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属感
归属感,是我们很熟悉的词汇。著名的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除了最基本的生理和安全需要,就是归属和爱的需要。对于孩子来说,归属感不仅是社会性发展中的重要情感,更重要的是能让孩子将来成为有爱、会爱的人。
什么是归属感?
归属感是自己被他人、或团体接纳时的心理感受和体验——如果“我”被接纳,就会产生安全感、信任感。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归属感指的是心理上的安全感,它是孩子社会性发展中的重要情感,能带来舒适感、责任感和爱的情感等,让孩子更容易融入到新的集体中,并且愿意承担作为集体一员的各项责任和义务,乐于参与集体活动。
简单地说,归属感让孩子得到爱,并学会去爱。从爱自己、爱家人,到爱家乡、爱祖国。
对3~6岁的孩子来说,家长的陪伴是归属感培养的重要途径。吃饭、睡觉、阅读、洗澡、游戏⋯⋯不是陪同、看管,而是全情投入、全心陪伴,让孩子能真切地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
那么,归属感是如何发展起来的?爸爸妈妈具体可以怎么做?
3~4岁
归属感对象:家庭
3~4岁孩子最重要的归属感对象是家庭,他们在情感上表现出对家庭的依恋。良好的亲子关系为孩子提供了安全感。入园一段时间后,孩子的依恋对象范围也逐渐扩大,开始亲近和喜欢老师。
爸妈怎么做
让孩子对家庭有归属感,不仅是感受爱,而且也需要学会去爱。爱的基础是了解,不仅是爸爸妈妈了解孩子,也要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是做什么的、喜欢吃什么等。
可以在日历上标注出特殊的日子,如家人的生日,请孩子参与生日活动的策划,想想怎么为家人过生日或选购生日礼物。也可以和孩子翻阅家庭合照、讲述成长的故事;或是一起阅读、一同看望祖辈或其他亲戚。让孩子在与家庭成员的交往过程中,形成最初的人际交往能力。
4~5岁
归属感对象:幼儿园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一天中近1/3的时间都在幼儿园,所以他们归属感的对象已经扩大至幼儿园和班级。
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让孩子在积极康的人际关系中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
爸妈怎么做
归属感的建立需要家庭和幼儿园一起努力。每天放学回家后,爸爸妈妈可以和孩子聊聊班级里的事,比如今天在幼儿园做了什么?和小伙伴玩得怎么样?开心的事情一起分享,不开心的事情给予疏导。
引导孩子发现同伴和幼儿园对他的“好”,如“夸夸我的小伙伴”“夸夸我的班级”,唤起孩子在园的积极体验。
5~6岁
归属感对象:家乡&祖国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生活经验不断丰富,交往范围不断扩大。5~6 岁孩子的归属感的情绪体验更为深刻。他们喜欢参加集体活动,很在意自己是否被老师和同伴肯定与接纳。另外,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国家与民族产生了归属感。
爸妈怎么做
爸爸妈妈可以多带孩子出去走走,感知自己的生长环境:看看自己居住的社区;到城隍庙或枫泾古镇体验上海的民间文化;在博物馆、美术馆,甚至地铁等地感受城市建设的智慧;或者在假期带孩子去家乡或祖国各地游览,并带着孩子了解地域特点,如找出它在地图上的位置、看景点图片、简单了解相关历史故事等。
在边走边看边体验的过程中,对家乡、对祖国的自豪感也会油然而生。
归属感培养红绿灯
“
体验出来
让孩子体验传统节庆活动,如春节、元宵节、重阳节、中秋节,这些节日特别温暖,也是孩子了解家庭、家乡、祖国的途径,如找找春节的红色、理解年的来历,了解各地过年的习俗⋯⋯
“
做出来
提供机会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给妈妈端杯水、在幼儿园参加义卖活动、整理自己的旧衣服送到小区旧衣回收箱。因为爱是双向的,得到爱的同时也要学会去爱,这是获得归属感非常重要的一点。
“
说出来
让孩子学会用语言表达,如说说幼儿园里有趣的事、亲朋好友过生日时送上祝福。归属感与孩子的亲社会行为和人际交往有密切联系,而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有助于归属感的培养。
“
简单说教
归属感的培养不能靠简单说教,孩子无法体验到什么是爱,也就失去了行动的积极性。
“
急于求成
孩子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归属感的建立也是一点一滴、慢慢积累起来的。
文/沈 蔚
专家支持/张明红(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前教育学系系主任、教授)
龚 敏(徐汇区乌南幼儿园园长)
模特宝宝/史宇阳
本文选自《亲子生活》,版权所有,转载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