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导读
忙碌了一学期,终于迎来了老少皆欢喜的假期了,除了准备开启快乐的假期生活,我们也应该在岁末年终时好好总结复盘一下,不论这个学期有预期的惊喜收获,或是努力后依然不怎么样的沮丧,或喜或忧,都是我们走过每一步的记录,是来时的路,也是远方的起点。
回顾一年的成绩与收获,这不仅是一年的梳理,更是重要的承上启下工作,是在为新的一年打好基础,做好铺垫,以便更好的开展新学期的工作。
接下来,小编会针对几个老师们日常工作中、生活中会遇到的问题展开聊聊,也希望亲爱的老师们各抒己见,谈谈你对于这个问题的想法等等。
01
我们日常的工作中,有一个场景大家应该都不陌生:
平时活泼开朗的A老师坐在班级里眉头紧锁,盯着手机长吁短叹,仿佛要把手机盯出花来。
平时平和好脾气的B老师面露难色,正在咨询室和班级家长聊着什么,老师一句家长两句,来来回回谈话迟迟未结束。
平时能很好处理班级事情的C老师现在却一脸无奈的坐在主任办公室,向主任请教处理问题的经验,请主任帮助分析问题。
这时候,要是问她们发生了什么事情,得到的答案多半是和班级家长相关,而且很有可能会听到这样一句话:“这个家长怎么就这么事儿呢?!”
看到这里老师们多数会会心一笑,作为在一线摸打滚爬的我们可是没少处理解决家长问题,浑身写满经验;有些可能线上手机端耐心解答了疑惑就可以,有些不需要过多语言,行动就可以,有些需要约谈家访解心结,出方案,有些可能需要主任、园长参与其中,有专业层面也有情感需求的方面;
对于一线教师来说,就算耗费点时间才能解决也都好说,最怕花了时间和心思问题却一直存在,需要在幼儿日常管理、教育教学、文案上交、检查督导、环境创设、评比大赛、班级教师统筹管理等等一堆事情中不断的抽出时间和精力去应对,有的问题看起来很“无理”、没意义,但却真实存在急需解决。
02
我们通常会遇到的是哪些事儿,是让我们觉得家长“事儿”呢?小编问了问身边的老师们,请她们将那些令人心跳加速、脸红气短的时刻进行分享,这一看真不少……小编将它们进行了总结分类,发现令人头秃的事情基本都是围绕以下几个方面的:
“老师,能给我发一下孩子的活动照片吗?”
“老师,XX今天午饭是不是没有吃饱?怎么回来吃了很多饭,今天吃了什么?吃的状态怎么样?我家孩子不爱吃青菜,能不能多给孩子吃点肉!”
“老师,我家孩子中午睡觉喜欢踢裤子,让老师多看着点。”
“老师,今天XX裤子穿的有点紧,每次上厕所帮穿脱一下,注意要把秋衣掖到裤子里。”
每天要让老师将孩子在幼儿园的一举一动事无巨细的进行“直播”,从吃喝拉撒到教育发展都不放过,希望教师保姆式工作。
“老师,我们孩子说XX打她,我家孩子不会说谎,说打肯定就是打了。”
“老师,我今天给带的药按时吃了吗?医生说必须得按时。 ”
面对事情的时候,容易主观判断或者一味听从孩子的表达,也不去多方求证了解,直接找老师要说法,但不听教师解释,只是想验证自己推测而已。
教师布置的亲子作业、或是收集资料材料之类的事情全当成任务,草草了事或是和老师说没时间做不到等等,没有这是为了孩子成长发展的意识,教师单独私聊说明事由也不一定能换来家长的配合。
当幼儿出现需要注意引导的问题,或和其他幼儿发生矛盾时,不以为然不上心,并对教师提出的教师方法置之不理,家长会经常不出现,但当自己意识到自己孩子目前存在自己管不了情况事,来“质问”老师平时怎么管孩子的,指责教师没有尽到应尽的责任。
账”
发生了关于幼儿或与家长之间的事情,当下积极面对以为解决了,但家长总是因为其他事情多次带上这件事情,说着已经过去了,但一直没过去。
不明确教师和家长之间是合作者的关系,需要为了孩子的发展互相支持,一味认为需要根据自己看的书、文章上的教育方式进行,有一种“命令”老师怎样怎样去做的意思,与教师提出的教育理念或策略相对立。
以上就是老师们日常工作中发生较为常见的几种家长类型,虽然有些不是大事件,却真的耗费精力,处理不好不仅影响家园关系,还会因此影响教师的工作状态,以及后续与家长沟通的心理。
03
那造成这些事的原因是什么?
