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开展“全国幼儿园优秀游戏活动案例征集”活动。上海学前教育在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托幼处的部署下,全员动员、各部门全力支持,收集、递交了反映近年来各区域、园所游戏研究状态的案例,最终37个游戏案例入选。
当全国各省市“学前人”都在关注“游戏”、关注“优秀案例”时,我们有幸倾听到了上海参评的幼儿教师、园长以及园所所在区域教研员代表的心声,这是他们投入游戏实践、沉浸在游戏研究中的由衷感悟。
孩子,今天有些话我想对你说
做了12年老师,
我以为很了解你,但其实我似乎并不“认识”你。
我以为我很爱你,但其实我并没有爱“好”你。
我原以为,小小的你面对与父母分离,只会用哭闹来表现焦虑,
然而在游戏中,初来乍到的你不哭不闹,却攀登上了高高的小木屋顶。
我原以为,游戏时弄得满身泥沙是你的任性、叛逆和调皮,
你却骄傲地和我说“老师,我用沙子把裤子上的水吸干了。”
我原以为,你会喜欢我精心制作的各种教玩具和琳琅满目的漂亮教室,
可你却总是毫不在意地“乱涂乱画”“大搞破坏”。
我原以为,每天费尽心思设计安排各种活动可以赢得你的心,
可你毫不领情地噘着嘴说“老师,我不想玩”。
那时,我并不知道,
你正在从内心向我炫耀和证明:“我能行、我可以。”
你正在从内心向我呐喊和求助:“把属于我的游戏还给我。”
孩子,
我要感谢游戏让我重新认知你,让我知道该如何爱你。
原来,爬上屋顶不是你的冒失,而是你反复尝试后习得的技能;
原来,满身泥沙不是你的调皮,而是你对大自然的探索;
原来,你画的圆圈不是破坏,而是临摹了毕加索的《星空》;
原来,你想要的,只是让我剪断那些牵着你的提线,让你自由去玩耍、感受和学习。
游戏让我有机会去了解真实的你,
在你的游戏面前,我开始感受到自己“无知”,
原来我懂得还太少太少。
感谢游戏,也感谢你,
让我和你一起成长,教会我慢慢成为更好的老师。
从2015年起,我尝试把空间的建构权、主题的确定权、材料的选择权、道具的制作权、互动交往的话语权……还给孩子。哪怕是面对小班孩子,我也相信“他们是游戏专家”。除此以外,我还认真做好日常观察记录。结果,我看到了“放手”给孩子们带来的巨大成长空间,我有了更多的专业思考,我还得到了同行的充分肯定。
游戏的魅力在于过程中永远伴随着幼儿创造出的意料之外的惊喜以及游戏过后对自己教育行为反思的遗憾。到今天为止,我还不能说,我完全读懂了孩子们的游戏,但我能说我会全力以赴观察游戏,欣赏游戏,在孩子们需要时参与游戏!
作为新手教师,四年游戏实践与研究是我专业成长的过程。以前看到孩子游戏中的徘徊反复,我会纠结该等待抑或是该介入;看到孩子受挫,我会迫不及待提供帮助,但又常常发现孩子没有真正有所收获;我还无数次怀疑“让孩子在自由玩耍中成长”,我质疑教师的专业如何体现?同时,我又犹豫倘若总是教师带着走,这游戏终究不属于孩子,平衡点到底在哪里?如今,我尝试通过大量的观察来判断与思考,我渐渐领悟到“懂他,才是一切的开始”。
我是一名混龄班的青年教师,在我们班里大班遇上小班,游戏遇到混龄,我就真实地看到,一会儿斗嘴分手,一会儿热乎联手;一个着急出手,一个乐当助手。幼儿的游戏行为在我的眼里:正常、有趣、随意、继续……我拍摄着小年龄“弱者”在游戏中“混”成了“强者”;也记录着大年龄“强者”在责无旁贷中“混”成了“能者”,我从中学习宽容、欣赏、观察、支持。我希望孩子们在混龄游戏中,继续“混”得风生水起、“混”得同生共赢。
坚持“站稳十分钟”做好游戏观察,坚持通过教研来研究幼儿,我们充分感受到:成全孩子天性的同时也能成就教师的专业成长。
徐汇区望德幼儿园 园长
作为一所具有70年历史的幼儿园,我一直思考如何成就教师的专业发展。这几年,我们从单纯研究角色游戏拓展到结构游戏、沙水游戏、表演游戏;从室内自主性游戏到户外自主性游戏……这次,我园有两个案例入选“全国优秀游戏案例”,主要归功于多年来我们认真研读幼儿园教师参考用书《游戏活动(2-6岁)》,我们还积极倡导并支持教师真实记录游戏过程,我们将游戏研究贯穿于课题实施、日常教研中,最终成就了教师用一颗热爱之心去“看见”,用专业之心去“看懂”,用智慧之心去“推进”。
杨浦区教育学院附属幼儿园 园长
现在我是园长,我曾经是教师,我知道教师们实践中有困惑、有难点,所以和老师一起研究如何做好游戏的观察与解读、一起研制“观察工具”,是我支持教师专业成长的最好作为……开心的是我们在研究中发现:游戏,没那么复杂,它就是幼儿真实呈现自我的过程;游戏,没那么简单,它是幼儿完整发展轨迹的映射;游戏,支持着幼儿以舒适、独特的方式学习与成长;游戏,也极大挑战着教师观察、解读、实践、反思能力。
嘉定区新城实验幼儿园 园长
这些年来“我的游戏我做主”广为流传,这是对“幼儿主体精神”的召唤与期盼。但“我的游戏我做主”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经历了游戏空间从室内走向户外,游戏环境从相对固定走向“我的场地我来建”,游戏材料从教师精心制作走向“我的材料我来选”,游戏分享也从教师组织的集体讲评走向多种形式的“我的故事我来说”……种种突破,旨在让游戏主权真正回归幼儿。另外,游戏中发生的精彩的故事,也让我们的研究视角悄然发生变化,从最初只关注幼儿的社会性发展逐步转向对幼儿作为一个生命个体的全面、持续性发展的研究。
上海大学附属幼儿园 园长
我最欣慰的是,游戏研究让我的老师在游戏现场说出“孩子,你负责探索,我负责欣赏”。我最大的感慨是,做了多年的园长,这几年的游戏研究让我找到了促进孩子自主发展、教师专业成长的理想幼儿园的办学状态,我将继续为之努力!
