教育”如何实施?
徐老师以来园活动为例,讲述了如何在一日生活中渗透教育,提醒教师关注每一个寻常时刻。
-
“针对性主题活动”实施的重点提示。
在“针对性主题活动”《我要上小学》中,徐老师建议我们在关注“集体教学活动”和“个别化学习活动”的同时,还要对“实践体验活动”和“亲子活动”加以重点实施,给孩子创设更多的实践经历和体验,并携手家庭和社区,使多方达成共识,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做好衔接工作。
(四)形成反思性实践的工作方式
徐老师指出,在幼小衔接的各类活动实施中老师应该要做到“反思性地实践”和“实践性地反思”,形成一个循环往复螺旋上身的工作方式,使幼小衔接真正成为“有效衔接”。
(五)园所建立方案、落实培训,建立幼儿园和小学的互通机制
在幼小衔接工作中,幼儿园与小学的双方配合与协作是不容忽视的环节。双向衔接是解决幼小衔接问题的必由之路。
徐老师建议,要建立幼儿园园长和小学校长的互通机制,搭建联合教研平台,提供一年级教师和大班教师的对话机会,有助小学教师理解、认识幼儿的在园经历,从而共同关注幼儿的年龄特点,为“无缝衔接”创造条件。并且幼儿园要坚决杜绝“小学化”倾向,科学地设计和开展幼小衔接活动,确保过程指导,切实提升幼小衔接活动的实施质量,让幼儿园成为“科学做好入学准备”的主阵地。
(六)坚守“儿童立场”
成人与儿童在解决问题时存在不同的思路,在幼小衔接工作中,教师正确理解“儿童立场”非常关键。我们要时刻牢记“认识”“尊重”“相信”“支持并读懂”这几个关键词,不仅仅要“知道和理解”,更需要转化为“遵循和实施”。
(七)促进每一位幼儿“主动、自信、快乐”融入小学学习生活
在强调儿童立场的前提下,徐老师提出了关注“每一个”幼儿。使之成为“主动、自信、快乐”的孩子。这就强调了教师要以儿童群体或者儿童个体作为观察对象,开展持续定点的研究,养成研究幼儿的习惯。当一位老师能用大量的观察素材和观察数据跟家长进行互动时,才是这位老师真正的面向“每一个”的开始。这些素材、信息不仅可以找到每一个儿童发展的轨迹,每一个儿童发展的问题,也可以找到老师对每一个儿童的关注。
(八)落实真正的家教指导
幼小衔接不仅仅是幼儿园和小学的衔接,同样也是家庭和小学的衔接。徐老师指出,在开展幼小衔接工作中我们也要宣传幼儿园丰富的活动内容以及教育方法;帮助家长认识幼儿的成长规律、学习特点;指导家长了解这一阶段中容易出现的不适应现象;引导家长建立合理期望。在这里,徐老师也提到了,在使用《指导意见》的同时,老师们也要正确使用好《3-6岁儿童发展行为观察指引》。
要引导家长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既了解其现有状况,思考其发展的速度、特点、倾向性,更分析其影响因素,并由此形成针对性的支持与帮助。
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关注到了“整理”在幼儿园和小学里的不同,反思现阶段幼小衔接工作中需要更加重视的环节。
案例中从20个问题到4个问题的转变,即最喜欢书里的什么呢?关于这本绘本,你还有什么问题吗?书名是《天啊!错啦!》,那到底错了吗?这么有趣的一本书,你还想给谁看呢?为什么?从这4个问题里我们看到了“儿童立场”,看到了老师对孩子的支持和尊重,相信孩子是有能力的学习者、沟通者,孩子的学习和发展是充满无限潜力的。
多年来,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一直是我们永恒的讨论话题。徐老师的讲座,帮助我们打破原有思路,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吸收、接纳到了诸多新的实践方法。学习后,大班中心组以小组形式,在微信群中组织全区年级组长展开学习感悟和反思交流。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新区大班老师们的学习感悟,让“反思”看得见——
喜欢本文,请点个在看!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继文和她的中心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