所谓事出必有因,我们想更好的进行班级工作就要积极的解决问题,第一步就是需要找到根本原因,这样才能“对症下药,药到病除”。综合上述问题,其实分为两大类——外因和内因。
外因的意思就是暂时抛开个人原因看待问题,找出基本问题的出处。
纵观第二部分内容,其中如“事无巨细型”、“对教育不上心”、“喜欢翻旧账”这类,家长个人因素占的成分比较大,因为我们都是独立的个体,不同的家庭、教育、生活环境造就不同的性格、思维,所以这点是正常,也是无法避免的,我们需要正视这个问题。
这不是我们教师一朝一夕能去改变的,也是很大程度上根本无法改变的,我们只能是抱着为了孩子发展的心认真去沟通,至于最终结果就没必要去强求。
看完外因,自然也要寻找内因,这样才能更全面的看待问题。
文中提到的第二部分内容如“不信任教师”、“不配合教师的日常工作,觉得是任务“希望教师听自己的教育想法”等很大程度上是源于教师本身专业度不够,没有在日常的沟通互动的过程中给予家长专业感、安全感;
如“不信任教师”这点,前期是因为幼儿新入园和不熟,是初步熟悉磨合、建立信任感的过程,如果能将心比心将家长的所需、所想及时反馈,并给与专业、有效的帮助和指导,良性的家园关系建立起来后,很多事情就会迎刃而解;如果是中间接班,归根结底也是专业,教师专业、负责任,家长没有理由去不满意,因为TA的情绪和行为都是因为孩子而已。
“不配合教师的日常工作,觉得是任务“、“希望教师听自己的教育想法”这类问题出现时,多半就是你没有用你的专业“征服”家长,没有心服口服;仔细一想,家长为什么不配合教师的日常工作,如带材料、亲子作业,不管是没有时间还是不会做,除了极个别不上心的家长,其他都是没有从你这知道家长这样做对于孩子发展成长的重要性;
有时只是几句话的事情,但因教师应变能力或者沟通能力欠佳,造成家长当下不好的感受,从而会埋下一颗不妙的小种子,成为其他事情的触发点了。
最后,将影响家园共育关系的原因总结一下为:家长个人综合因素、教师个人专业能力、沟通管理能力、应变能力欠佳。
04
找到了原因自然就要去解决,不能让它成为日常工作中的困扰,小编就从以下五点浅显的聊一聊,我们应该如何去做?
我们只是一味的吐苦水,空想家长为什么不能体谅我们老师的工作是徒劳的,没有任何效用,还会因此心情更加不好,影响工作状态。面对家长的“事儿”,教师要保持冷静,学会透过问题去寻找答案,而不是想当然,用专业知识作为支撑才会更稳。
如家长总是不断询问幼儿教育等问题,不是他们“闲”,其行为背后传递的语言就是,验证教师的专业能力,直到信服了就不再继续连环call了。
因为自己看待自己总是会带有个人情感,外人相对会直接客观一点,这样能立体的了解自己。这里的外界帮助可以根据个人实际情况而定,搭班的老师、关系较好的同事、领导都可以,请他们站在客观的旁观者的角度等等说说自己日常工作中的优势和不足,也可以如写幼儿观察记录一样白描观察的行为,自己据此继续分析,着重点在于个人专业能力、家长工作方面(表达沟通、应变能力),能给予一定的建议更好。
做好以上两步,那么可以根据关键进行解决了,如果是因为个人专业能力欠缺给家长带来不安心,那么只有加强专业学习,提升个人能力这一条路,小编已经像啰嗦的老太婆说过很多次:专业才是硬道理,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
如果说孩子咳嗽老不好,多半是肺热,那家长老“事儿”没法整,多半是教师专业信服力不够,你想呀,家长送孩子去上幼儿园,就是为了有专业的人帮助教育孩子,何必要再争个对错呢,基本诉求满足不了时,自然就会通过自己的行为来寻求了。(此处不包括极个别非常有个人想法的家长类型)
这一条可不是凑字数哟,心态在任何时候都很重要,如果个人心态不好有负面情绪,压力很大,那么事情也就没那么容易解决了。
小编之前听一老师分享过给她的家长工作故事:一孩子转班到她的班级,但在此之前她对家长已有所耳闻,自己内心判定这个家长是不太好相处的,所以每次的面谈、线上沟通都有极大的心里压力,结果生活处处是“墨菲定律”,越怕发生什么就越会发生什么,孩子在班里一连串的磕碰,今天和小朋友转圈圈太开心撞脑袋了,明天自己在教室跑着跑着摔跤了……可能家长也能感受这位老师传递出来的情绪,也是对老师颇有言辞,加上孩子接连小伤小磕的,积攒在一起家长找了园长要求换班,后来这位老师也意识到是自己一开始思想包袱太重了,因为自己对于家长和孩子的刻板印象造成后续一系列事情的发酵,便放平自己的心态,和家长进行了长谈,分析了幼儿转班后的表现以及接下来家园如何合作等等,也就没事了,家园师幼关系也能融洽。
所以很多时候不是事情本身多么严重,会带来怎样的结果,而是我们心态将影响甚至决定事态的发展,当我们面对家长提出的“尖锐”问题,一定要稳住自己的情绪,直面解决,第一时间给予情绪上回应和反馈,让他们知道自己的想法有被关注到,再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决,只要我们一心向孩子,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
在工作中要有“闭环思维”,意思是指将事情做成一个圆,就像开展完一个活动后写活动反思一样,有始有终。
如家长反馈幼儿某个不良行为习惯,教师根据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教育策略后,也要不断跟进幼儿的改变和进步,跟进回访不仅可以及时促进孩子的发展,也可以让家长感受到教师的专业和负责,增加家园关系的紧密度。
再者,也要定时复盘总结经验,反思下一次如何在家长找到教师之前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过程,锻炼自己对于问题的察觉的能力,以便更好工作。
家长和老师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助力,缺一不可,只有建立良好的家园关系才能带给孩子好的成长环境,所以我们需要和家长达成共识,站到一条线上。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孩子的童年美好而短暂,我们的任务就是为孩子的童年留下美好回忆,养成受用一生的好习惯。
不论在哪个行业,都会有觉得“我真是太难了”的时刻,但积极面对、努力解决永远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当我们咬牙走过那些日子,那些时刻就会成为我们成长路上的基石,支持着我们越走越远。
愿新的一年,我们继续有这样的勇气和活力,在幼教这条路上携手走的更远更稳。