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天天大了,国内的父母开始担忧给不给其零花钱,什么时候给,给多少。国外父母对此似乎并无担忧,让我们一起来借鉴一下:
日本的山本教授认为,孩子的零花钱作为一种文化中介工具,在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孩子们通过使用零花钱来创造自己的生活。
在日本,父母对孩子零花钱的控制有两种方式。
第一种是定期给孩子一定数量的零花钱,让孩子自己安排开销。
第二种是根据孩子的要求或愿望来给孩子零花钱,每一次和孩子协调或者控制孩子的要求。
教孩子使用零花钱是让孩子学会如何预算、节约和自己做出消费决定的重要教育手段。父母尽可能将孩子的零花钱数量控制在与他的同伴大致相当的水平上。至于零花钱的使用,则由孩子全权负责,父母不直接干预。但孩子因使用不当而犯错时,父母不轻易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因为只有如此,孩子才能懂得过度消费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从而学会对自己的消费行为负责。
教会孩子如何存钱。
通过减少送给孩子昂贵物品的方法来激发孩子的兴趣,向孩子解释:如果将来想拥有更有价值的东西,他们就不得不在当前放弃一些价值不大的东西。存钱的习惯会使孩子珍视自己劳动所得。
为了帮助孩子为未来生活做好准备,一些美国家庭还让青少年为自己的电话费和车费以及一部分家庭开支付账。孩子成熟后,父母常会翻开账本,告诉他家中的钱是怎么花的,以帮助孩子了解如何掌管家庭的“财政”。
“节俭和储蓄是美德”,这种传统的价值观在新加坡大人孩子中始终牢固不变。
从银行存款额看,新加坡全国中小学生1992年参加储蓄的百分比超过53%,平均每名学生大约有1144新元存款。新加坡的学生如此会存钱,在于社会与家庭、学校的合力引导。教育部、 邮政储蓄和银行每年都开展全国性的校际储蓄运动。在这种环境下,许多孩子都成了储蓄迷,他们为了防止自己花钱大手大脚,连提款卡也不申请。
问:有一天,我到学校去接我5岁的女儿,她的老师交给我32块钱。显然,我女儿从我的钱包里拿走了33块钱,并在老师发现以前用其中的1块钱买糖吃了。老师把剩余的钱收了起来。我该怎么办呢?
答:保持冷静。
你现在面临两种情况,一种是女儿从你钱包里拿了钱;另一种是她从你的钱包里拿了许多钱。对第一种情况,我们假设你女儿不是偷偷拿的,而是很坦然地,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这里潜藏着更严重的问题,但是你可以告诉女儿不能把钱藏起来,这样做是不对的,一定要事先问一问。至于她拿的钱的数量,这个年龄的孩子通常都不懂得钱的抽象价值,3个10元和3个1元是一样的。等他们在学校里学习了钱的知识后才会明白。你可以帮她数出正合适的零钱,这样她就知道买一个棒棒糖需要多少钱了。不管怎样,这都是一个天真的、孤立的意外事件。
问:我想教5岁和2岁的孩子认识金钱和储蓄。我想带他们到银行开个账户,把他们存钱罐里的钱都存进去。这个想法好不好?
答:给孩子立账户的想法很好,但是换了我,我不会把孩子存钱罐里的钱都存进去。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让他们理解真正银行的运作方式还为时过早,他们只会认为自己的钱再也拿不回来了。在他们的存钱罐里适当留一些钱,让他们看得见、摸得着,看着钱一点一点地增加。
问:我不喜欢只给孩子零花钱的建议,我倒喜欢把零花钱和家务劳动挂钩的做法。您有哪些有效的建议呢?
答:简单化。
●选择家务。给家务活定价,让孩子选择他们喜欢干的活。这个方法对需要钱或者想挣钱的孩子最有效。
●积分制。找一个挂历或硬纸板,每次孩子在家里做完一件有益的事就给他加一分。到周末你可以奖励他,比如1分奖励1角钱。这个方法对年幼的孩子效果最好,他们的工作相对简单,比如叠被子或布置餐桌等。
●反向选择。把孩子的零花钱——比方说每周5元——换成硬币装入玻璃瓶内(也可用角币)。每次你让孩子帮忙干家务他不答应的时候,你就从里面拿出几个硬币。到了周末,剩余的钱就是他的零花钱。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文字由亚太幼教峰会友情提供
2017年亚太幼教峰会
7月8-10日 中国·上海
更多峰会详情请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