长宁区海贝幼儿园 园长
我园有20余年结构游戏的研究历程,一路走来,我们越来越清晰结构游戏看似单一,其实非常综合,体现了幼儿发展的协调性、平衡性、整合性;另外,我们发现幼儿在游戏中是按照自身逻辑持续、系统地呈现已有经验,而且游戏给了幼儿开展深度学习的机会。基于这些感悟,我们坚定了前进的决心和勇气。
谢红
松江区人乐幼儿园 园长
幼儿教育中,有人说“唯爱与美食不能辜负”,我想说“幼儿游戏亦不能辜负!”这几年,为了这样的“不辜负”,我园贯彻市、区两级教研部门的精神,从规范入手,确保游戏时间与场地,为幼儿提供各类游戏的机会;我们还在实践中重点推进教师做“认真的观察者”。未来,我们会在研读大量游戏故事中成就教师“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静安区安庆幼儿园 园长
贯彻“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理念,我们一方面确保“儿童发起的游戏”,一方面尝试探索“教师发起的游戏”。我们发现要站在儿童的立场、诱发儿童的天真学习,是一个在“悠闲”关系中被问题、娱乐、感官所占据,从而释放天性、养成个性、唤醒智慧的过程;让童心在“悠闲”中学习,是一种得以绽放的教育自由。
郑惠萍
静安区芷江中路幼儿园 园长
我园研究的低结构活动是玩,是学,是高质量的探索中学,更是上海游戏研究与发展的一个缩影。低结构,不是简单的游戏方法改进,而是探索一种开放的、符合幼儿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的幼儿园活动范式创新;低结构,崇尚让幼儿表现自己,让教师发现幼儿;低结构活动,要求我们向儿童学习,站在儿童的角度去欣赏、理解儿童的玩;低结构活动,能更好地促进幼儿深度学习,理解、应用、创造,特别是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等能力,有助幼儿走得更远更远。
陆静
嘉定区教育学院 教研员
十多年来,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带领全市幼儿园及教师坚守儿童立场,帮助教师突破游戏理念的认识屏障、解锁教师游戏组织中的固化思维……作为区域教研员,我们努力接好游戏研究的接力棒,成就教师在“更儿童”上发生转变。本次游戏案例评选,让我们再次感受上海学前人的倾情倾力、我们感恩专家团队所提供的专题培训与针对性指导,“以评促建”将激励我们更有信心在区域学前“大视野课程”中加强游戏的研究与实践,我们将带领教师再读教师参考用书《游戏活动(2-6)岁》开展相关教研话题讨论,让理念更好落实到实践中。
”
宋志红
奉贤区教育学院 教研员
这几年的游戏研究让幼儿能决定过程中玩什么、怎么玩、跟谁一起玩;这几年的游戏研究也不断助推教师做“专业的事”。作为教研员,培育区域教师深度观察与识别儿童游戏的行为,站在儿童的立场判断与把握儿童游戏的价值,学会回应与推动儿童游戏的进程,让幼儿在其最近发展区充分发展,这是当下我们积极在做、并努力做好的事。
”
唐晓晴
松江区教育学院 教研员
“坚守儿童立场,坚信游戏价值,坚定教师信念,坚持教研顺推”24字挑战着教研员的智慧与能力,我们继续在静悄悄的游戏研究中,发现儿童,发现教育,发现自己;在热闹闹的游戏现场中,感悟课程,感悟专业,感悟幸福!
”
麻建玲
徐汇区教育学院 教研员
游戏研究的路很漫长,如何实现区域所有园所确保每一个幼儿拥有游戏的权利和机会,过去几年,我们激励有基础的园所“行动中伴随研究”、支持有充分意向的园所“尝试放手”、牵手“尚不自信”的园所“充分感受游戏中幼儿的发展”、最终相信所有园所会聚焦问题、解决问题。
”
蔡志刚
闵行区教育学院 教研员
近年来,从区域整体课程核心理念“创生有意义的成长经历”的确立,到游戏活动中“真正自主”的价值观的不断倡导和强化;从积极承担幼儿园教师参考用书《游戏活动(2-6岁)》使用意见的收集工作,到持续引领全区幼儿园和相关课程基地进行游戏活动实施方式变革的研究与实践;从优化游戏活动的实施,到不断推动各类活动实施中体现“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要求和特征……我们看到了游戏活动实施的变革优化,撬动整个课程实施的优化,是推进课程改革的突破口。
”
耿薇
静安区教育学院 教研员
过去,当幼儿可以自己说、做、思考或商量时,教师却常常“不放心”地剥夺了这些机会,更多地控制发起和组织幼儿的游戏活动……如今,我们逐步改变这样的状态,通过建构区域中心组,从“放”出发,尝试“读”出幼儿当前的水平,“判断”出他们发展的可能性,并辅以教育机智,以期支持幼儿更充分的发展。这样的过程,让我们想明白:真正的师爱是一场得体的退出!
”
■ 供稿 / 审校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 徐则民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上海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