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金于2018年3月14日去世的消息震惊了世界,这位人类史上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以其一生卓越的成就和不屈的意志,成为跨越种族和民族的全民偶像。
霍金一生成就卓著,不仅获得世界物理学界最高奖——爱因斯坦奖章,还曾获得自由勋章,并由时任美国总统的奥巴马亲自颁奖。是什么让身残志坚的霍金创造了如此瞩目的成就呢?跟霍金学生时代收到的教育有何关系呢?我们不妨一起来了解下面这个故事。
1988年,76名世界顶尖的科学家们齐聚一堂,包括当时年仅46岁的霍金。
当记者问科学家们:“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时,霍金回答道:
我在幼儿园里学到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东西:
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
不是自己的东西不拿;
东西要放整齐;
吃饭要洗手;
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
学习要多思考;
要仔细观察大自然……
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东西就是这些。
霍金的回答,不仅代表了与会的另外75位诺贝尔获奖者的普遍看法,也说出了他们的心声。
如果用一句话将这些科学家们的观点总结概括,就是他们认为终生所学到的最主要的东西,是幼儿园老师给他们培养的良好习惯。
这些良好习惯,是他们一生成就的根基和前提。
这个故事一直以来在西方广为流传,也深刻的影响着欧美的学前教育事业,政府部门不仅因此认知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更加重视学前教育的发展,也让社会民众改变了对学前教育的认知。
1每个家长的困惑:幼儿园里为什么教这些?
长期以来,我们很难理解为什么幼儿园里成天都是教孩子们怎么吃饭,怎么洗手,怎么和身边的小伙伴们相处,甚至很多家长失望于幼儿园没有让孩子们学会背书写字,而是教这些看不到摸不着的东西。
诚然,有的幼儿园为了取悦家长,甚至不惜小学化为代价,教孩子们写生字、算算术,且不说这样过早开发儿童大脑的危害,仅仅是因为如此耽误了孩子良好习惯和优秀品格的形成,后果都是非常严重的。
多少成绩优异的孩子离开父母就没办法独立生存,甚至考上大学都没办法与旁边的人友好相处,甚至出现了一些悲剧,良好习惯的缺失导致青少年走上了犯罪违法的道路。
幼儿园阶段是孩子品格形成的关键时期,真正优秀的幼儿园都会将培养良好的习惯和优秀的品格做为教育目标。
虽然这些教育润物细无声,看不见摸不着,也讨不到好,但却是最科学也是最权威最有利于孩子成长的教育方式。
有些家长喜欢在人前叫孩子背唐诗,数数字,以为这样可以显示出孩子异于常人的智力,甚至以此作为标准判断孩子聪不聪明、会不会读书,这样的教育方式和我们上文所述的观点是相悖的。
2习惯-伴随并影响人的一生
越小的时候培养,越能形成习惯,越大的年龄习惯越不容易改变,许许多多小时候积累的习惯甚至跟随并影响人的一生。
当孩子们走向社会,习惯会影响他的社交、工作、生活,也会决定他这一生是否有所成就。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中国流传千年的古话也在揭示这样的一个真理。我们来听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
有个孩子叫二子,二子在师傅家学剃头,初学用冬瓜当“脑袋”练习技术。
练习时,师娘常唤他买东西、哄孩子。每当这时,二子就得停下刀,去师娘那帮忙。可刀又没处放,就只好剁在冬瓜上立着,然后回来接着干。
半年来,手艺学好了,可往冬瓜剁刀的习惯也养成了。这一天,二子给师傅的邻居剃头,初试身手格外小心,正剃半截,师娘又招呼二子去干活,结果二子把剃刀往邻居头上一剁……
第二个故事:
20世纪60年代,苏联发射了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宇航员我们大家都知道叫加加林。当时挑选第一个上太空的人选时,有这么一个插曲,几十个宇航员去参观他们要乘坐的飞船,进舱门的时候,只有加加林一个人整齐地把鞋脱下来了。
就加加林的这一个动作,让主设计师非常感动。他想:只有把这飞船交给一个如此爱惜它的人,我才放心。在他的推荐下,加加林就成了人类第一个飞上太空的宇航员。
3习惯-需要家园共育
习惯的培养需要持之以恒的坚持,而不是偶尔的一时兴致。
虽然孩子在幼儿园里收到了良好的习惯训练,比如自己穿衣服、吃饭、饭前便后洗手、自己收拾自己的玩具等,但是回到家里却又是另一番景象,这主要是在于幼儿园的习惯教育和家庭的习惯教育没有同步。
作为优秀的家长,应该让孩子在幼儿园中培养的良好习惯在家中得到巩固和发扬,这样好习惯的培养才能事半功倍。而不是放任孩子在家里与在幼儿园两种模样,这样是在做教育的减法,抵消您的孩子在幼儿园受到的教育。
延伸阅读:
本文内容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